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學第一周,家長被約談:孩子在幼稚園咬人!如何跟孩子溝通?

剛剛把甯寧送到幼稚園小班的甯媽非常忐忑,很擔心他在幼稚園會吃不好,睡不好,或者跟小朋友相處不好。艱難的入園第一周眼看著就要過去了,接孩子離園的時候,卻被老師告知:甯甯在幼稚園把別的小朋友咬了。

希望家長回家能跟孩子溝通一下,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

在幼稚園裡,無論是孩子被打或者打別人,都是家長最擔心的事情。甯媽心亂如麻,一方面擔心被咬的小朋友,另一方面也很納悶,甯甯平時雖然比較倔強,

但是從來沒有欺負過別的小朋友,也從來沒有咬過人,怎麼會突然咬小朋友呢?

回到家裡,甯媽跟甯甯有了如下的對話。

——甯寧,今天你在幼稚園裡咬了小朋友,是嗎?

——嗯。

——你咬小朋友,他們疼不疼啊?

——疼。

——那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你打算怎麼辦啊?

——咬他。

——你不是說咬別人,他們會很疼嗎?為什麼還咬要小朋友呢?......不能欺負小朋友……

聊天已經進行不下去了,因為甯寧已經跑去搭積木了。

在這個可能經常會在幼稚園小班發生的案例裡,甯寧並不是愛欺負人的小朋友,甯媽也不是強勢嚴厲的媽媽,所以她很苦惱,究竟該怎麼跟孩子溝通。我們很容易看出,甯媽並沒有關注到發生這個事情後甯寧的感受,她太急於平息這件事情,讓甯寧用頭腦解決問題,共情不足,所以才會碰壁。

甯媽可以試試這樣跟甯寧說。

——甯甯,聽老師說,你在幼稚園裡跟一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你咬了他是嗎?

——嗯。

——哦,我猜當時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很生氣是嗎?

——小朋友搶我的椅子。

——啊?他搶了你的椅子啊?那你當時特別生氣吧。如果有人搶了我的椅子,我肯定也會很生氣的。

——是的。

——那你現在還生氣嗎,需要媽媽抱抱你嗎?

——嗯。(抱了一會兒)

——現在你還生那個小朋友的氣嗎?

——還有一點兒/(或者)不生氣了。

——哦,哎呀,你猜,那個小朋友現在是不是也在媽媽懷裡哭啊?

—-嗯。

——我猜,他可能也很難過,被小朋友咬了也會疼呢。你記不記得有一次,你摔破了膝蓋,也很疼,跟這個小朋友一樣,疼可真是不舒服啊。不知道他現在怎樣了。

(孩子沒說話。)

——哎,如果下次還有別的小朋友搶你的椅子,你會怎麼辦啊?

——不知道,媽媽告訴我。

——哦,

媽媽倒是有個好主意,那我和爸爸把這種情況演出來,好不好?

——好!(孩子很期待父母的表演)

接下來,甯媽和甯爸可以扮演兩個發生衝突的小朋友,把當時的場景演出來給甯寧看。

A:衝突場景再現

甯媽正在搬自己的椅子,甯爸過來一下子搶了過去,甯媽“使勁”咬了甯爸一口,甯爸假裝很痛苦,蹲在地上捂住被咬的地方,傷心地哭。

甯爸和甯媽還可以表演其他不同的場景,讓甯寧看到,除了咬小朋友,還有別的處理辦法。

B:替代版: 大聲說“不”

甯媽正在搬自己的椅子,甯爸過來一下子搶了過去,甯媽緊緊拽著椅子說:“這是我的椅子,你不要搶,我要告訴老師”。甯爸低著頭灰溜溜地走了。

C:升級版:初步有效溝通

甯媽正在搬自己的椅子,甯爸在一旁羡慕地看,甯媽說:“這是我的椅子,你自己也有椅子,如果你想坐我的椅子,等我玩夠了你再玩”。

替代版和升級版的難度遞增,家長不要指望做了這樣的情景扮演,孩子就能立刻心領神會,進而得心應手地用來處理矛盾。他們對衝突處理的領悟力和情緒管理能力都需要逐步提高,但是經常跟孩子進行這樣的情景重現和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孩子整合記憶,釋放負面情緒。也可以讓他們瞭解到,跟小朋友的爭端,除了用手用腳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來解決。

本文作者:沃沃媽媽,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圖書館員。喜歡觀察自己的孩子,記錄平凡的生活。文章首發均為“今日頭條”

甯爸假裝很痛苦,蹲在地上捂住被咬的地方,傷心地哭。

甯爸和甯媽還可以表演其他不同的場景,讓甯寧看到,除了咬小朋友,還有別的處理辦法。

B:替代版: 大聲說“不”

甯媽正在搬自己的椅子,甯爸過來一下子搶了過去,甯媽緊緊拽著椅子說:“這是我的椅子,你不要搶,我要告訴老師”。甯爸低著頭灰溜溜地走了。

C:升級版:初步有效溝通

甯媽正在搬自己的椅子,甯爸在一旁羡慕地看,甯媽說:“這是我的椅子,你自己也有椅子,如果你想坐我的椅子,等我玩夠了你再玩”。

替代版和升級版的難度遞增,家長不要指望做了這樣的情景扮演,孩子就能立刻心領神會,進而得心應手地用來處理矛盾。他們對衝突處理的領悟力和情緒管理能力都需要逐步提高,但是經常跟孩子進行這樣的情景重現和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孩子整合記憶,釋放負面情緒。也可以讓他們瞭解到,跟小朋友的爭端,除了用手用腳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來解決。

本文作者:沃沃媽媽,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圖書館員。喜歡觀察自己的孩子,記錄平凡的生活。文章首發均為“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