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羅生門式揭示人性醜惡和不可知性,不得不看的一部推理小說!

日本湊佳苗著的《告白》。是一部推理小說,但小編更傾向是一部故事獨白小說。
故事越到最後越漸漸入佳境。

小說的情節是:某國中女教師、單身母親森口悠子經常將四歲的女兒愛美帶到學校照看。一天晚上,愛美在學校游泳池溺亡。痛失愛女的森口查出愛美並不是死於意外,而是她任班主任的班上兩個學生所為。森口沒有向警方報案,申請調查,而是在學生結業當天向全班同學告白,指出殺死女兒的是班裡的兩個學生,

她在他們的牛奶裡加入了愛滋病人的血液,製造恐慌情緒,在心理上折磨這兩個未成年人的兇手,並一步步實施報復計畫,以達到懲罰他們的目的。

故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可是其中還有很多比較震撼人們心靈的細節。

全書分六章,依序分別是神職者,殉教者,

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傳道者。採用第一人稱進行告白。通過從各自立場出發的告白,多角度地揭示了愛美溺亡事件的發生經過,兇手的動機,以及整個事件的深層原因。

這種結構不由得讓人聯想起黑澤明的《羅生門》。《羅生門》同樣以多視角的方式揭示人性的醜惡與不可知性,

每個人物都出於利己的動力,竭力美化自己,導致證詞大相徑庭。與《羅生門》不同的是,《告白》裡的人物並沒有刻意掩飾自己,每個人的告白都是各自真實的想法。也許並不客觀,但並沒有刻意掩飾什麼。讀者從個人的敘述中,可以更為立體地瞭解事件真相。

人性的善惡轉念似乎只在一念之間,但絕不是偶然的。小說結局雖然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可以說,小說對人性的刻畫是全面而透徹的,不但通過少年犯罪案件引發的復仇深入剖析了社會弊端,人性醜惡,還不惜筆墨地描繪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作者通過寫作這樣一個反面的教訓試圖告訴人們,面對青春期的躁動與無知,

趨善避惡,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不僅僅要依靠法律,家庭,老師乃至全社會都應承擔起各自的責任。青少年犯罪問題猶如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如果教育引導得法,可以避免罪行發生。反之,如果不顧法律,以惡制惡,只能導致惡性循環。

《告白》儘管是虛構小說,卻反映了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通過深刻地剖析犯罪的動機和原因,反映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親情的缺失,精神的空虛造成了一個個不可挽回的悲劇,給人們以深刻的警示和啟迪。

《告白》儘管是虛構小說,卻反映了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通過深刻地剖析犯罪的動機和原因,反映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親情的缺失,精神的空虛造成了一個個不可挽回的悲劇,給人們以深刻的警示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