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想不到!傳統七夕並非情人節,而是這個節……

今天是傳統七夕節

一般人會想到愛情

但其實在古代

七夕節是“女兒節

不信往下看!

七夕節為中國傳統佳節, 始于漢朝。 相傳七夕之夜,

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日子。 古時的農曆七月七日夜, 也是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時間, 故稱為“乞巧”。 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 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南北朝時期, 就有記載:“是夕, 人家婦女結彩縷, 穿七孔針, 或以金、銀、石為針, 陳幾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 ”後世相關文獻中, 鮮有不提到“女”這個字眼的, 還有許多地方就將七夕節稱為“女兒節”或“女節”。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始於漢, 流於後世。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人俱習之”的記載, 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 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 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 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 是將蜘蛛裝於盒內或用碗覆蓋, 並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 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標準的, 若結網就得巧。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 源於穿針, 又不同於穿針, 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婦女曝盎水日中, 頃之, 水膜生面, 繡針投之則浮, 看水底針影。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 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說完了傳統習俗

再來說說七夕節的傳統美食

什麼?!你覺得是狗糧?

網友們表示不吃

來看看真正的傳統美食

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少婦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麵條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面抓到碗裡,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說七夕麵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麵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裡以防止它叫。

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向征愛情的節日。七夕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受到人們關注,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小夥伴們,轉發起讓更多人瞭解吧!

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說完了傳統習俗

再來說說七夕節的傳統美食

什麼?!你覺得是狗糧?

網友們表示不吃

來看看真正的傳統美食

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少婦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麵條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面抓到碗裡,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說七夕麵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麵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裡以防止它叫。

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向征愛情的節日。七夕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受到人們關注,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小夥伴們,轉發起讓更多人瞭解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