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的棺木上蓋著“民族魂”三個大字,這是中國人民對他的最高褒獎

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 戰鬥了一生。 青年時代的魯迅先生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期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 赴日本留學。 1904年初, 入仙台醫專學醫, 希望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 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但這個夢想很快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在日本, 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 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 這使他深感悲哀。 有一次, 在觀看一場電影時, 魯迅看到影片中眾多“體格健壯, 神情麻木”的中國人, 在淡然地圍觀被當做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 他受到極大打擊, 這時他已認識到, 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於是他毅然選擇棄醫從文。

1911年的辛亥革命曾使魯迅感到振奮, 但隨著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醜劇的不斷上演, 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 社會的混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 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 五四運動之後, 他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

1918年5月, 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 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小說大膽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 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 便對麼”的嚴厲質問, 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㡳層, 描寫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 這些弱勢人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 但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缺乏真誠愛心的社會, 人們給予他們的是侮辱、歧視、冷漠。 魯迅“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他希望他們覺悟, 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應首推他的雜文。 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等16部雜文集。 他把筆觸伸向了各個階層, 其中有無情的揭露, 有憤怒的控訴, 有尖銳的批判, 有辛辣的諷刺, 有機智的幽默, 有細緻的分析, 有果決的論斷, 有激情的抒發, 有痛苦的呐喊, 有親切的鼓勵, 有熱烈的讚頌。 筆鋒馳騁縱橫, 詞釆飛揚, 形式多樣, 變化多端。

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殺的。

1936年10月19日, 魯迅在上海的寓所裡逝世。 巨星隕落的噩耗傳來, 全國人民以及世界進步人民十分痛惜。 在宋慶齡主持的魯迅葬禮中, 人們用一面繡著“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旗覆蓋在魯迅的棺木上。 “民族魂”, 這正是中國人民對魯迅的最高褒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