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華為方陣撞上阿裡鐵軍,這場雲戰爭誰輸誰贏?

虎嗅注:日前,《財經》雜誌報導稱,華為把Cloud BU提高到與其它三大業務BG並列的戰略高度,

公司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也放下豪言要“三年內超過阿裡雲”.一時間,關於雲的爭奪戰又空前激烈起來,誰能勝出可能需要等到三年後才能見分曉,但並不妨礙我們分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曲高和眾”(ID: m15875),作者:孟慶祥,虎嗅獲授權後轉載。

前幾天,一篇《華為重大調整:雲業務部與運營商消費者企業3大BG並列》刷屏,仔細看,雲業務雖然升級為一級部門,

並未叫BG,而是BU,這是模糊定義就是所謂低半級的問題。原因無他,現在雲業務太小,那麼一點收入,不好意思叫BG。

從2015年華為在上海舉辦雲計算大會到今年年初在長沙開萬人雲主題大會,再到今天雲計算部門的組織升級,華為鐵了心要搞雲計算,按著徐直軍的說法,Cloud BU只有一個使命就是把公有雲打造好。

如果說此前還在私有雲、公有雲,支持運營商做雲還自己做雲這些問題上糾結,

華為今天看來是下定決心做亞馬遜、微軟、阿裡一樣的公有雲。華為的目標也很強硬,三年之內幹到國內第一,須知,現在在統計裡面,華為還是屬於Other。

儘管中國在手機、個人應用方面已經是先鋒部隊,在企業IT應用、投資方面比美國還落後不少。因為雲計算這個概念包含的具體業務類型相當廣泛,各個分析機構給出的統計資料差異較大。

即使是比較保守的統計,

2016年全球雲計算的體量也超過了千億美元,其中美國占一半以上。中國公有雲儘管有較大的增長,2016年,公有雲市場也只有100億人民幣左右,中國電信、騰訊、金山三家佔據20%,阿裡40%,其它近40%。也就是說,中國雲計算市場還處於早期階段,這是華為進入這個領域的基礎條件。

2003年,eBay中國在C2C型電子商務中市場佔有率超過90%,但很快被淘寶強大的攻勢超越,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當時大部分用戶尚未上網購物。

阿裡並不需要奪取eBay的使用者,只需要發展新客戶即可。從原理上說,阿裡雲市場份額雖然一家獨大,但處☆禁☆女地市場很多,從道理上講,市場格局還很不穩定。發展新用戶比搶別人的用戶要容易許多。

華為、阿裡是中國企業界的雙子星。最近,很多企業參觀華為、阿裡,從培訓到諮詢,全國掀起來了學習華為、阿裡的熱潮。儘管騰訊等企業從體量和優秀程度上不輸上述兩家,

但騰訊業務畢竟距離通常的企業很遠,可學習性要差一些。

這兩家都非常有錢,非常兇猛、非常有韌性的企業較勁,未來幾年,這必將是中國企業競爭臺上最重量級的拳擊賽。

從產品上看,我只講一個維度。

阿裡雲是從自己使用中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是邊運營邊發展的,儘管它非常健壯,但畢竟是不斷打補丁出來的東西,模組化和總體結構設計上要差一些。據說,人家要搞一個私有雲,用阿裡的產品起步就要幾十台伺服器。

而華為起步晚,積累之類的不及阿裡。華為是做產品出身,產品是要給別人使用的,這樣必須考慮到各種情況的適應性。前幾年,別人問我華為雲和阿裡雲競爭的趨勢,我說,若以服務形態呈現,阿裡占優,若以產品形態交付,華為遲早會幹掉阿裡。

這是一種大顆粒的看法,也許最近雙方有所變化。但路徑依賴也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雲這個東西從簡單到複雜,包羅萬象,賽程很長。雲不是電子商務,更不是電信設備,誰最快的調整到符合雲本真的形態,誰勝的面大。回想一下2010年附近的智慧手機,因為是一個新熱點,有家電廠商、電腦廠商、互聯網廠商、電信設備商、小電子消費品廠商進入,最後的勝利者是把自己調整到適合手機行業的廠商。

因為亞馬遜AWS過去一枝獨秀,電信公司、IBM、HP等於亞馬遜的競爭落敗,很多人以為雲計算“天生”就應該屬於互聯網公司。可最近兩年,微軟的雲計算異軍突起,又讓傳統IT公司看到了進入這個領域的希望。

一兩年前,我說微軟的雲計算不能小覷,因為他除了有軟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微軟又強悍的對公行銷能力,這是微軟的核心競爭力,再結合上產品力的話是可以和亞馬遜抗衡甚至後來居上的。Google雲之所以搞的不太定,並非技術原因,而是他們一直沒有一個強悍的地面銷售部隊。

華為除了硬體能力較強,他們進入雲計算領域最關鍵的本錢是銷售能力。

從銷售能力上說,華為和阿裡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公司。華為從直銷電信設備起家,業務已經延伸到企業網、手機終端。用我的話說,華為已經成功的打造了直銷、分銷、地面零售、網路銷售四條賽道。手機地面零售和OPPO伯仲之間,網路銷售手機已經超過小米位列第一。阿裡從B2B業務起家,已經成了最大的電商公司,業務延伸到金融、物流、雲計算等多個領域。兩家公司開拓新業務的能力都非常強悍。

對銷售有體會或者深入瞭解的人都知道,就算是一種類型的產品,每個公司的銷售方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是我稱之為賽道的東西。不同類型的產品銷售方法差別就更大了。

從華為的角度看,雲計算是企業業務的變形產品,阿裡則認為雲計算是他2B業務的自然延伸。實際上,雲計算和華為的企業業務,阿裡的2B業務有很大區別,誰先把銷售賽道改造的更適合雲計算,勝利的天平就會傾向於誰,這是鐵律,但目前還不為人知。廠商稀裡糊塗的勝利,稀裡糊塗的失敗。因為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抽象也不是難麼容易的。

在華為打造的4條銷售賽道裡面,企業業務是最最差的,儘管有400多億元的銷售額,但它的競爭地位、格局都不是非常好。而阿裡最差的就是他的創始業務,現在儘管阿裡還有1700多“中供鐵軍”,可是他的B2B在報表中都不好意思體現了,因為太少,微不足道。

我用了將近一天的時間看完了《阿裡鐵軍》這本書,對阿裡最早的銷售模式算是比較理解,中供鐵軍就是最終推銷阿裡巴巴B2B業務的銷售員,他們的方法大概是打電話、陌生拜訪、上門洽談、輔導等等環節。

其實,這就是一種很低端、很草根的地推模式,單筆業務金額小,產品相對簡單比較適合用這種方法推廣。

我對阿裡鐵軍的評價是戰術強悍,這保證了阿裡活下去。但戰略錯誤,阿裡真正火起來是後來幹了淘寶和淘寶商城(天貓)。阿裡鐵軍就像紅軍長征,沒有壯大隊伍,也沒有奪取關鍵陣地,卻讓阿裡活了下來,塑造了阿裡的戰鬥力,日後一旦找到更好的方向,這些素質就派上了大用場。後來他們找到更好的方向,果然競爭力非常了得,迅速碾壓了競爭對手,壯大起來。華為的銷售模式與阿裡屌絲死磕正好相反,走的是集團軍作戰,高大上、高行銷成本的模式,我管它叫華為方陣。

舉個例子,現在江湖上很多公司都在學華為的“鐵三角”行銷模式,雖然講課的和學習的一般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也不一定清楚這種模式的優劣。所謂鐵三角就是一種重度的銷售方法。舉個例子,比如市面上的培訓公司通常都用普遍散發資料的方式獲得顧客,因為他們的銷售人員不可能把課程跟用戶講清楚,然後搞點公開課向顧客展示的方式銷售。如果用華為的鐵三角就是賣課程的和講課的一起直接拜訪客戶,這樣傳達的資訊自然要充分的多,獲得訂單的概率自然大很多。但這種銷售方式的缺點也非常明顯——成本明顯高於簡單的散發資料方式。

華為行銷最主要的競爭力就是陣地戰,這種模式特別適合持續的、大項目採購,如果項目小、分散、採購活動不連續,鐵三角這種模式投入太大,銷售效率就上不去。

雖然,華為、阿裡都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變形能力,但要脫離他最原始的本性還是挺困難的。華為企業網幹了這麼多年,最大的短板仍然是沒有找到很好的獲客方法,打單能力強、造勢能力差的缺陷很難克服。阿裡從地推起家,實現商業價值能力強,獲取流量能力差。阿裡在BAT中是最缺流量的公司,但他的流量變現能力最強。

最後綜合各種能力,阿裡和華為是中國最適合干雲計算的兩家公司,阿裡起步早一點,但並未形成格局性的優勢。華為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但華為從不半途而廢。未來商戰的結局取決於誰能更快的學習,更快的創新。落實能力、執行力、資源之類的,雙方都非常雄厚。拓展新業務,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這麼多年,我看到成功的公司、成功的業務普遍具有比較好的想像力,反之、那些亦步亦趨模仿、缺乏想像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公司或者部門都不會有大出息。

「椅子,是辦公第一生產力」

符合人體結構據說,人家要搞一個私有雲,用阿裡的產品起步就要幾十台伺服器。

而華為起步晚,積累之類的不及阿裡。華為是做產品出身,產品是要給別人使用的,這樣必須考慮到各種情況的適應性。前幾年,別人問我華為雲和阿裡雲競爭的趨勢,我說,若以服務形態呈現,阿裡占優,若以產品形態交付,華為遲早會幹掉阿裡。

這是一種大顆粒的看法,也許最近雙方有所變化。但路徑依賴也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雲這個東西從簡單到複雜,包羅萬象,賽程很長。雲不是電子商務,更不是電信設備,誰最快的調整到符合雲本真的形態,誰勝的面大。回想一下2010年附近的智慧手機,因為是一個新熱點,有家電廠商、電腦廠商、互聯網廠商、電信設備商、小電子消費品廠商進入,最後的勝利者是把自己調整到適合手機行業的廠商。

因為亞馬遜AWS過去一枝獨秀,電信公司、IBM、HP等於亞馬遜的競爭落敗,很多人以為雲計算“天生”就應該屬於互聯網公司。可最近兩年,微軟的雲計算異軍突起,又讓傳統IT公司看到了進入這個領域的希望。

一兩年前,我說微軟的雲計算不能小覷,因為他除了有軟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微軟又強悍的對公行銷能力,這是微軟的核心競爭力,再結合上產品力的話是可以和亞馬遜抗衡甚至後來居上的。Google雲之所以搞的不太定,並非技術原因,而是他們一直沒有一個強悍的地面銷售部隊。

華為除了硬體能力較強,他們進入雲計算領域最關鍵的本錢是銷售能力。

從銷售能力上說,華為和阿裡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公司。華為從直銷電信設備起家,業務已經延伸到企業網、手機終端。用我的話說,華為已經成功的打造了直銷、分銷、地面零售、網路銷售四條賽道。手機地面零售和OPPO伯仲之間,網路銷售手機已經超過小米位列第一。阿裡從B2B業務起家,已經成了最大的電商公司,業務延伸到金融、物流、雲計算等多個領域。兩家公司開拓新業務的能力都非常強悍。

對銷售有體會或者深入瞭解的人都知道,就算是一種類型的產品,每個公司的銷售方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是我稱之為賽道的東西。不同類型的產品銷售方法差別就更大了。

從華為的角度看,雲計算是企業業務的變形產品,阿裡則認為雲計算是他2B業務的自然延伸。實際上,雲計算和華為的企業業務,阿裡的2B業務有很大區別,誰先把銷售賽道改造的更適合雲計算,勝利的天平就會傾向於誰,這是鐵律,但目前還不為人知。廠商稀裡糊塗的勝利,稀裡糊塗的失敗。因為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抽象也不是難麼容易的。

在華為打造的4條銷售賽道裡面,企業業務是最最差的,儘管有400多億元的銷售額,但它的競爭地位、格局都不是非常好。而阿裡最差的就是他的創始業務,現在儘管阿裡還有1700多“中供鐵軍”,可是他的B2B在報表中都不好意思體現了,因為太少,微不足道。

我用了將近一天的時間看完了《阿裡鐵軍》這本書,對阿裡最早的銷售模式算是比較理解,中供鐵軍就是最終推銷阿裡巴巴B2B業務的銷售員,他們的方法大概是打電話、陌生拜訪、上門洽談、輔導等等環節。

其實,這就是一種很低端、很草根的地推模式,單筆業務金額小,產品相對簡單比較適合用這種方法推廣。

我對阿裡鐵軍的評價是戰術強悍,這保證了阿裡活下去。但戰略錯誤,阿裡真正火起來是後來幹了淘寶和淘寶商城(天貓)。阿裡鐵軍就像紅軍長征,沒有壯大隊伍,也沒有奪取關鍵陣地,卻讓阿裡活了下來,塑造了阿裡的戰鬥力,日後一旦找到更好的方向,這些素質就派上了大用場。後來他們找到更好的方向,果然競爭力非常了得,迅速碾壓了競爭對手,壯大起來。華為的銷售模式與阿裡屌絲死磕正好相反,走的是集團軍作戰,高大上、高行銷成本的模式,我管它叫華為方陣。

舉個例子,現在江湖上很多公司都在學華為的“鐵三角”行銷模式,雖然講課的和學習的一般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也不一定清楚這種模式的優劣。所謂鐵三角就是一種重度的銷售方法。舉個例子,比如市面上的培訓公司通常都用普遍散發資料的方式獲得顧客,因為他們的銷售人員不可能把課程跟用戶講清楚,然後搞點公開課向顧客展示的方式銷售。如果用華為的鐵三角就是賣課程的和講課的一起直接拜訪客戶,這樣傳達的資訊自然要充分的多,獲得訂單的概率自然大很多。但這種銷售方式的缺點也非常明顯——成本明顯高於簡單的散發資料方式。

華為行銷最主要的競爭力就是陣地戰,這種模式特別適合持續的、大項目採購,如果項目小、分散、採購活動不連續,鐵三角這種模式投入太大,銷售效率就上不去。

雖然,華為、阿裡都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變形能力,但要脫離他最原始的本性還是挺困難的。華為企業網幹了這麼多年,最大的短板仍然是沒有找到很好的獲客方法,打單能力強、造勢能力差的缺陷很難克服。阿裡從地推起家,實現商業價值能力強,獲取流量能力差。阿裡在BAT中是最缺流量的公司,但他的流量變現能力最強。

最後綜合各種能力,阿裡和華為是中國最適合干雲計算的兩家公司,阿裡起步早一點,但並未形成格局性的優勢。華為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但華為從不半途而廢。未來商戰的結局取決於誰能更快的學習,更快的創新。落實能力、執行力、資源之類的,雙方都非常雄厚。拓展新業務,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這麼多年,我看到成功的公司、成功的業務普遍具有比較好的想像力,反之、那些亦步亦趨模仿、缺乏想像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公司或者部門都不會有大出息。

「椅子,是辦公第一生產力」

符合人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