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門峽——我的詩和遠方

12

三門峽

三門峽作為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與黃河有著深厚的聯繫。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但是今天我們帶您走進的三門峽是一個彩色的“大坑”,您準備好了嗎?

第一站我們用白色來鋪墊

三門峽有很多的美稱,比如說黃河明珠、文化聖地等等,但是有一個稱呼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那就是天鵝之城。

天鵝是一種候鳥,主要棲息於西伯利亞地區。

每到冬季,天鵝便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到這裡過冬。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4月才陸續返回故鄉。因為天鵝喜歡湖泊水塘,魚蝦豐富的地區過冬,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這些白色的精靈,提供了絕佳的過冬場所。

在三門峽,您不僅可以領略到黃河歷史的厚重,也可以感受到這些白色精靈的靈動之美。

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去拜訪攝影家王老師,通過相機快門的定格,

能把天鵝的美好留在我們心裡

黃土地是黃土高原上獨特的文化。在這片黃土地下還蘊藏著“神秘的豪宅”——陝州地坑院

跟著我們的步伐,一起來“跳坑”吧

“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人”是地坑院的真實寫照

我們現在說的,“給你挖個坑讓你跳”,原來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下面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跳到坑裡”一探究竟吧

地坑院內各個窯洞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等功用,

按照主窯所處方位不同稱之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幾種。地坑院同樣受到漢族傳統文化八卦的影響,老百姓依“風水流脈”來確定院子主窯的朝向。

在四壁鑿挖8至12孔窯洞,窯院一角的一孔窯洞挖出一個斜向彎道通向地面,作為居民出入院子的門洞

民俗與非遺

陝州剪紙

陝州剪紙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紙作品取材廣泛、構圖飽滿、造型生動、鄉土氣息濃郁,其中的黑色剪紙風格獨特,是黃河文化的一個縮影。剪紙技藝傳男不傳女,自成一派,獨具魅力。陝州剪紙被譽為“民俗奇葩,中原一絕”,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捶草印花

把一種野生植物“芊棒棒草”採摘回來,夾在白棉布裡擺放成花型圖案,然後鋪展在石頭上,用木棒槌捶打出草的汁液滲印在白布,形成白底綠花的圖案。有了這種技藝,樸素的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

烽火狼煙今不見

英雄成敗已惘然

一眼望盡千年事

唯有寂寞函谷關

這一站,我們來到了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穀聖地——函谷關

它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更是以名人,名著,名關留芳青史,名揚海內外

2017年|夏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如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裡,我們不妨慢下腳步,來到文化和歷史氣息濃厚的三門峽,來一起體驗別樣的旅行文化氛圍

你的每一次選擇也許都會通往另一個未知的奇妙世界

別急著關掉

還有

感受不一樣的三門峽風光

敬請期待

每週二晚21:15河南衛視

《壹起去旅行》

參與節目互動並積極參與微信留言

說出你的姓名和聯繫方式

幸運的你就有機會贏取三門峽景區門票

陝州剪紙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紙作品取材廣泛、構圖飽滿、造型生動、鄉土氣息濃郁,其中的黑色剪紙風格獨特,是黃河文化的一個縮影。剪紙技藝傳男不傳女,自成一派,獨具魅力。陝州剪紙被譽為“民俗奇葩,中原一絕”,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捶草印花

把一種野生植物“芊棒棒草”採摘回來,夾在白棉布裡擺放成花型圖案,然後鋪展在石頭上,用木棒槌捶打出草的汁液滲印在白布,形成白底綠花的圖案。有了這種技藝,樸素的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

烽火狼煙今不見

英雄成敗已惘然

一眼望盡千年事

唯有寂寞函谷關

這一站,我們來到了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穀聖地——函谷關

它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更是以名人,名著,名關留芳青史,名揚海內外

2017年|夏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如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裡,我們不妨慢下腳步,來到文化和歷史氣息濃厚的三門峽,來一起體驗別樣的旅行文化氛圍

你的每一次選擇也許都會通往另一個未知的奇妙世界

別急著關掉

還有

感受不一樣的三門峽風光

敬請期待

每週二晚21:15河南衛視

《壹起去旅行》

參與節目互動並積極參與微信留言

說出你的姓名和聯繫方式

幸運的你就有機會贏取三門峽景區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