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的棺木上蓋著“民族魂”三個大字,這是中國人民對他的最高褒獎

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青年時代的魯迅先生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期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留學。1904年初,入仙台醫專學醫,希望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

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但這個夢想很快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這使他深感悲哀。

有一次,在觀看一場電影時,魯迅看到影片中眾多“體格健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做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他受到極大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於是他毅然選擇棄醫從文。

1911年的辛亥革命曾使魯迅感到振奮,

但隨著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醜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混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

1918年5月,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大膽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

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㡳層,描寫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些弱勢人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缺乏真誠愛心的社會,人們給予他們的是侮辱、歧視、冷漠。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應首推他的雜文。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等16部雜文集。他把筆觸伸向了各個階層,其中有無情的揭露,

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緻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呐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讚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釆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殺的。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的寓所裡逝世。巨星隕落的噩耗傳來,全國人民以及世界進步人民十分痛惜。在宋慶齡主持的魯迅葬禮中,人們用一面繡著“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旗覆蓋在魯迅的棺木上。“民族魂”,這正是中國人民對魯迅的最高褒獎!

人們用一面繡著“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旗覆蓋在魯迅的棺木上。“民族魂”,這正是中國人民對魯迅的最高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