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梅州人來說,有一種鄉愁叫“七月半”和吃吃

告訴七月七,當梨樹下烏一滴

七月半,當梨樹下烏一半

八月半,當梨樹下滾滾跳

九月九,當梨拿來好蒸酒

十月十,當梨拿來當柴火

每當唱起這首歌謠

就表示“七月節”要到了!

可如今

還有多少梅州人

記得這個節日呢?

說起“七月半”這個節日

日報君滿滿都是兒時的記憶

每當過這個節的時候

備齊齋果、三牲、酒禮去追思先人

然後一大家人聚餐吃個飯

但如今卻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了

時下的梅州年輕人

對待“七月半”越來越冷漠了

甚至快要忘記這個節日了

今天日報君帶你回味

梅州人是怎麼過“七月半”的

農曆七月十五,習俗通稱為“中元節”,又稱七月半、鬼節。

每逢七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五日這三天時間內,均有客家人過“七月半”。

那為什麼

我們梅州人的“中元節”、“七月半”

卻大多不是農曆七月十五

而是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三

明明不是七月十五

卻又稱“七月半”呢?

有關的解釋,在《五華縣誌·禮俗志·歲時》中有較為明確合理的答案。文雲:“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惠州府志》載:‘中元,舊俗。惠民多居南雄。因元兵將至,預十四日,薦祖。次日,

避兵。故今惠民猶循十四日為中元節。長樂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以前屬惠州府治轄,所以長樂也一直沿用此俗。

在“七月半”期間

正是鄉間繁忙的農忙結束時

人們借此節日趁機稍事休息

有濃郁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

做上幾桌的美食佳餚

與親朋好友共用美好時光

增進友情、親情

客家人常懷一份感恩之情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

常會祭奠先人

表達對先人的感恩之情

祭祀

是“七月半”主要活動之一

據歷史記載

大家主要是這樣做的

☟☟☟

一、祭祀祖先

祭祀之法,一是在家或祠堂燒香上供,叩拜先人;二是對孤魂野鬼煞神也供酒菜,燒煞神錢,以防其為害鄉里。

二、祭祀三官大帝

按照道教和民間說法,地獄由三官主宰,尤其是地官。《道家大辭典》中寫道:“道家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定為地官大帝誕辰。

三、盂蘭盆會

西晉時,《盂蘭盆經》傳入中國。南朝梁武帝首次在中國創設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本意在勸善,又是孝親節。從而我國民間把農曆七月十五定為“盂蘭盆節”,

廣為流行。宋元以後,盂蘭盆會逐漸由孝親演化為祭鬼。

四、放河燈

古代每年此日,寺院和民間都用紙做成各式各樣的燈放到河中,叫“放河燈”。這種活動是為安慰孤魂野鬼,防止他們擾亂人間,保證祭祀活動的正常進行。

中元節期間,梅州地區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民俗活動。道光《長樂縣誌·輿地志·風俗》:“中元節,先一日,郊野各張紙錢于田界。曰:‘吊田錢’……”這種活動是於節前一日,在栽種穀物的各自的田界周圍掛上紙錢“以祈谷”,求田伯公保豐收,名曰“吊田錢”。

那麼除了祭祀、聚餐

梅州人還有

一種“七月半”應節的傳統小吃

那就是——糍粑

說到糍粑

大家嘴肯定饞了吧

這麼好吃的糍粑

是怎麼做的呢

快往下看

☟☟☟

摏[chōng]糍粑

正宗傳統糍粑是純手製作的。前一天要準備上好的糯米,用清水浸透淘洗乾淨再浸泡一晚。第二天清晨再次將米洗淨後將糯米倒在大鍋中架好的“飯炊”,蓋上蓋子,還蓋一層布以免走氣,用柴火蒸上一定的時間。最後將整個"飯炊"起鍋趁熱放到石臼中,用摏杵摏至軟爛團狀,這個過程稱為"摏糍粑"。

捽[zuó]糍粑

摏好的糍粑團,放置在一個盆子或者罎子等容器裡盛放,容器最好是能易於密封,以免使糍粑胚過早硬化。用手指把成胚的糍粑團,一點一點捽,捏成一個個約為4~5cm的圓形糍粑,再蘸上白砂糖(有些人家還會加芝麻、油炸花生碎等配料),有序的擺放在碗上。這個過程叫"捽糍粑"。

最新鮮、最爽口的糍粑

莫過於剛捽好沾上白糖就往嘴裡送的

圓餅造型,淨白柔軟

純正的糯米香味

再搭配上白砂糖的絲絲甜味

咬嚼起來,香甜粘滑

更有一種糯米獨特的韌勁

口感極好

再來數一數

那些常吃的美食

看看哪一道才是你的菜~

仙人粄

仙人粄用仙人草熬成,仙人草又稱涼粉草,喜生於坡地、溝穀之中,怡味甘涼,有清熱解暑功效。農曆入伏吃仙人粄,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在“仙人粄”中調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是夏季解暑、降火之妙品。

豆腐花

豆腐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 將黃豆用水泡漲,磨碎過濾出豆漿,加入鹽鹵或石膏,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就是豆腐花。豆腐花,潔白光滑,入口嫩而不松,感受著薑汁清淡的甜味,暑渴立即消除。

清補涼

清補涼,是一道美味可口夏日佳品,新鋪清補涼以健脾去濕為主,亦有以潤肺為主。材料通常有綠豆、紅豆、淮山、蓮子、茨實、薏米、百合、紅棗等。多做成糖水,有其獨特的味道。每當炎炎夏季,一盒清補涼、在陰涼的樹下悠閒的吃著,舒心!

味酵粄

客家味窖粄和味酵粄是同一種東西。窖酵在客家話裡邊,這兩個字的讀音是相差無幾的。

做法也簡單。先用冷水將粘米粉沖成米漿。再用開水沖漿,配以適量土堿(梘沙),盛在小碗中,用旺火蒸至碗面周圍膨脹,中間成窩形時即可。新鋪人認為,碗面周圍膨脹,中間成窩時,那就是能“發”,能“盛”,而“窖”通“教”,“酵”諧“孝”,就意味著只有教育好子女,孝敬好老人,你就能夠發財,就能夠成功。梅州無人不鐘意味酵粄。

番薯糖水

大夏天的,喝上一碗番薯糖水消暑,緩解煩躁失眠。番薯糖水湯水甘甜爽滑,番薯塊入口綿軟,口感極佳,是炎熱消暑聖品。湯很清,番薯粉而不爛,別有一番滋味。同時,紅薯的功效與作用也很多,它是一種長壽食品,對心臟很有益,而且還有抗癌、減肥、預防肺氣腫等作用。

炸芋丸

炸芋丸是人們在春節、七月半、八月半的應節美食,具有“酥、香、脆”的口感,吃後回味無窮,如今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美食。從田間地頭收回的新鮮香芋,刮去芋皮,在水中浸泡,然後用條刷將香芋刷出細條狀,裹上一層麵粉,同時加上切成絲狀的生薑,去皮的花生。攪拌均勻,使其能黏合成狀,便可下鍋油炸了。

釀豆腐

客家人“衣冠南遷”,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看到這裡

吃貨們估計口水流不停了吧

說了這麼多

日報君只是希望

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

能一如既往地傳下去在“七月半”這個隆重的節日時

梅州人依然會

帶上精挑細選的禮品走訪親友

出門在外工作的遊子

有空大都會回到家鄉

和家人熱熱鬧鬧的過節

中元節期間,梅州地區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民俗活動。道光《長樂縣誌·輿地志·風俗》:“中元節,先一日,郊野各張紙錢于田界。曰:‘吊田錢’……”這種活動是於節前一日,在栽種穀物的各自的田界周圍掛上紙錢“以祈谷”,求田伯公保豐收,名曰“吊田錢”。

那麼除了祭祀、聚餐

梅州人還有

一種“七月半”應節的傳統小吃

那就是——糍粑

說到糍粑

大家嘴肯定饞了吧

這麼好吃的糍粑

是怎麼做的呢

快往下看

☟☟☟

摏[chōng]糍粑

正宗傳統糍粑是純手製作的。前一天要準備上好的糯米,用清水浸透淘洗乾淨再浸泡一晚。第二天清晨再次將米洗淨後將糯米倒在大鍋中架好的“飯炊”,蓋上蓋子,還蓋一層布以免走氣,用柴火蒸上一定的時間。最後將整個"飯炊"起鍋趁熱放到石臼中,用摏杵摏至軟爛團狀,這個過程稱為"摏糍粑"。

捽[zuó]糍粑

摏好的糍粑團,放置在一個盆子或者罎子等容器裡盛放,容器最好是能易於密封,以免使糍粑胚過早硬化。用手指把成胚的糍粑團,一點一點捽,捏成一個個約為4~5cm的圓形糍粑,再蘸上白砂糖(有些人家還會加芝麻、油炸花生碎等配料),有序的擺放在碗上。這個過程叫"捽糍粑"。

最新鮮、最爽口的糍粑

莫過於剛捽好沾上白糖就往嘴裡送的

圓餅造型,淨白柔軟

純正的糯米香味

再搭配上白砂糖的絲絲甜味

咬嚼起來,香甜粘滑

更有一種糯米獨特的韌勁

口感極好

再來數一數

那些常吃的美食

看看哪一道才是你的菜~

仙人粄

仙人粄用仙人草熬成,仙人草又稱涼粉草,喜生於坡地、溝穀之中,怡味甘涼,有清熱解暑功效。農曆入伏吃仙人粄,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在“仙人粄”中調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是夏季解暑、降火之妙品。

豆腐花

豆腐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 將黃豆用水泡漲,磨碎過濾出豆漿,加入鹽鹵或石膏,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這就是豆腐花。豆腐花,潔白光滑,入口嫩而不松,感受著薑汁清淡的甜味,暑渴立即消除。

清補涼

清補涼,是一道美味可口夏日佳品,新鋪清補涼以健脾去濕為主,亦有以潤肺為主。材料通常有綠豆、紅豆、淮山、蓮子、茨實、薏米、百合、紅棗等。多做成糖水,有其獨特的味道。每當炎炎夏季,一盒清補涼、在陰涼的樹下悠閒的吃著,舒心!

味酵粄

客家味窖粄和味酵粄是同一種東西。窖酵在客家話裡邊,這兩個字的讀音是相差無幾的。

做法也簡單。先用冷水將粘米粉沖成米漿。再用開水沖漿,配以適量土堿(梘沙),盛在小碗中,用旺火蒸至碗面周圍膨脹,中間成窩形時即可。新鋪人認為,碗面周圍膨脹,中間成窩時,那就是能“發”,能“盛”,而“窖”通“教”,“酵”諧“孝”,就意味著只有教育好子女,孝敬好老人,你就能夠發財,就能夠成功。梅州無人不鐘意味酵粄。

番薯糖水

大夏天的,喝上一碗番薯糖水消暑,緩解煩躁失眠。番薯糖水湯水甘甜爽滑,番薯塊入口綿軟,口感極佳,是炎熱消暑聖品。湯很清,番薯粉而不爛,別有一番滋味。同時,紅薯的功效與作用也很多,它是一種長壽食品,對心臟很有益,而且還有抗癌、減肥、預防肺氣腫等作用。

炸芋丸

炸芋丸是人們在春節、七月半、八月半的應節美食,具有“酥、香、脆”的口感,吃後回味無窮,如今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美食。從田間地頭收回的新鮮香芋,刮去芋皮,在水中浸泡,然後用條刷將香芋刷出細條狀,裹上一層麵粉,同時加上切成絲狀的生薑,去皮的花生。攪拌均勻,使其能黏合成狀,便可下鍋油炸了。

釀豆腐

客家人“衣冠南遷”,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看到這裡

吃貨們估計口水流不停了吧

說了這麼多

日報君只是希望

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

能一如既往地傳下去在“七月半”這個隆重的節日時

梅州人依然會

帶上精挑細選的禮品走訪親友

出門在外工作的遊子

有空大都會回到家鄉

和家人熱熱鬧鬧的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