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部70年前的“紀錄片” 裡,也許是你從未見過的成都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一段拍攝於70年前的成都“紀錄片”,讓我們有機會在今天以一種最直觀的方式瞭解當年天府之國的生活細節。

這段影像共有9分42秒,是歷史學者薩蘇提供的。

從視頻上看,拍攝者記錄了當時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繁忙的農作,有熱鬧的市場,有製作竹器、陶瓷、金銀器的手藝人,也有大家庭吃飯的場景。

最珍貴的是,這部紀錄片不僅有畫面,還錄下了部分“聲音”,黃包車夫奔跑在街頭,都江堰安瀾索橋下的流水,都可以真切的聽到。

在記錄古老平原傳統風物的同時,拍攝者也記錄下“現代”對於內地成都的影響。

視頻中有一個大家庭吃飯的場景,

短暫的對話中,一位元女主人說了一句“OK?”。

作為抗戰中穩定的後方,成都吸納著近代的科技和風貌。視頻中出現了行駛在路上的客車,機器的儀錶。

從畫面上還能看到一個課堂上畫面,有可能是醫學或生物課,畫面上還有一具人體“骨骼”的模具。1937年抗日爆發,中央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等內遷成都,與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辦醫學院。說不定這個畫面記錄的就是當時醫學院的情景。

對於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時間和作者,有人說是荷蘭人Michael Rogge 在1940年拍攝的。

Michael Rogge出生於1929年,1940年的時候他只有11歲。

而這段視頻裡,在一處街頭畫面中,出現了一則標語,聲討“汪逆”。

1940年3月汪精衛叛國投敵,在南京組織偽政府。當時成都市各界民眾舉行大會,一致聲討。因此這段視頻應該拍攝於1940年之後,1949年之前。

Michael Rogge作為紀錄片拍攝者,曾為中國多地留下過早期影像記錄。

Michael Rogge的父親是個探險家,

足跡遍佈全球,開採石油、黃金和鑽石。因此他從小就跟隨父親遷徙各地。

有資料介紹說,1949年20歲的Michael Rogge因工作關係移居香港,在香港居住了六年,他業餘時間用8mm和16mm攝影機拍攝了200多分鐘的紀錄短片,留下了珍貴的戰後香港風貌。

此外,Michael Rogge 還在上世紀80年代拍攝了無錫、西安等地的影像。

以下圖片為視頻截圖

城牆與城門

一段老城牆,遠處可見城門樓

雄偉的老建築

街頭畫面,車輪滾過地面,路上行人的喧嘩都記錄下來。在右側城牆上寫有聲討“汪逆”的標語。

成都平原上傳統的農業耕作。

人從踩水灌溉土地。

日常生活—買米。

那個年代的菜市場,視頻中留下了市場上熱鬧的聲音。

當時市場上賣的蔬菜。

視頻中記錄了采竹,製作竹椅、竹籃等器具的畫面。

視頻中記錄了一段日常的吃飯場景。從視頻上看,這家在當時應該是“小康之家”,視頻中記錄了一小段對話,其中女主人說了一句“OK”。

一個大家庭的一餐飯。從畫面上面看,西式的吊燈,小男孩的背帶褲,都顯示著現代化的氣息對古老的成都平原產生了重要影響。

都江堰

這個鏡頭應該是都江堰上的安瀾索橋。橋下是“嘩嘩”的流水。

行人從索橋上走過

抽著長煙袋的士紳。

燒制陶瓷的手藝人。

做金銀器的手藝人。

女眷們在選購布料。

成都平原上的現代機器

打電話

跟隨時代的年輕人,著裝已經跟現今沒太大區別。畫面後方是一位元放映員。

從畫面上看應該是一堂醫學或生物課,畫面上還有一具人體“骨骼”。1937年抗日爆發,中央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等內遷成都,與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辦醫學院。說不定這個畫面記錄的就是當時醫學院的情景。

一輛汽車出現在畫面中,很像現在的客運巴士。

中醫診脈

人從踩水灌溉土地。

日常生活—買米。

那個年代的菜市場,視頻中留下了市場上熱鬧的聲音。

當時市場上賣的蔬菜。

視頻中記錄了采竹,製作竹椅、竹籃等器具的畫面。

視頻中記錄了一段日常的吃飯場景。從視頻上看,這家在當時應該是“小康之家”,視頻中記錄了一小段對話,其中女主人說了一句“OK”。

一個大家庭的一餐飯。從畫面上面看,西式的吊燈,小男孩的背帶褲,都顯示著現代化的氣息對古老的成都平原產生了重要影響。

都江堰

這個鏡頭應該是都江堰上的安瀾索橋。橋下是“嘩嘩”的流水。

行人從索橋上走過

抽著長煙袋的士紳。

燒制陶瓷的手藝人。

做金銀器的手藝人。

女眷們在選購布料。

成都平原上的現代機器

打電話

跟隨時代的年輕人,著裝已經跟現今沒太大區別。畫面後方是一位元放映員。

從畫面上看應該是一堂醫學或生物課,畫面上還有一具人體“骨骼”。1937年抗日爆發,中央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等內遷成都,與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辦醫學院。說不定這個畫面記錄的就是當時醫學院的情景。

一輛汽車出現在畫面中,很像現在的客運巴士。

中醫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