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人工智慧來了,決定教師能否被替代的不是機器,居然是……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提出要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程式設計教育;利用智慧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慧學習、互動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慧校園建設;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於大資料智慧的線上學習教育平臺;開發智慧教育助理,

建立智慧、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像,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

那麼人工智慧時代,還需要教師嗎?人工智慧時代,學生的學習會發生什麼變化,課堂會發生什麼變化?最重要的是,

人工智慧時代,什麼會改變?什麼不會改變?華東師範大學李政濤教授的這篇文章也許會給你答案。

人工智慧時代,還需要教師嗎?

人類正在邁入人工智慧時代。各種有關人工智慧的預言和討論鋪天蓋地,催生眾多不同的視角和聲音,但有一點卻是共識:未來很多職業將被人工智慧不同程度替代,包括翻譯、律師、護士、程式師、記者、作家,以及絕大部分體力勞動……

在這份長長的“黑名單”裡,教師的地位晦暗不明。教師是否會從人類社會的職業榜中消逝,尚未形成定論。不管怎樣,人工智慧與教師的相遇已經不可避免。在此前提下,一個重大問題躍然而出,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究竟會發生什麼?

首要的問題是:人工智慧時代,還需要教師嗎?

教師如何才能擁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這需要先洞悉人工智慧將為“學校”、為“學生的學習”、為“課程與教學”等帶來了什麼變化,

以這些變化為前提和依據,才能再來聚焦教師是否能夠在這些變化面前有所作為,以及如何作為。

人工智慧時代,學校還存在嗎?

對於“學校”而言,人工智慧時代的學校同樣具有生存危機,它未必會“脫胎換骨”為大小不一的“學習中心”。

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校這座“孤島”會在資訊技術帶來的開放中,與外界的聯繫愈加緊密。學校空間的利用率、學校時間的彈性化也會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在於,學校的功能和作用將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走向“精准教育”,通過“精准定位”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精准服務”。

例如,一位家長帶著15歲的孩子來問學校:我的孩子想成為一個哲學家或物理學家,你們可以做些什麼?學校應該告訴家長他們是否可以提供這樣的幫助,

有什麼獨特的環境,有什麼教師,有什麼課程,有什麼方法(如提供大量蘇格拉底式或愛因斯坦式的教學方法)等,可以幫助這個學生成為他希望的那類人。如果學校無法提供這樣的“精准服務”,至少可以告訴家長,學校有別的“精准服務”,有別的什麼充足條件,有助於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成為什麼類型的人才,如服務型、善用AI型、創意型、領袖型等。

這是人工智慧時代學校最根本的變化,學校不再是為未來職業做準備,而是真正為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而準備。同樣是“準備”,人工智慧時代學校的準備是“精准準備”,與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的“精准特色”有關,這樣才可能帶來真正的“個性化教育”。

人工智慧時代,學生的學習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學習目標上,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普遍目標。它的重點不再是習得為將來從事某個職業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技能與方法,而是擁有合理的價值觀、強大的創新思維與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等,這些都是真正“成人”並走向“終身學習”的基礎性、根基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標,它與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有關,是真正的“學以為己”。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形成的是個性化的知識體系,而不只是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化知識體系。

在學習資源上,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來源與途徑,不再局限于教師與課堂。學生會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慧尋找學習資源,也不再拘泥於制度化、固定化的“課堂時間”。

與此相關的是學習方式的改變。行動電話、平板電腦、掌上型電腦等可攜式裝置使學習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和遇到的地點。它在改變現代社會知識的性質與來源的同時,也改變了知識習得的方式,最終形成“移動學習與固定學習並駕齊驅、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比翼齊飛、人工智慧與人的智慧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在學習夥伴上,昔日近乎同齡的“學習共同體”成員將會發生質的變化。學生的年齡差異會加大,來自學前教育的“混齡教育”將會逐步蔓延、延伸到不同學段的教育。例如,斯坦福大學提出開放式大學的概念,本質上是“混班制”。學生在一生當中任何六年時間裡完成學業,即可拿到本科學位。

人工智慧時代,課堂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於課程與教學而言,各種課程資源和課程定制的豐富性、專業性,已無須學校和教師過多參與,課程外包或訂購逐漸成為主流。課堂教學的“人工智慧化”已是大勢所趨。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來的顯示幕可能大到覆蓋整面牆壁,可以操縱顯示幾乎任何課堂需要的內容。智慧螢幕成為現代黑板,智慧課桌成為現代課桌的升級版本,教師可以隨時插入並控制螢幕與課桌。這些聯網的平板提供了與智慧手機相同的線上資源並實現“課堂在場”。

這樣的課堂,是線下實體課堂與線上虛擬課堂的穿梭轉換。學生線上上通過網路社群、創客空間與智慧型機器人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線上下則進行分享、交流、討論、練習、創造等活動。

人工智慧時代,什麼不會改變?

到此為止,已經無須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改變做過多描述,現在最緊迫的問題依舊是:既然如此,教師怎麼辦?什麼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什麼無法被替代?教師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才可能適應這個變化,並掌握主導權,重新置於時代的潮頭?

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複做的事情(如佈置作業、批改作業),需要大量資訊資料搜集、資料積澱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師的教學經驗彙聚到機器裡,計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徑),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如學生的個性特質、個性需求,學生的學習難點、障礙點等)。這些事情被替代,是對教師的解放。當人工智慧可以隨時隨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來教學的時候,何樂不為?

什麼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決定教師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慧,是教育的本質,是學生的需要,是貫穿其中不變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在此之前,我們一直在思考並回答“人工智慧時代什麼將發生改變”的問題,與此同時還需要提出另一個問題:人工智慧來了,什麼不會改變?這個明確了,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就圍繞著這些不變的東西“教書育人”。

首先,不變的是教育本身。無論是通過“學校”還是“學習中心”,或者“社區”等其他載體,人類始終需要教育,人工智慧本身的發展、使用始終也離不開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則“學生在”,“學生在”則“教師在”。

其次,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與真諦。教育是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為葉瀾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是“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變革與發展的。不論何種時代的教育,概莫能外。任何人工智慧都不能改變這一真諦。

再次,不變的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學生的素養與能力不會自動發生,也不能只憑自學養成,學生的成長始終需要“教師”這樣的引路人、互動者、對話者、説明者和陪伴者。這些角色,是人工智慧時代教師最需要承擔的角色。他們是陪伴學生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重重險灘和荊棘中前行的人,是通過賦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性思維,給予學生打破舊知識、創造新知識能力的人,從而是引導、幫助學生在人工智慧的世界裡,獲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強和自由能力的人。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需要具備三大本領,即“愛商”、“數商”、“信商”,才能成為依然被學生需要的人。與人類的智商、情商相呼應,“愛商”是教師最核心的情商,“數商”和“信商”是教師最重要的智商。

“愛商”與價值觀、情感實踐相關。這是人工智慧無法給予學生的。教師首先應是仁愛之人,具備“愛的能力”。這種能力相容了“情感之愛”與“理性之愛”。它不是有條件、有選擇的“小愛”,而是無條件、一視同仁的“大愛”;不是“抽象的愛”,而是“具體的愛”;不是“模糊的愛”,而是“清晰的愛”。因此,教師能夠精准把握、瞭解、洞察學生的成長需要與個性特質,及時給予細緻入微的個性化關懷、呵護、尊重,因而可以讓學生在充滿了程式設計、編碼、演算法的冷冰冰的人工智慧世界裡,依然能夠感受到人性的溫度、生命的溫暖和仁愛的力量,進而學會相互傳遞溫暖和仁愛。

“數商”與大資料相關。人工智慧時代脫胎於大數據時代,兩者相伴相隨。資料是人工智慧賴以運行的基礎。人工智慧進課堂,首先意味著大資料進課堂,包括學生預習的資料、作業資料、複習資料(如錯題集、收藏集等複習資料資料)、試卷資料等。大資料會説明教師判斷什麼內容是學生感興趣和需要的,什麼內容可能面臨困難和障礙,什麼時間節點上出現何種轉折和變化,以及接下來教師的教學應該走到哪裡去?“數商”與當下宣導的“數位化勝任力”有關,表現為對資料的敏感與熱情,對資料的搜集、整合、分析、利用和生成的能力,更體現為創造新資料的能力,同時也是將資料轉換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的能力。這將是教師在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學新基本功。大資料時代的“教書匠”及其內含的工匠精神,由此將被賦予新的核心內涵,即“資料精神”。

“信商”與資訊時代相關。除了資料之外,人工智慧時代每日湧現的資訊,尤其是各種教育教學資訊,將更加勢如潮水,滔滔不絕……面對這些資訊,教師同樣需要具備“資訊化勝任力”,具體涉及如何檢索、辨析、判斷、提煉、整合、利用和生成各種資訊的能力。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師在資訊潮面前失去方向、喪失自我,才能實現莊子所言的“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讓教師成為主導資訊的人,而不是被資訊主宰的人。

教師要擁有高超的“愛商”、“數商”和“信商”,根底在於持續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移動學習的能力,綜合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資訊技術媒介與工具的能力。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人工智慧時代一樣,對教師的學習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學習,就淘汰,不持續學習,就落伍,就泯然于眾生之中……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像,更不是玄想或臆想,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來源 | 人民教育

實習編輯 | 王詩悅

責任編輯 | 周繼鳳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小編推薦

如服務型、善用AI型、創意型、領袖型等。

這是人工智慧時代學校最根本的變化,學校不再是為未來職業做準備,而是真正為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而準備。同樣是“準備”,人工智慧時代學校的準備是“精准準備”,與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的“精准特色”有關,這樣才可能帶來真正的“個性化教育”。

人工智慧時代,學生的學習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學習目標上,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普遍目標。它的重點不再是習得為將來從事某個職業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技能與方法,而是擁有合理的價值觀、強大的創新思維與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等,這些都是真正“成人”並走向“終身學習”的基礎性、根基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標,它與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有關,是真正的“學以為己”。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形成的是個性化的知識體系,而不只是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化知識體系。

在學習資源上,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來源與途徑,不再局限于教師與課堂。學生會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慧尋找學習資源,也不再拘泥於制度化、固定化的“課堂時間”。

與此相關的是學習方式的改變。行動電話、平板電腦、掌上型電腦等可攜式裝置使學習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和遇到的地點。它在改變現代社會知識的性質與來源的同時,也改變了知識習得的方式,最終形成“移動學習與固定學習並駕齊驅、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比翼齊飛、人工智慧與人的智慧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在學習夥伴上,昔日近乎同齡的“學習共同體”成員將會發生質的變化。學生的年齡差異會加大,來自學前教育的“混齡教育”將會逐步蔓延、延伸到不同學段的教育。例如,斯坦福大學提出開放式大學的概念,本質上是“混班制”。學生在一生當中任何六年時間裡完成學業,即可拿到本科學位。

人工智慧時代,課堂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於課程與教學而言,各種課程資源和課程定制的豐富性、專業性,已無須學校和教師過多參與,課程外包或訂購逐漸成為主流。課堂教學的“人工智慧化”已是大勢所趨。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來的顯示幕可能大到覆蓋整面牆壁,可以操縱顯示幾乎任何課堂需要的內容。智慧螢幕成為現代黑板,智慧課桌成為現代課桌的升級版本,教師可以隨時插入並控制螢幕與課桌。這些聯網的平板提供了與智慧手機相同的線上資源並實現“課堂在場”。

這樣的課堂,是線下實體課堂與線上虛擬課堂的穿梭轉換。學生線上上通過網路社群、創客空間與智慧型機器人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線上下則進行分享、交流、討論、練習、創造等活動。

人工智慧時代,什麼不會改變?

到此為止,已經無須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改變做過多描述,現在最緊迫的問題依舊是:既然如此,教師怎麼辦?什麼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什麼無法被替代?教師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才可能適應這個變化,並掌握主導權,重新置於時代的潮頭?

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複做的事情(如佈置作業、批改作業),需要大量資訊資料搜集、資料積澱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師的教學經驗彙聚到機器裡,計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徑),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如學生的個性特質、個性需求,學生的學習難點、障礙點等)。這些事情被替代,是對教師的解放。當人工智慧可以隨時隨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來教學的時候,何樂不為?

什麼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決定教師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慧,是教育的本質,是學生的需要,是貫穿其中不變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在此之前,我們一直在思考並回答“人工智慧時代什麼將發生改變”的問題,與此同時還需要提出另一個問題:人工智慧來了,什麼不會改變?這個明確了,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就圍繞著這些不變的東西“教書育人”。

首先,不變的是教育本身。無論是通過“學校”還是“學習中心”,或者“社區”等其他載體,人類始終需要教育,人工智慧本身的發展、使用始終也離不開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則“學生在”,“學生在”則“教師在”。

其次,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與真諦。教育是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為葉瀾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是“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變革與發展的。不論何種時代的教育,概莫能外。任何人工智慧都不能改變這一真諦。

再次,不變的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學生的素養與能力不會自動發生,也不能只憑自學養成,學生的成長始終需要“教師”這樣的引路人、互動者、對話者、説明者和陪伴者。這些角色,是人工智慧時代教師最需要承擔的角色。他們是陪伴學生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重重險灘和荊棘中前行的人,是通過賦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性思維,給予學生打破舊知識、創造新知識能力的人,從而是引導、幫助學生在人工智慧的世界裡,獲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強和自由能力的人。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需要具備三大本領,即“愛商”、“數商”、“信商”,才能成為依然被學生需要的人。與人類的智商、情商相呼應,“愛商”是教師最核心的情商,“數商”和“信商”是教師最重要的智商。

“愛商”與價值觀、情感實踐相關。這是人工智慧無法給予學生的。教師首先應是仁愛之人,具備“愛的能力”。這種能力相容了“情感之愛”與“理性之愛”。它不是有條件、有選擇的“小愛”,而是無條件、一視同仁的“大愛”;不是“抽象的愛”,而是“具體的愛”;不是“模糊的愛”,而是“清晰的愛”。因此,教師能夠精准把握、瞭解、洞察學生的成長需要與個性特質,及時給予細緻入微的個性化關懷、呵護、尊重,因而可以讓學生在充滿了程式設計、編碼、演算法的冷冰冰的人工智慧世界裡,依然能夠感受到人性的溫度、生命的溫暖和仁愛的力量,進而學會相互傳遞溫暖和仁愛。

“數商”與大資料相關。人工智慧時代脫胎於大數據時代,兩者相伴相隨。資料是人工智慧賴以運行的基礎。人工智慧進課堂,首先意味著大資料進課堂,包括學生預習的資料、作業資料、複習資料(如錯題集、收藏集等複習資料資料)、試卷資料等。大資料會説明教師判斷什麼內容是學生感興趣和需要的,什麼內容可能面臨困難和障礙,什麼時間節點上出現何種轉折和變化,以及接下來教師的教學應該走到哪裡去?“數商”與當下宣導的“數位化勝任力”有關,表現為對資料的敏感與熱情,對資料的搜集、整合、分析、利用和生成的能力,更體現為創造新資料的能力,同時也是將資料轉換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的能力。這將是教師在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學新基本功。大資料時代的“教書匠”及其內含的工匠精神,由此將被賦予新的核心內涵,即“資料精神”。

“信商”與資訊時代相關。除了資料之外,人工智慧時代每日湧現的資訊,尤其是各種教育教學資訊,將更加勢如潮水,滔滔不絕……面對這些資訊,教師同樣需要具備“資訊化勝任力”,具體涉及如何檢索、辨析、判斷、提煉、整合、利用和生成各種資訊的能力。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師在資訊潮面前失去方向、喪失自我,才能實現莊子所言的“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讓教師成為主導資訊的人,而不是被資訊主宰的人。

教師要擁有高超的“愛商”、“數商”和“信商”,根底在於持續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移動學習的能力,綜合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資訊技術媒介與工具的能力。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人工智慧時代一樣,對教師的學習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學習,就淘汰,不持續學習,就落伍,就泯然于眾生之中……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像,更不是玄想或臆想,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來源 | 人民教育

實習編輯 | 王詩悅

責任編輯 | 周繼鳳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