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版“敦克爾克”,他憑一己之力搶運了150萬人!

以宜昌大撤退為代表的中國抗戰時期的大遷移,

保存了我們民族的物質、精神命脈,為抗戰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歷史貢獻當更值得人們銘記。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張守濤

最近,電影《敦克爾克》的上映,引發了人們對“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關注,也有些人把中國抗戰史上發生的“宜昌大撤退”稱作中國版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南京相繼失陷,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大批隨之西遷的政府機關、企業、學校人員和物資擁堵在宜昌。

從1937年下半年到1940年宜昌淪陷,盧作孚指揮民生公司冒著日軍炮火將150余萬人員、100余萬噸物資搶運到四川後方,保存了中國工業乃至整個抗戰的“元氣”,為抗戰最後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武漢失守

宜昌大撤退比敦克爾克大撤退規模更大、更為艱難,

意義也更為重要。

如民國作家徐盈在《中華民國實業人物志》中所言:“中國的敦克爾克的撤退的緊張程度與英國在敦克爾克的撤退並沒有什麼兩樣,或者我們比他們還要艱苦些。”

完全是民間行為

敦克爾克大撤退如電影中所演由民間船隻參與,但主要還是依靠國家的力量,主要由英國海軍部等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完全是民間行為,

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船隊。

因此,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克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1937年抗戰前夕,民生公司船隻增加到46艘,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輪船公司。1938年10月初,盧作孚接到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命令,要他將民生公司所有船隻開到武漢長江下游田家鎮鑿沉,用以封鎖江面,阻攔日軍軍艦沿長江進犯武漢,

被盧作孚拒絕了。

▲盧作孚

盧作孚保留船隻是為了參加抗日救亡,很快這些船隻就有了大用。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宜昌作為長江咽喉、入川門戶,三萬多候渡人員(未計流動人數)和東南各地的十幾萬噸航空、兵器、輕重工業的機器、設備紛紛湧來。

其中,有汽油、炸彈、炸藥等軍用物資,據說還有故宮文物。這幾乎可以說是當時整個民族工業的精華,是國家僅存不多的元氣。

任務更為艱巨

當時入川沒有公路、鐵路,只能靠輪船運輸。而此時距離長江上游枯水期只剩40天,所有的難民和物資必須在40餘天的時間內運走,日軍又在節節逼近,而當時可供運輸的僅有民生公司22艘輪船和其他公司的2艘輪船。

按平時的運輸能力,運輸這批人與物資需要一年時間,40天內完成幾乎是天方夜譚,是比敦克爾克大撤退更艱難的任務,宜昌到重慶的航道長度和惡劣的自然條件都遠大於英吉利海峽航程。

盧作孚研究後決定,採取分段運輸的辦法,以最大限度地加速物資和人員撤退。最重要和最不易裝卸的笨重設備,由宜昌直接運到重慶;次要的、較輕的設備則縮短一半航程,運到萬縣再交由其他輪船轉運;更輕、更不關緊要的器材,再縮短一半航程,只運到奉節、巫山或巴東即卸下,留待以後再運。

盧作孚還要求船隻白天航行,夜間裝卸,不浪費一分一秒,將運輸能力發揮到最大,並增設碼頭、轉運站和3000多雇工,徵用民間850多隻木船。

▲民生公司輪船搶運撤退物資

事後,盧作孚在《一樁慘澹經營的事業》中回憶這段往事道:

“每晨宜昌總得開出五隻、六隻、七隻輪船,下午總得有幾隻輪船回來,當著輪船剛要抵達碼頭的時候,艙口蓋子早已揭開,窗門早已拉開,起重機的長臂,早已據其,兩岸的器材,早已裝在駁船上,拖頭已靠近駁船。輪船剛拋了錨,駁船即已被拖到輪船邊,開始緊張地裝貨了。

“兩岸照耀著下貨的燈光,船上照耀著裝貨的燈光,徹底映在江上。岸上每數人或數十人一隊,抬著沉重的機器,不斷唱歌,拖頭往來的汽笛,不斷的鳴叫,輪船上起重機的牙齒不斷的呼號,配合成了一支極其悲壯的交響曲,寫出了中國人動員起來反抗敵人的力量。”

四十天后,宜昌的三萬待運人員全部運完,物資也運了三分之二。又過了二十天,當長江水位已經低落到不能運輸時,堆在宜昌兩岸的器材已奇跡般地全部被運走,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

敦克爾克大撤退只撤出了30多萬部隊、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所有重型裝備都被丟棄了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後來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持續時間更長

敦克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共歷時九天,而六十天的宜昌大撤退只是拉開了抗戰時期大撤退的一個序幕。

廣義的宜昌大撤退,事實上從1937年下半年一直持續到1940年宜昌淪陷。宜昌淪陷後,民生公司還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將平善壩至三鬥坪一帶24800餘噸兵工器材運到上游安全地帶。

日軍攻陷宜昌後,看到的只是個空城。

在整個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船隻擔負了90%以上的運輸量,只收取非常低廉的運輸費,很多難民都是免費運輸。

據資料記載,到宜昌淪陷前,民生公司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余萬人、貨物100余萬噸,而“在宜昌大撤退過程中,民生公司有116人獻出了生命,有61人傷殘,後被敵機炸沉及炸傷的輪船有16只。”

一直堅守在一線指揮的盧作孚也因此累得形容枯槁,並因此導致後來身患重病。1943年7月6日,馮玉祥在給盧作孚的信中稱他是“最愛國的,也是最有作為的人”,“貴公司人材之多,事業之大,有功於抗戰,均為其他公司所少有,敬佩萬分。”

▲盧作孚在船上演講

而打通了全中國“生命通道”的宜昌大撤退只是當時整個中國大遷移的一個精彩篇章,集中在東南各地的工礦企業、文化單位都在西遷。

據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從1937~1940年,共西遷工廠450家,機器材料近12萬噸,以鋼鐵業、機械工業、電力及電氣工業、煤礦業等行業之器材為最多,使得後方工業體系得以正常運轉。

各大高校和知識份子也紛紛西遷,據國民政府統計,高級知識份子的90%、中級知識份子的50%被從淪陷區轉移到了大後方,保存了民族復興的精神火種。

敦克爾克大撤退撤出了30多萬英法聯軍,保存了英法軍隊的有生力量,成為日後諾曼地登陸的主力;而以宜昌大撤退為代表的中國抗戰時期的大遷移,保存了我們民族的物質、精神命脈,為抗戰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歷史貢獻當更值得人們銘記。

運輸這批人與物資需要一年時間,40天內完成幾乎是天方夜譚,是比敦克爾克大撤退更艱難的任務,宜昌到重慶的航道長度和惡劣的自然條件都遠大於英吉利海峽航程。

盧作孚研究後決定,採取分段運輸的辦法,以最大限度地加速物資和人員撤退。最重要和最不易裝卸的笨重設備,由宜昌直接運到重慶;次要的、較輕的設備則縮短一半航程,運到萬縣再交由其他輪船轉運;更輕、更不關緊要的器材,再縮短一半航程,只運到奉節、巫山或巴東即卸下,留待以後再運。

盧作孚還要求船隻白天航行,夜間裝卸,不浪費一分一秒,將運輸能力發揮到最大,並增設碼頭、轉運站和3000多雇工,徵用民間850多隻木船。

▲民生公司輪船搶運撤退物資

事後,盧作孚在《一樁慘澹經營的事業》中回憶這段往事道:

“每晨宜昌總得開出五隻、六隻、七隻輪船,下午總得有幾隻輪船回來,當著輪船剛要抵達碼頭的時候,艙口蓋子早已揭開,窗門早已拉開,起重機的長臂,早已據其,兩岸的器材,早已裝在駁船上,拖頭已靠近駁船。輪船剛拋了錨,駁船即已被拖到輪船邊,開始緊張地裝貨了。

“兩岸照耀著下貨的燈光,船上照耀著裝貨的燈光,徹底映在江上。岸上每數人或數十人一隊,抬著沉重的機器,不斷唱歌,拖頭往來的汽笛,不斷的鳴叫,輪船上起重機的牙齒不斷的呼號,配合成了一支極其悲壯的交響曲,寫出了中國人動員起來反抗敵人的力量。”

四十天后,宜昌的三萬待運人員全部運完,物資也運了三分之二。又過了二十天,當長江水位已經低落到不能運輸時,堆在宜昌兩岸的器材已奇跡般地全部被運走,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

敦克爾克大撤退只撤出了30多萬部隊、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所有重型裝備都被丟棄了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後來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持續時間更長

敦克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共歷時九天,而六十天的宜昌大撤退只是拉開了抗戰時期大撤退的一個序幕。

廣義的宜昌大撤退,事實上從1937年下半年一直持續到1940年宜昌淪陷。宜昌淪陷後,民生公司還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將平善壩至三鬥坪一帶24800餘噸兵工器材運到上游安全地帶。

日軍攻陷宜昌後,看到的只是個空城。

在整個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船隻擔負了90%以上的運輸量,只收取非常低廉的運輸費,很多難民都是免費運輸。

據資料記載,到宜昌淪陷前,民生公司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余萬人、貨物100余萬噸,而“在宜昌大撤退過程中,民生公司有116人獻出了生命,有61人傷殘,後被敵機炸沉及炸傷的輪船有16只。”

一直堅守在一線指揮的盧作孚也因此累得形容枯槁,並因此導致後來身患重病。1943年7月6日,馮玉祥在給盧作孚的信中稱他是“最愛國的,也是最有作為的人”,“貴公司人材之多,事業之大,有功於抗戰,均為其他公司所少有,敬佩萬分。”

▲盧作孚在船上演講

而打通了全中國“生命通道”的宜昌大撤退只是當時整個中國大遷移的一個精彩篇章,集中在東南各地的工礦企業、文化單位都在西遷。

據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從1937~1940年,共西遷工廠450家,機器材料近12萬噸,以鋼鐵業、機械工業、電力及電氣工業、煤礦業等行業之器材為最多,使得後方工業體系得以正常運轉。

各大高校和知識份子也紛紛西遷,據國民政府統計,高級知識份子的90%、中級知識份子的50%被從淪陷區轉移到了大後方,保存了民族復興的精神火種。

敦克爾克大撤退撤出了30多萬英法聯軍,保存了英法軍隊的有生力量,成為日後諾曼地登陸的主力;而以宜昌大撤退為代表的中國抗戰時期的大遷移,保存了我們民族的物質、精神命脈,為抗戰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歷史貢獻當更值得人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