華文網

想不到!傳統七夕並非情人節,而是這個節……

今天是傳統七夕節

一般人會想到愛情

但其實在古代

七夕節是“女兒節

不信往下看!

七夕節為中國傳統佳節,始于漢朝。相傳七夕之夜,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日子。古時的農曆七月七日夜,也是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時間,故稱為“乞巧”。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後世相關文獻中,鮮有不提到“女”這個字眼的,還有許多地方就將七夕節稱為“女兒節”或“女節”。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

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是將蜘蛛裝於盒內或用碗覆蓋,並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標準的,若結網就得巧。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說完了傳統習俗

再來說說七夕節的傳統美食

什麼?!你覺得是狗糧?

網友們表示不吃

來看看真正的傳統美食

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少婦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麵條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面抓到碗裡,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說七夕麵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麵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裡以防止它叫。

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向征愛情的節日。七夕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受到人們關注,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小夥伴們,轉發起讓更多人瞭解吧!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說完了傳統習俗

再來說說七夕節的傳統美食

什麼?!你覺得是狗糧?

網友們表示不吃

來看看真正的傳統美食

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少婦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麵條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面抓到碗裡,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說七夕麵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麵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裡以防止它叫。

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向征愛情的節日。七夕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受到人們關注,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小夥伴們,轉發起讓更多人瞭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