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是清末狀元,主張實業救國,毛主席把他和張之洞相提並論

兩年前,我國有一艘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被命名為“張謇號”,而今年上半年,“蛟龍號”的副總設計師崔維成從小就是受到張謇的精神薰陶,非常推崇張謇的“我們可以與草木同生,

但不可以與草木同腐朽”這句話。

而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講到張謇時,竟然把張謇與張之洞相提並論。

那麼,這個張謇究竟有何能耐?

其實張謇是清末的狀元,理所當然的,最開始在清朝當官。

但是清末朝政腐敗,列強又時不時來欺淩一次,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

加上恩師翁同龢參與了百日維新,失敗罷官,張謇更加舉步維艱。

而到了這個時候,張謇對前半生一心在仕途上摸爬滾打的自己,第一次發出了值不值得的疑問。

所以,思索數日後,張謇毅然離開險惡的官場,走上實業興邦的道路。

既然是實業救國,張謇搖身一變成精明商人,他利用自己曾經在官場的影響力,開設了大生紗廠,沒過幾年,就轉向盈利,並且增開二廠。

隨後,張謇推廣改良棉花,建立棉紡織原料基地,自給自足,為我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而且,因為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張謇敏銳的認識到,學堂在於師資,師資力量不足一切都是白搭,於是張謇首先致力於師範教育。其後張謇的這一生,

一共創辦了380餘所學校,比如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公學、如今的南通中學。

張謇的這一生,為我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被後人稱為“狀元實業家”。

有一次,毛主席在談到我國輕工業時,說了這麼句蓋棺定論的話: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