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城背影丨姚中文

一日裡,去朋友家,見牆上鏡框裡有一張耀州老縣城的照片,雖是縣城街巷的一角,也頗為稀罕,就站在鏡子前細細端詳,於是,想起城裡那位老表爺曾經講過的有關老縣城的一些故事,

仿佛依稀又看見了老城那曾經的背影。

耀州西漢初年設邑,城中心位置在今水泥廠河東堡。隨歷史發展城址向北發展,落泥陽,到崔仙,下步壽原,經神德寺,最終坐落在沮河與漆水攜手匯合處的這片灘頭。既然是縣邑州府郡城所在地,就必然有城郭,

有城郭必有街道巷子。解放前見到的老城是明清時期的規模。耀州城巷子多,東西南北四大街,算起來有幾十條。歲月如煙,人如朝露。巷子縱橫經緯,伸伸展展,起起落落,親親熱熱擁抱著一代又一代。

不必說豊門(光華門)、雍門、遠門、壽門;不必說南大街、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也不必說南東火壕、西南寨子、寨子、宋家壕、車站、咸榆路、風景路、民主路、扶輪新村、河東南北堡、藥王山;單說縣城裡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寬寬窄窄的巷子,

就有城隍廟巷、西火巷,民權巷、侯家巷、裡仁巷、懷馨巷、鄰德巷、譚家巷、謝家巷、左家巷、劉家巷、老東門巷、仁禮巷、仁義巷、勝利巷、解放巷、南北梨樹巷、新民巷、學古巷、渠岸巷、東仁巷,留巷、宅子巷、西倉巷等。
織機唧唧,炊煙嫋嫋,星光燈影,參差千戶人家。

耀州城屬水。東漆河,西沮水。水給了耀州城持久的光彩,永遠的靈性。你看,漆河從宜君山中起步,出同官,過黃堡,急著性子,亮著嗓子,急匆匆來到步壽原下,五臺山前,一路向南。落星原下,沮河伸展著腳步,經錦陽川一路寬展展亮閃閃走來,

至西乳峰山下,與漆水匯合,作一個多情的回眸,就義無反顧地出岔口,入富平,急匆匆趕腳去了涇河,匯入渭河。千萬年了,那是兩條怎樣的大河不得其倩影,單從齊家坡下高峭的岩岸水沖留下的牙痕,就窺得出它昔日裡的激情澎湃了。

那時,城是老城,街是老街,巷是老巷。

曾記否,沮河在百忙中,無私地分出一條清亮來,徑步向東,流入北城,入耀州中學,帶著學子們的朗朗讀書聲和天真無邪,緩緩出校門,遂一分為二,一流東去,一流南下。東去之水暫且不說,單說南下之水規模情致。又因這南下之水,於是有了“渠岸巷”這個水靈靈的名字。那是一渠怎樣的柔情呢?走在渠岸上,腳下一條歡快清渠,兩旁蹴就著村姑少婦老媽子,指手浣洗,棒槌聲聲。孩子在熱炕炊煙裡落草,年老的生命在一聲聲錘打中遁去,窮日子在一雙雙指縫間濾過,一代又一代。至今,那一渠歡樂和清許,在老人的講述中,永遠纏著夢,有形無聲地流淌著。“濤聲一夜悉入耳,人家百戶枕水眠”。那一幅人水和諧、水聲更漏、歡快清朗的日月光景,也只有在夢中相見相親了。

那時,城是老城,街是老街,巷是老巷。

窄窄的小巷,躲在黑黝黝的屋脊下,漠然地露出灰暗的老臉。小巷兩旁,寬窄大小薄厚不等的院門,各睜著一雙深黑空洞的醉眼,呆訥地盯著出出進進的人們和往來行走的路人,歲月中少見歡喜的表情。天太小,兩邊參差老屋把太陽擠壓成一條細線,斜斜地投在巷中的青石路上。只有年節時候微風牽出的戶戶炊煙,散發著麻油的醛香,灌滿條條巷子,滿足著人們總是處於饑餓狀態中的嗅覺。市民行人的布鞋印子,年年月月,有聲有韻疊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針頭線腦撥浪鼓,香煙洋火桂花糖。一聲清脆,一聲叫賣,引出院門裡的姑娘媳婦,更引來孩子們的圍觀喧鬧。天空的雲彩,裁一款多情,渲一片可愛,像姑娘的絲帕,承載了她們瞬間的歡樂,定格在時空。渠岸旁的孩子的童話世界裡永遠有水,水中有濕漉漉激靈靈的夢,那夢,在棒槌聲中被敲大,被敲熟,被敲淨,在浣衣人的指縫間櫛出,隨水流淌,流出南街,流出縣城,流向很遠的地方。其它巷子裡的孩子,也常常到渠岸巷來,分享那清澈柔軟的漣漪,更有清許舒展的夢境,最後,帶著無限愜意和滿足各自回家去,在夜晚鼾聲裡,發酵著那摟在懷中的一渠水夢。

冬天的老城街巷,有著一種異地不曾有的溫暖和安詳。因了四面原野和山嶺的環抱,老城獨享太陽的光照。雖然有風,但高高從空中吹過,不會影響太陽的熱愛。晴好天,吃過飯,人們紛紛從樓門走出來,站在大街上,或面南的牆壁下,靜靜地坐了或圪蹴著,吃煙,聽諞,曬太陽,一舉三得。當然了,若再遇了好藝之人,拿了胡琴,三弦,笛子這些民族樂器,響呱起來,隨之,會唱者聚而圍之,秦腔眉戶,你唱他唱,熱鬧非凡。每當此時,曬太陽者則閉了眼睛,靜靜享聽,興致勃然時,擊掌拍膝,隨聲和唱,管其韻味,只求快樂。此間,有雪花糖作坊正在生產,攪糖聲甜甜飄出,漫過大街小巷,空氣中頓時香味濃烈,從享受陽光的漢子們的鼻孔鑽入,漢子們啊,無不伸長了緊縮了的脖子,勾頭向上提升著腦袋,坐著作貪婪的享受狀,幸福之情溢於顏面,因而也就有了那句:“吃飽穿暖南牆下站,給個皇上也不幹”的乾癟的自滿和愚昧的自欺誑語。封閉落後的農耕年代,透過這無奈的消極無聊,也足以窺得老城人們健康快樂的心態。

那時,城是老城,街是老街,巷是老巷。

人和屋舍關係最密切。有人就有院落,就有樹木,樹和人永遠不離不棄。縣城小,巷子窄,房屋與樹的影子疊得密密實實,月光在地上畫出重重角哀,泌出無限恐懼,那是夜晚裡人的殘夢的骷髏,遺落在了巷道裡,等待著人的靈魂的附著,然後再悄沒聲息地復活,又在陽光中晾曬。

陽光餵養了大街小巷的人們。孩子長大了,姑娘出嫁了,媳婦成了老媼,逝者埋入地下,一代又一代。而光線的品質又決定了女人的肌膚和男人的心情。陽光從天上灑下來,漫過一家又一家房頂,落在窄窄的巷子裡,落在坑凹不平的石板路上。沮河漆水環繞著縣城,不舍晝夜。於是,光亮中就有了太多的水分,太多的滋潤和暖意。太陽照在男人的棉衣上,男人一下子變得溫順了,回家去對自己女人憨憨地笑;光亮照在女人的臉上,女人似乎都有了心事,臨近家門時不免一個燦爛的回眸,進了家門甜甜地看著男人,話語裡多了柔情和嬌氣;孩子見大人都是好臉子,就越發活潑好動,嬉戲耍鬧,溫暖和愛意充滿整個屋子,並竄出門湧滿了整條巷子。

鹹湯麵,耀州的特產,耀州人永遠的最愛。碗大,面細,湯濃,辣椒鮮豔,油花飄香,吃著筋道,綿厚,適口,勁爽;坐著吃,站著吃,圪蹴著吃,吃態多相;嘴唇鮮豔,額頭冒汗,舌頭打閃,那個美,少見。“寧可不見媳婦面,也要咥一碗鹹湯麵”,聽,耀州漢子,話雖有點大了,可足以感知鹹湯麵對他們之重要了。今之,雖不見了那闊大的耀州老碗,和端著老碗盛著麵條圪蹴著咥面的耀州漢子,不見了濃湯中模糊皺褶的那一張張曾經的老臉,但從年輕後生的吃姿和吃勢,你就可以見證他是那曾經的那張老臉的嗣裔呢,那從碗裡嫋嫋飄升的熱氣,不就是生命永不息的煙魂嗎?

如今,老城變成新城,老街變成新街,老巷變成新巷。

沒有了城牆,沒有了城門,沒有了石板路,沒有了昔日裡低矮的屋舍,以及那躲在黑黝黝的屋脊下漠然露出的那副灰暗的一張張老臉。一切舊的都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嶄新面貌。

寬敞的街道,乾淨的巷子,平整的路面,居民住房大多土木換磚木,磚木換磚混,舊貌換新顏;沿街樓房面立,店鋪裝飾個性,商品琳琅滿目;有了廣場,有了街燈,有了垃圾箱,有了文化看板,更有了文廟街、仿古街、永樂坊這一條條古式建築,斑斑點點中布展出老城曾經的容顏,流瀉著脈脈的文化古韻,給人們視覺以新鮮和多姿多彩。廣場寬廣,街道寬闊,街燈燦爛,垃圾箱既實用又是文化符號,看板更是承載和宣傳著傳統文化,傳播著中華古老文明,助推著中國夢的孵化。出出進進、往往來來的人兒也鮮鮮亮亮,時尚風光,悅色朗聲,意氣風發。

耀州城,老城點綴著新城,新城包裹著老城,新城老城攜手共進,扮靚耀州百姓的生活,同譜耀州歷史華章。

耀州城,千年老城。走出傳統固守,走出封閉陳舊;走向開放文明,走向繁榮富強,走向燦爛輝煌。

姚中文

姚中文,男,1956年生,陝西銅川市耀州人。教師,銅川市作協會員,市國學分會會員,區作協會員,業餘創作三十餘年,發表作品數萬字,代表作長篇小說《風從小鎮吹過》,中篇小說《默默》、《不要問我咋稱呼》,短篇小說《六嫂》、《紙花店日月》、《三號樓子的故事》、《那支竹笛 那串紅辣椒》、《姚囤倉》;散文山之系列:《讀山》《聽山》《吻山》、《窗含西嶺》、《雪中梅園》、《三媽》、《家鄉的霧》、《暮游錦陽湖》;詩歌《西部歌序》、《紅土地 金種子》、《生命的壯歌》、《山裡人》。主張文化養生,日有百千字,筆耕不輟。

指手浣洗,棒槌聲聲。孩子在熱炕炊煙裡落草,年老的生命在一聲聲錘打中遁去,窮日子在一雙雙指縫間濾過,一代又一代。至今,那一渠歡樂和清許,在老人的講述中,永遠纏著夢,有形無聲地流淌著。“濤聲一夜悉入耳,人家百戶枕水眠”。那一幅人水和諧、水聲更漏、歡快清朗的日月光景,也只有在夢中相見相親了。

那時,城是老城,街是老街,巷是老巷。

窄窄的小巷,躲在黑黝黝的屋脊下,漠然地露出灰暗的老臉。小巷兩旁,寬窄大小薄厚不等的院門,各睜著一雙深黑空洞的醉眼,呆訥地盯著出出進進的人們和往來行走的路人,歲月中少見歡喜的表情。天太小,兩邊參差老屋把太陽擠壓成一條細線,斜斜地投在巷中的青石路上。只有年節時候微風牽出的戶戶炊煙,散發著麻油的醛香,灌滿條條巷子,滿足著人們總是處於饑餓狀態中的嗅覺。市民行人的布鞋印子,年年月月,有聲有韻疊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針頭線腦撥浪鼓,香煙洋火桂花糖。一聲清脆,一聲叫賣,引出院門裡的姑娘媳婦,更引來孩子們的圍觀喧鬧。天空的雲彩,裁一款多情,渲一片可愛,像姑娘的絲帕,承載了她們瞬間的歡樂,定格在時空。渠岸旁的孩子的童話世界裡永遠有水,水中有濕漉漉激靈靈的夢,那夢,在棒槌聲中被敲大,被敲熟,被敲淨,在浣衣人的指縫間櫛出,隨水流淌,流出南街,流出縣城,流向很遠的地方。其它巷子裡的孩子,也常常到渠岸巷來,分享那清澈柔軟的漣漪,更有清許舒展的夢境,最後,帶著無限愜意和滿足各自回家去,在夜晚鼾聲裡,發酵著那摟在懷中的一渠水夢。

冬天的老城街巷,有著一種異地不曾有的溫暖和安詳。因了四面原野和山嶺的環抱,老城獨享太陽的光照。雖然有風,但高高從空中吹過,不會影響太陽的熱愛。晴好天,吃過飯,人們紛紛從樓門走出來,站在大街上,或面南的牆壁下,靜靜地坐了或圪蹴著,吃煙,聽諞,曬太陽,一舉三得。當然了,若再遇了好藝之人,拿了胡琴,三弦,笛子這些民族樂器,響呱起來,隨之,會唱者聚而圍之,秦腔眉戶,你唱他唱,熱鬧非凡。每當此時,曬太陽者則閉了眼睛,靜靜享聽,興致勃然時,擊掌拍膝,隨聲和唱,管其韻味,只求快樂。此間,有雪花糖作坊正在生產,攪糖聲甜甜飄出,漫過大街小巷,空氣中頓時香味濃烈,從享受陽光的漢子們的鼻孔鑽入,漢子們啊,無不伸長了緊縮了的脖子,勾頭向上提升著腦袋,坐著作貪婪的享受狀,幸福之情溢於顏面,因而也就有了那句:“吃飽穿暖南牆下站,給個皇上也不幹”的乾癟的自滿和愚昧的自欺誑語。封閉落後的農耕年代,透過這無奈的消極無聊,也足以窺得老城人們健康快樂的心態。

那時,城是老城,街是老街,巷是老巷。

人和屋舍關係最密切。有人就有院落,就有樹木,樹和人永遠不離不棄。縣城小,巷子窄,房屋與樹的影子疊得密密實實,月光在地上畫出重重角哀,泌出無限恐懼,那是夜晚裡人的殘夢的骷髏,遺落在了巷道裡,等待著人的靈魂的附著,然後再悄沒聲息地復活,又在陽光中晾曬。

陽光餵養了大街小巷的人們。孩子長大了,姑娘出嫁了,媳婦成了老媼,逝者埋入地下,一代又一代。而光線的品質又決定了女人的肌膚和男人的心情。陽光從天上灑下來,漫過一家又一家房頂,落在窄窄的巷子裡,落在坑凹不平的石板路上。沮河漆水環繞著縣城,不舍晝夜。於是,光亮中就有了太多的水分,太多的滋潤和暖意。太陽照在男人的棉衣上,男人一下子變得溫順了,回家去對自己女人憨憨地笑;光亮照在女人的臉上,女人似乎都有了心事,臨近家門時不免一個燦爛的回眸,進了家門甜甜地看著男人,話語裡多了柔情和嬌氣;孩子見大人都是好臉子,就越發活潑好動,嬉戲耍鬧,溫暖和愛意充滿整個屋子,並竄出門湧滿了整條巷子。

鹹湯麵,耀州的特產,耀州人永遠的最愛。碗大,面細,湯濃,辣椒鮮豔,油花飄香,吃著筋道,綿厚,適口,勁爽;坐著吃,站著吃,圪蹴著吃,吃態多相;嘴唇鮮豔,額頭冒汗,舌頭打閃,那個美,少見。“寧可不見媳婦面,也要咥一碗鹹湯麵”,聽,耀州漢子,話雖有點大了,可足以感知鹹湯麵對他們之重要了。今之,雖不見了那闊大的耀州老碗,和端著老碗盛著麵條圪蹴著咥面的耀州漢子,不見了濃湯中模糊皺褶的那一張張曾經的老臉,但從年輕後生的吃姿和吃勢,你就可以見證他是那曾經的那張老臉的嗣裔呢,那從碗裡嫋嫋飄升的熱氣,不就是生命永不息的煙魂嗎?

如今,老城變成新城,老街變成新街,老巷變成新巷。

沒有了城牆,沒有了城門,沒有了石板路,沒有了昔日裡低矮的屋舍,以及那躲在黑黝黝的屋脊下漠然露出的那副灰暗的一張張老臉。一切舊的都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嶄新面貌。

寬敞的街道,乾淨的巷子,平整的路面,居民住房大多土木換磚木,磚木換磚混,舊貌換新顏;沿街樓房面立,店鋪裝飾個性,商品琳琅滿目;有了廣場,有了街燈,有了垃圾箱,有了文化看板,更有了文廟街、仿古街、永樂坊這一條條古式建築,斑斑點點中布展出老城曾經的容顏,流瀉著脈脈的文化古韻,給人們視覺以新鮮和多姿多彩。廣場寬廣,街道寬闊,街燈燦爛,垃圾箱既實用又是文化符號,看板更是承載和宣傳著傳統文化,傳播著中華古老文明,助推著中國夢的孵化。出出進進、往往來來的人兒也鮮鮮亮亮,時尚風光,悅色朗聲,意氣風發。

耀州城,老城點綴著新城,新城包裹著老城,新城老城攜手共進,扮靚耀州百姓的生活,同譜耀州歷史華章。

耀州城,千年老城。走出傳統固守,走出封閉陳舊;走向開放文明,走向繁榮富強,走向燦爛輝煌。

姚中文

姚中文,男,1956年生,陝西銅川市耀州人。教師,銅川市作協會員,市國學分會會員,區作協會員,業餘創作三十餘年,發表作品數萬字,代表作長篇小說《風從小鎮吹過》,中篇小說《默默》、《不要問我咋稱呼》,短篇小說《六嫂》、《紙花店日月》、《三號樓子的故事》、《那支竹笛 那串紅辣椒》、《姚囤倉》;散文山之系列:《讀山》《聽山》《吻山》、《窗含西嶺》、《雪中梅園》、《三媽》、《家鄉的霧》、《暮游錦陽湖》;詩歌《西部歌序》、《紅土地 金種子》、《生命的壯歌》、《山裡人》。主張文化養生,日有百千字,筆耕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