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何美國人和歐洲人的肉食以牛肉為主,中國人更喜歡吃豬肉?

東西方飲食的差異很大,其中在吃肉上表現更為突出:美國人和歐洲人喜歡吃牛肉,占了世界牛肉消費的大半以上;而在中國,人們更喜歡吃豬肉,占了世界豬肉消費的70%以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吃肉上的差異呢?說來話長,先挑簡單的說說。就是歐美人為什麼喜歡吃牛肉。

歐美人以牛肉為主

歐美人以牛肉為主的肉食習慣,與種族特性、氣候環境、生活習慣有關。

因為人種原因,歐美人普遍身材高大,飲食中熱量和蛋白質需求較東方人更多,

如何才能保證攝入與消耗更合理呢?在種族進化中,歐美人選擇了蛋白質含量更高的牛肉,而牛肉的氨基酸可全面滿足人體需要,吃同樣份量的牛肉和豬肉,前者的熱量更大。

歐美人不是傳統農耕民族,所生活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發展畜牧業。翻開地圖可以看到,歐美等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和降水適宜,地下水資源豐富,

牧草養牛的成本低、收益大。因此牛羊肉自然成為餐桌上的首選。

在生活習慣上,歐美各國的烹飪不求精細,但求快捷,很多國家的飲食都是“暗黑料理”。因為烹飪手法簡單甚至粗糙,牛羊的這種食料單一的家畜更符合歐美飲食文化。遊牧民族出身的歐美人,也更喜歡飲用熱量更高的牛羊奶和乳製品。

歐美人生活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畜牧業

有些中國人有個誤解,認為西方人之所以長得高、壯,是和人家吃肉的習慣有關。其實這是一種文化自卑在飲食中的表現。一切不過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導致,不存在誰高誰低。何況歐洲人也愛吃豬肉,尤其德國、西班牙、義大利也是世界豬肉消費大國。

這就如同現在的中國,

儘管豬肉是主要肉食,但中國同樣是牛肉消費大國,美國、巴西、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牛肉消費前三名。現在,就來講講比較複雜的問題,中國人為什麼更喜歡吃豬肉?

中國人為什麼更喜歡吃豬肉?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中國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

3000多年裡豬肉最初也不是主要肉食,同樣是以牛羊肉為主。呵呵,知道這一點,崇拜西方飲食文化的人是不是有些意外?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其畜宜六擾”的記載,《左傳》第一次提出“六畜”概念。人們熟知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中的“六畜”是指馬、牛、羊、豬、狗、雞。其中的馬不是用來吃的,主要是騎乘,其他都是以提供肉食為主的家養動物。

但因為生產力低下,中國古代對吃肉有限制。周朝規定:天子食牛;諸侯食羊,每月初一食牛;大夫食豬、犬,每月初一食羊。祭祀或天子宴會時,大夫食牛。明確提出來:“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古人吃豬肉也是一件奢侈事

也就是說,能吃到肉的都有權有勢,這些人也被稱為“肉食者”。普通百姓粗糧淡飯,除了重要節日之外,連“珍”這樣稍好點兒的東西也不准吃。孟子曾描繪過這樣的“王道樂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人到70歲能吃上肉就很幸福了!你看到這裡是不是想哭?還是生活在今天好啊!

因為中國人上千年來的理想就是——特麼能吃上肉就行,所以你看“家”這個字是怎麼造出來的,屋裡養著豬就是家,豬是幹啥用的?吃!

但豬肉的地位在上古時期不高,天子和諸侯是不吃的,只吃牛羊肉。百姓終極一生也難得吃上一回,一回哪怕豬肉。讓小編先哭上5毛錢的。

春秋後期,牛成為耕種主要勞力

春秋後期,牛成為耕種主要勞力,隨意宰殺耕牛、偷牛盜牛是死罪,“牛,稼穡之資,禁人屠宰”,甚至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吃牛肉。為什麼《水滸》中常用“小二,給我切二斤牛肉”的場景來描寫梁山好漢,那其為傳遞和暗喻一種造反精神:我也要和皇帝一樣,能隨便吃牛肉……這也是為什麼傳統意識中,很多人把能吃上肉當作生活提高的標誌之一。

春漢時期,中國人的肉食以羊肉為主、豬肉為輔。“羊”大為“美”,“羊在六畜主給膳”,羊在“六畜”中主要價值就是用來吃的,而“東南少羊而多魚,故字以‘魚’、‘羊’為‘鮮’。”因為東南地區羊少,人們多吃魚,魚和羊在同煮才能叫“鮮”。同時,“羊吉萬歲,子孫自貴”,羊也代表吉祥,能吃上羊肉才算有福之人。

中國人曾在上千年裡主要吃羊肉

為此中國人曾在上千年裡主要吃羊肉,這源自魏晉兩朝。當時“文人雅士”喝了酒、露著大肚子清談豬肉“腥臊之氣”。《周禮》曾說豬肉“腥、臊不能食”。 這裡的“腥”指豬肉中星星點點的“米粒”(現在常說的“痘豬肉”),古人無法理解吃“米粒”後得囊蟲病的原因,所以認為不能吃;“臊”特指“豕膏臭也”,就是豬油有臭味、肉質加工不當有尿臊味。

羊和羊肉,則在壓倒性佔據著食肉的主流。關於羊肉的成語你能說出一堆:亡羊補牢、歧路亡羊、羊毛出在羊身上、順手牽羊、替罪羊、掛羊頭賣狗肉、羊腸小徑、羊續懸魚、羊羔美酒、虎入羊群、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羊落虎口、驅羊戰狼、驅羊攻虎……你把上述成語中的“羊”換成“豬”試試。

當然關於豬的成語也有:人怕出名豬怕壯、豬朋狗友、一龍一豬、豬卑狗險、泥豬疥狗、泥豬癩狗……還有什麼?豬狗不如。因此,“食羊為美”成為共識,尤其是趙宋一朝,“禦廚止用羊肉”是皇室禦宴的規定,做飯做菜只用羊肉!記住哈,用別的肉挨揍!

火鍋羊肉是元朝在中國興起的

中國食用羊肉的鼎勝時期是元朝。蒙古族是出身於草原大漠的遊牧民族,長年爭戰下飼養家畜更是無稽之談,他們入關後,強化了中國人食羊肉的傳統習慣!只是到了明清兩代,尤其是滿清入關後,豬肉才鹹魚大翻身,一舉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原來有二:

1、中國農耕文明長期自給自足,而牛羊養殖成本高,週期長,要占大量耕地植草種樹,這對長期吃不上肉的百姓來說實在太過痛苦。加之明清兩代,特別是清朝“康乾盛世”之後人口超過3億,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占世界總人口的2/5,比明朝時增長2倍,百姓食肉需求幾何式增長,更高效、低成本的養殖業也呼之欲出。

2、於是,豬被選中了!人吃剩下的殘湯剩飯就能養活它,養殖週期短,出肉率又快又高,成本低極了。豬的全身都是寶,沒有不能吃的地方,連糞便也能用來漚肥種地。而且,豬的繁育能力逆天,隨隨便便就下仔十幾頭。

中國人食豬肉習俗從清朝時被固化

對於滿足人口大國的食肉需求來說,豬肉無疑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是唯一!因此,中國人食豬肉的習俗從清朝時被固化,一直延續至今。而且,對於烹飪大國的廚師們來說,肉香味特別足的豬肉更是一展手藝的最好食材。

美國人和歐洲人的肉食以牛肉為主,中國人更喜歡吃豬肉,這是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導致的。對於中國來說,是經過漫長歷史演變的。

中國人喜歡吃豬肉經過了漫長歷史演變

在飲食文化、烹飪文化裡,吃肉和吃什麼樣的肉,本質差別不大。不是說你多吃一塊牛肉,就能長得和歐美人一樣高大;也不說是多吃一塊豬肉,就影響了你的身高。

愛吃啥就吃啥,豬肉也好,牛羊肉也罷,不過是分分鐘解決的事。何況你又不是吃不起牛羊肉,雖然貴點兒,呵呵……但比你買的房子便宜多了。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內容,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號同步更新,其他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贊,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

周朝規定:天子食牛;諸侯食羊,每月初一食牛;大夫食豬、犬,每月初一食羊。祭祀或天子宴會時,大夫食牛。明確提出來:“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古人吃豬肉也是一件奢侈事

也就是說,能吃到肉的都有權有勢,這些人也被稱為“肉食者”。普通百姓粗糧淡飯,除了重要節日之外,連“珍”這樣稍好點兒的東西也不准吃。孟子曾描繪過這樣的“王道樂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人到70歲能吃上肉就很幸福了!你看到這裡是不是想哭?還是生活在今天好啊!

因為中國人上千年來的理想就是——特麼能吃上肉就行,所以你看“家”這個字是怎麼造出來的,屋裡養著豬就是家,豬是幹啥用的?吃!

但豬肉的地位在上古時期不高,天子和諸侯是不吃的,只吃牛羊肉。百姓終極一生也難得吃上一回,一回哪怕豬肉。讓小編先哭上5毛錢的。

春秋後期,牛成為耕種主要勞力

春秋後期,牛成為耕種主要勞力,隨意宰殺耕牛、偷牛盜牛是死罪,“牛,稼穡之資,禁人屠宰”,甚至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吃牛肉。為什麼《水滸》中常用“小二,給我切二斤牛肉”的場景來描寫梁山好漢,那其為傳遞和暗喻一種造反精神:我也要和皇帝一樣,能隨便吃牛肉……這也是為什麼傳統意識中,很多人把能吃上肉當作生活提高的標誌之一。

春漢時期,中國人的肉食以羊肉為主、豬肉為輔。“羊”大為“美”,“羊在六畜主給膳”,羊在“六畜”中主要價值就是用來吃的,而“東南少羊而多魚,故字以‘魚’、‘羊’為‘鮮’。”因為東南地區羊少,人們多吃魚,魚和羊在同煮才能叫“鮮”。同時,“羊吉萬歲,子孫自貴”,羊也代表吉祥,能吃上羊肉才算有福之人。

中國人曾在上千年裡主要吃羊肉

為此中國人曾在上千年裡主要吃羊肉,這源自魏晉兩朝。當時“文人雅士”喝了酒、露著大肚子清談豬肉“腥臊之氣”。《周禮》曾說豬肉“腥、臊不能食”。 這裡的“腥”指豬肉中星星點點的“米粒”(現在常說的“痘豬肉”),古人無法理解吃“米粒”後得囊蟲病的原因,所以認為不能吃;“臊”特指“豕膏臭也”,就是豬油有臭味、肉質加工不當有尿臊味。

羊和羊肉,則在壓倒性佔據著食肉的主流。關於羊肉的成語你能說出一堆:亡羊補牢、歧路亡羊、羊毛出在羊身上、順手牽羊、替罪羊、掛羊頭賣狗肉、羊腸小徑、羊續懸魚、羊羔美酒、虎入羊群、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羊落虎口、驅羊戰狼、驅羊攻虎……你把上述成語中的“羊”換成“豬”試試。

當然關於豬的成語也有:人怕出名豬怕壯、豬朋狗友、一龍一豬、豬卑狗險、泥豬疥狗、泥豬癩狗……還有什麼?豬狗不如。因此,“食羊為美”成為共識,尤其是趙宋一朝,“禦廚止用羊肉”是皇室禦宴的規定,做飯做菜只用羊肉!記住哈,用別的肉挨揍!

火鍋羊肉是元朝在中國興起的

中國食用羊肉的鼎勝時期是元朝。蒙古族是出身於草原大漠的遊牧民族,長年爭戰下飼養家畜更是無稽之談,他們入關後,強化了中國人食羊肉的傳統習慣!只是到了明清兩代,尤其是滿清入關後,豬肉才鹹魚大翻身,一舉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原來有二:

1、中國農耕文明長期自給自足,而牛羊養殖成本高,週期長,要占大量耕地植草種樹,這對長期吃不上肉的百姓來說實在太過痛苦。加之明清兩代,特別是清朝“康乾盛世”之後人口超過3億,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占世界總人口的2/5,比明朝時增長2倍,百姓食肉需求幾何式增長,更高效、低成本的養殖業也呼之欲出。

2、於是,豬被選中了!人吃剩下的殘湯剩飯就能養活它,養殖週期短,出肉率又快又高,成本低極了。豬的全身都是寶,沒有不能吃的地方,連糞便也能用來漚肥種地。而且,豬的繁育能力逆天,隨隨便便就下仔十幾頭。

中國人食豬肉習俗從清朝時被固化

對於滿足人口大國的食肉需求來說,豬肉無疑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是唯一!因此,中國人食豬肉的習俗從清朝時被固化,一直延續至今。而且,對於烹飪大國的廚師們來說,肉香味特別足的豬肉更是一展手藝的最好食材。

美國人和歐洲人的肉食以牛肉為主,中國人更喜歡吃豬肉,這是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導致的。對於中國來說,是經過漫長歷史演變的。

中國人喜歡吃豬肉經過了漫長歷史演變

在飲食文化、烹飪文化裡,吃肉和吃什麼樣的肉,本質差別不大。不是說你多吃一塊牛肉,就能長得和歐美人一樣高大;也不說是多吃一塊豬肉,就影響了你的身高。

愛吃啥就吃啥,豬肉也好,牛羊肉也罷,不過是分分鐘解決的事。何況你又不是吃不起牛羊肉,雖然貴點兒,呵呵……但比你買的房子便宜多了。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內容,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號同步更新,其他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贊,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