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理財有風險,入坑需謹慎,面對理財剛需,你咋就那麼容易被忽悠?

為啥一提到理財,很多人,即便是金融行業內人士都會與詐騙聯繫到一起?

有人將其歸咎於社會誠信缺失的大環境、有人將其歸咎於監管不利、也有人將矛頭直指金融從業人員素質過低,

林林總總,眾說紛紜。今天咱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從大陸理財市場現狀切入,重點談一談理財行業有多坑原因以及解決措施,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理財新剛需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我國人均GDP在2015年已經達到人均5萬元以上標準,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在滿足物質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中國人民正在通過旅遊、移民以及學習提升自己精神方面需求。

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其實是人民手中財富量的增多。

圖1 中國人民人均GDP增長趨勢

錢多了也很煩惱,如何讓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或許是所有中國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當下的中國人民除了對房產、醫療以及教育外,理財不得不說是未來奔向小康生活的最強勁的剛需,

正因如此,龐大的大陸理財市場應運而生,也就是說中國人民對理財還是具有真正的需求的。

二、大陸理財市場現狀

有了需求,自然就有滿足需求的人,理財規劃師這一聽上去高大上的職業應運而生。一大批高喊著誠信、道德的“專業人士”營運而生,他們來自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銀行大堂甚至是P2P、眾籌、區塊鏈等等。

這些理財師們都能幹些什麼,這些理財師們都應該幹什麼呢?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他們都能幹些什麼,那就三個字:“賣產品”

保險業務員是最明顯的例子,大家仔細再想一想,難道銀行大堂經理不是這樣?難道證券公司股票經紀人不是這樣?難道基金公司的客戶經理不是這樣?難道街邊P2P不是這樣?

理財行業的高手和菜鳥區別可能也就是一個繞了一萬圈,一個只是跑了一圈就暴露本質,

但殊途同歸,將客戶的錢變成自己的業績和傭金是他們永遠的利益述求,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銷售到顧問

他們應該幹些什麼呢?兩個字:“顧問”

拜託,您是提供解決方案的好不好,產品只是配餐。

很多人到現在也沒有意識到這點,因為您本身的財富還沒有到需要解決方案的地步,

您身邊客戶財富量也沒有。

有人不愛聽,但事實就是這樣,未來這個市場屬於掌握法律、醫療以及養老等高品質資源,並且能夠隨時將金融資源與其對接的人,產品只是最底層,基於各種資源的整體解決方案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三、入坑原因

主要兩點:自大、貪心

人性的弱點

1、自大:國人在投資領域各個都是專家,這一點在股票、基金甚至P2P行業尤為明顯,很簡單,賺了錢是老子英勇神武,目光卓越,賠了錢是市場不好,人心險惡。

2、貪心: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易租寶、泛亞、善心匯甚至是民生銀行的私行客戶都會被騙,他們不夠聰明?其實被騙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最大的弱點---貪心。

四、如何避免入坑

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產品就是既保本,收益又高的產品,我倒是設計了一款,你們看看有沒有興趣?

您拿出10.4萬元,10萬元買貨幣型基金,每年收益4%固定收益(僅僅舉例,其他固收類也能做到),

第一,您那4000元換來的2000張彩票一張都沒中,但是您那10萬元收入了4000元,最差也是不賺不賠,保本了吧?

第二,萬一您那2000張彩票有一張中了500萬,您看這收益您滿意嗎,稅前回報率5000%,收益高吧?

這種產品您買嗎?

反正我是不買,但我告訴你有人買,分級基金類,美國指數型萬能壽險等等產品道理差不多,大家都這麼玩。

如何避免入坑?囉嗦一點,兩句話:

第一句話,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不要去試圖瞭解金融產品背後的邏輯和架構,要是都讓你們知道了,那福利彩票賺誰錢呢?

第二句話,我們大部分都是正常人,不要試圖超越索羅斯、巴菲特,您也就能獲得投資市場的平均收益率,給你高於這個收益率你先看看自己有沒有超越市場的能力。

最後再囉嗦一句,產品看合同,合同看監管,無合同,無監管(一行三會)的不要買。

最後宣傳一下自己,我就是一個有點資源的保險代理人,我在北京,沒事兒聯繫。

人性的弱點

1、自大:國人在投資領域各個都是專家,這一點在股票、基金甚至P2P行業尤為明顯,很簡單,賺了錢是老子英勇神武,目光卓越,賠了錢是市場不好,人心險惡。

2、貪心: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易租寶、泛亞、善心匯甚至是民生銀行的私行客戶都會被騙,他們不夠聰明?其實被騙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最大的弱點---貪心。

四、如何避免入坑

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產品就是既保本,收益又高的產品,我倒是設計了一款,你們看看有沒有興趣?

您拿出10.4萬元,10萬元買貨幣型基金,每年收益4%固定收益(僅僅舉例,其他固收類也能做到),

第一,您那4000元換來的2000張彩票一張都沒中,但是您那10萬元收入了4000元,最差也是不賺不賠,保本了吧?

第二,萬一您那2000張彩票有一張中了500萬,您看這收益您滿意嗎,稅前回報率5000%,收益高吧?

這種產品您買嗎?

反正我是不買,但我告訴你有人買,分級基金類,美國指數型萬能壽險等等產品道理差不多,大家都這麼玩。

如何避免入坑?囉嗦一點,兩句話:

第一句話,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不要去試圖瞭解金融產品背後的邏輯和架構,要是都讓你們知道了,那福利彩票賺誰錢呢?

第二句話,我們大部分都是正常人,不要試圖超越索羅斯、巴菲特,您也就能獲得投資市場的平均收益率,給你高於這個收益率你先看看自己有沒有超越市場的能力。

最後再囉嗦一句,產品看合同,合同看監管,無合同,無監管(一行三會)的不要買。

最後宣傳一下自己,我就是一個有點資源的保險代理人,我在北京,沒事兒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