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遇見小鎮丨一座置身於世外的西南水鄉古鎮,水墨上裡

上裡古鎮位於雅安城區的北部,上裡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初名“羅繩”,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邊茶關隘和茶馬司所在地;近代又為紅軍長征過境之地。又因鎮內有韓、楊、陳、許、張(韓家銀子—錢、楊家頂子—官、陳家穀子—田、許家女子—靚、張家錠子—鬥)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稱“五家口”。古鎮二水環繞,面向田野小丘,與四周古樹、修竹、溪水、古橋相映成趣。鎮上古樸的建築高低錯落,
風格各異,石板鋪街,木屋為舍。街市以主要是“井”字佈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居高俯覽,宛如觀賞一幅古老的畫卷;身臨其間,又有一種時光倒流回到從前的感覺,仿佛置身世外。

【置身事外的水墨上裡】

古有詩雲:“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正是對上裡古鎮生動形象的描繪。

兩條小河環繞的古鎮內明清建築錯落、古樹參天,小鎮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古鎮在山上,標示不明顯,古鎮可以說是原生態的原滋原味,依然有不少本地居民生活居住,號稱水墨上裡。聽名號就有點江南水鄉的意思,實際也確實如此,鎮子不大,四面環水,鎮上的建築、民居有石作的、竹、木作的,一些石雕木雕還是比較精美的

掛起酒瓶開著的藝酒館,分佈在各處,有的沒的打著大冰式的招牌。濕地公園很偏僻,我是因為瞎走無意逛進去的。目前似乎沒有開發完,進去之後要經過一段很陰森的小路(前面沒人後面沒人,左右隻看得見長滿青苔的墳墓……)很幽靜,不介意無聊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客棧好像有兩家,其中一家的景觀非常好。有許多房子都已經荒廢了,沒有人氣。但值得一提的是雅安往返上裡的路上會經過幾個小村鎮,從居民的面容表情、眼神姿態、服飾上便知民風極為淳樸。

心中的雅雨,如期而至是那樣細、那樣朦,如歌如泣訴說著上裡的點點滴滴,別樣的風情、別樣的意境,煙雨古鄉、水墨上裡。在上裡古戲臺和二仙橋那,有兩條河在這裡交匯,水看上去還是那麼的清澈,而這清澈的河水為古鎮增添了一份色彩。古鎮的河床大概都是在岩石上,還有商家把茶桌放到河裡,這讓上裡古鎮更增添了一份獨有的韻味。

與繁華的周莊等江南古鎮相比,上裡沒有遊人如織的喧囂,透露出久違的鄉間感覺,不失小橋流水人家的味道,吸引了不少的人到這裡攝影、寫生,喜歡寧靜也可。在川西民居風格中徜徉;到山水掩映田野裡養神,享受置身於世外的西南水鄉愜意生活。

【上裡人文景觀】

在本文開頭提過上裡又稱五家口,而這五個家族裡,或許只有韓家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他們世代經商,積聚了大量錢財,也大興土木修了不少房產。在上裡古鎮保存完好的韓家建築群有兩處,一位於四家村,一位於古鎮內。位於古鎮內的韓家建築群被稱為“韓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四年。該大院獨具地方建築特色,採取穿鬥式木結構青瓦屋面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築群,接近地表處採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鋪地和嵌鑲地角坊,此種形式的建築有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院內有很多精美的雕刻,歷經三代人方完成。在門窗、桌台、牆壁隔板、欄板、簷枋、裙板、簷簾等的雕刻裝飾上,以變化無窮的民間雕刻藝術展現了淳樸的造型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匠人們豐富想像力以及獨特造型手法,創作了千餘幅精品,裝飾在建築物各個表面和室內陳設傢俱上。雕刻內容以戲曲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其獨特的鑲嵌式雕刻工藝,實為民間一絕。所有雕刻藝術品給人留下了民間裝飾美的享受。

而上裡古鎮的二仙橋,也是五大家族中的楊家出資修建的。二仙橋位於上裡古鎮茅溪河上,單孔石拱橋,寬5米,高12米,跨度19米。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屬雅安市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橋的歷史也頗為傳奇。據建橋塔(位於二仙橋頭,以塔的形式記載橋的歷史。)石刻記載,此橋先後修建,前二次修建後不久即被洪水沖毀,西元1776年再次修建,並在橋身兩側分別刻龍頭和龍尾,有“龍”鎮守,即可護橋,以避洪水。在當時,人們認為這裡是和東海龍王是相通的,時有蛟龍出沒,是這些來自東海的蛟龍經過河裡拖垮了橋體,因此,在朝向上游的橋側刻龍頭,另一側刻龍尾,就可保橋太平。也許是守龍現靈,也或是上天感動於上裡人的執著精神,自第三次重建後,即使再大的洪水過後,二仙橋依然穩固,一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作用。

二仙橋得名緣於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在橋建成後,附近名人雅士前來祝賀,宴請之後,按照當時的習俗,要請有名望的人先上橋,意為踩橋,並給橋取名。踩橋儀式正要舉行時,人群中突然來了兩個乞丐模樣的人,快步走到橋頭,攔住踩橋人,眾人恕,更甚者罵之並欲拉其走……兩乞丐神態自若,正在眾人攘動之時,兩人突然從橋上躍入水中,水中立刻顯出兩石包,眾人大悟,此乃二仙矣,於是便將這座新建的橋命名為二仙橋。

雙節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清廷為褒揚武舉韓騰蛟之祖母楊氏、癢生韓廷儒之母范氏姑媳二人雙守節而敕建旌表的節孝牌坊。石牌坊通高11.25米,進深3米,基座寬7.8米,出簷1.1米。坊上橫額鐫刻“雙節孝”三字,脊頂下正中精雕“聖旨”二字。該坊結構為四柱三間十二翼出簷多脊,鏤空石雕彩繪,採用當地優質石英紅砂岩石建造。坊上雕刻彩繪有故事、戲曲等百餘幅,鐫工精細,造型靈巧,栩栩如生,一隻只飛禽走獸揚威於坊上,一組組戲劇場景展現在畫壁之間。坊前30米處左右豎立12米高六棱四方雙鬥石桅杆一對,更顯得氣勢雄偉。雖然這裡現在被一片莊稼所圍,但過去卻正當要道。

【上裡鎮風土人情】

逢年過節的時候,鎮上的居民請戲班在戲樓唱戲,其中蘊涵著“萬人共樂”的思想。具有傳統民俗風情的雅安上裡古鎮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作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獨具特色的大型節慶活動,歷時三個星期,結合主辦地的歷史文化傳統,主要進行“年豬祭祀”“年豬巡遊”“殺年豬、喝旺湯”“評比年豬王”等活動。在“年豬文化節”上看到,一邊是一頭頭肥頭大耳的年豬,戴上了大紅花,被主人抬上舞臺進行展示;而另一邊則是評選出的年豬王被戴上花冠,在古鎮裡巡遊,有的遊客忍不住上前撫摸,有的還和年豬王合影。

祭天儀式結束後,鑼鼓聲再次敲響,幾個小夥子又抬起大肥豬開始巡街。原來,這次年豬節的一出大戲———殺年豬開始了。殺豬匠完成了口吹豬皮、鐵皮刮毛、金鉤倒掛、長刀破膛等工序。最後,肥豬被分成幾塊掛在了豬肉架子上,主人當場叫賣起來,“這些豬都是綠色生態豬……”不到兩個小時,這些豬肉就被搶購一空。中午時分,上裡古鎮各戶人家的堂屋裡都已擺好了酒席,當地純樸、善良的老百姓和上千名來自城裡的遊客像一家人一樣,端起了大碗的白酒,吃起了大塊的豬肉,大家在一起共用豐盛的年豬飯。

江水孤寂,兩岸墨綠,頗有些江南的韻味。每到一處古鎮,都會感慨,商業化的蠶食,這是現實,我們揮之不去,也無從拒絕。還好,上裡古鎮景色優美,沒有那麼濃的商業氣息,相比其他古鎮比更加自然,小橋、流水、人家,一條小河貫穿整個小鎮,可謂避暑寶地。這裡有古鎮、古橋、古樹、古塔、古泉,古牌坊……能保留下一些“古”的東西,也是難能可貴了。


與繁華的周莊等江南古鎮相比,上裡沒有遊人如織的喧囂,透露出久違的鄉間感覺,不失小橋流水人家的味道,吸引了不少的人到這裡攝影、寫生,喜歡寧靜也可。在川西民居風格中徜徉;到山水掩映田野裡養神,享受置身於世外的西南水鄉愜意生活。

【上裡人文景觀】

在本文開頭提過上裡又稱五家口,而這五個家族裡,或許只有韓家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他們世代經商,積聚了大量錢財,也大興土木修了不少房產。在上裡古鎮保存完好的韓家建築群有兩處,一位於四家村,一位於古鎮內。位於古鎮內的韓家建築群被稱為“韓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四年。該大院獨具地方建築特色,採取穿鬥式木結構青瓦屋面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築群,接近地表處採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鋪地和嵌鑲地角坊,此種形式的建築有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院內有很多精美的雕刻,歷經三代人方完成。在門窗、桌台、牆壁隔板、欄板、簷枋、裙板、簷簾等的雕刻裝飾上,以變化無窮的民間雕刻藝術展現了淳樸的造型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匠人們豐富想像力以及獨特造型手法,創作了千餘幅精品,裝飾在建築物各個表面和室內陳設傢俱上。雕刻內容以戲曲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其獨特的鑲嵌式雕刻工藝,實為民間一絕。所有雕刻藝術品給人留下了民間裝飾美的享受。

而上裡古鎮的二仙橋,也是五大家族中的楊家出資修建的。二仙橋位於上裡古鎮茅溪河上,單孔石拱橋,寬5米,高12米,跨度19米。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屬雅安市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橋的歷史也頗為傳奇。據建橋塔(位於二仙橋頭,以塔的形式記載橋的歷史。)石刻記載,此橋先後修建,前二次修建後不久即被洪水沖毀,西元1776年再次修建,並在橋身兩側分別刻龍頭和龍尾,有“龍”鎮守,即可護橋,以避洪水。在當時,人們認為這裡是和東海龍王是相通的,時有蛟龍出沒,是這些來自東海的蛟龍經過河裡拖垮了橋體,因此,在朝向上游的橋側刻龍頭,另一側刻龍尾,就可保橋太平。也許是守龍現靈,也或是上天感動於上裡人的執著精神,自第三次重建後,即使再大的洪水過後,二仙橋依然穩固,一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作用。

二仙橋得名緣於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在橋建成後,附近名人雅士前來祝賀,宴請之後,按照當時的習俗,要請有名望的人先上橋,意為踩橋,並給橋取名。踩橋儀式正要舉行時,人群中突然來了兩個乞丐模樣的人,快步走到橋頭,攔住踩橋人,眾人恕,更甚者罵之並欲拉其走……兩乞丐神態自若,正在眾人攘動之時,兩人突然從橋上躍入水中,水中立刻顯出兩石包,眾人大悟,此乃二仙矣,於是便將這座新建的橋命名為二仙橋。

雙節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清廷為褒揚武舉韓騰蛟之祖母楊氏、癢生韓廷儒之母范氏姑媳二人雙守節而敕建旌表的節孝牌坊。石牌坊通高11.25米,進深3米,基座寬7.8米,出簷1.1米。坊上橫額鐫刻“雙節孝”三字,脊頂下正中精雕“聖旨”二字。該坊結構為四柱三間十二翼出簷多脊,鏤空石雕彩繪,採用當地優質石英紅砂岩石建造。坊上雕刻彩繪有故事、戲曲等百餘幅,鐫工精細,造型靈巧,栩栩如生,一隻只飛禽走獸揚威於坊上,一組組戲劇場景展現在畫壁之間。坊前30米處左右豎立12米高六棱四方雙鬥石桅杆一對,更顯得氣勢雄偉。雖然這裡現在被一片莊稼所圍,但過去卻正當要道。

【上裡鎮風土人情】

逢年過節的時候,鎮上的居民請戲班在戲樓唱戲,其中蘊涵著“萬人共樂”的思想。具有傳統民俗風情的雅安上裡古鎮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作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獨具特色的大型節慶活動,歷時三個星期,結合主辦地的歷史文化傳統,主要進行“年豬祭祀”“年豬巡遊”“殺年豬、喝旺湯”“評比年豬王”等活動。在“年豬文化節”上看到,一邊是一頭頭肥頭大耳的年豬,戴上了大紅花,被主人抬上舞臺進行展示;而另一邊則是評選出的年豬王被戴上花冠,在古鎮裡巡遊,有的遊客忍不住上前撫摸,有的還和年豬王合影。

祭天儀式結束後,鑼鼓聲再次敲響,幾個小夥子又抬起大肥豬開始巡街。原來,這次年豬節的一出大戲———殺年豬開始了。殺豬匠完成了口吹豬皮、鐵皮刮毛、金鉤倒掛、長刀破膛等工序。最後,肥豬被分成幾塊掛在了豬肉架子上,主人當場叫賣起來,“這些豬都是綠色生態豬……”不到兩個小時,這些豬肉就被搶購一空。中午時分,上裡古鎮各戶人家的堂屋裡都已擺好了酒席,當地純樸、善良的老百姓和上千名來自城裡的遊客像一家人一樣,端起了大碗的白酒,吃起了大塊的豬肉,大家在一起共用豐盛的年豬飯。

江水孤寂,兩岸墨綠,頗有些江南的韻味。每到一處古鎮,都會感慨,商業化的蠶食,這是現實,我們揮之不去,也無從拒絕。還好,上裡古鎮景色優美,沒有那麼濃的商業氣息,相比其他古鎮比更加自然,小橋、流水、人家,一條小河貫穿整個小鎮,可謂避暑寶地。這裡有古鎮、古橋、古樹、古塔、古泉,古牌坊……能保留下一些“古”的東西,也是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