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諸葛亮為何在“益州疲弊”時要堅持北伐,這是否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首先筆者需要向各位看官明確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北伐和隆中對中的北伐是完全不同的。

隆中對是這麼說的: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大致是一個鉗式戰略,一路出兵宛洛,一路出兵關中,

直搗曹魏的腹心。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到諸葛亮北伐時,此戰略已經完全不可實現,既然跨有荊、益不可行,天下也未有變,而蜀國內部呢,恐怕也未見得有多和諧,一無天時、二無地利、三無人和,那麼為什麼還要北伐呢?而且為何採用的戰略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而且出兵的方向多是遠離曹魏腹心的隴右呢?

因為不北伐不行!

後出師表中說“王業不偏安”,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

筆者認為王業不偏安是表面現象,益州疲敝是根本原因,益州疲敝導致了王業不能偏安。為何不發展經濟,等國力強盛,答案是不能,時間不在蜀漢這一邊。

首先是外部不允許。《文獻通考》中說: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

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 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戶52萬,男女230萬,吳亡時 (280年),戶53萬,吏32000,兵23萬,男女230萬。 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是吳國的二分之一,吳國和蜀國加起來是魏國的三分之二。曹魏佔據的中原和北方地區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就在於漢末軍閥在北方混戰,
而南方相對安定,但是一旦大家都卯足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間一定不在蜀漢這一邊。所以必須北伐。

那麼北伐有效果嗎?有!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中連遭賊寇,穀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可見諸葛亮北伐基本起到了牽制魏國的目的,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史料,魏明帝曹睿前半生是以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但是到了諸葛亮死的第二年,他立刻讓人大跌眼鏡,不顧大臣諫阻,開始大肆營造宮室,完成了明君到昏君的轉型。可見諸葛亮實在把小夥憋壞了。

其次蜀國內部結構造成諸葛亮必須不停的北伐。

我們看三國的歷史最喜歡看三國的英雄,但是真正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往往不是英雄。而是世家大族。三國的歷史,往深了分析,都繞不開一個話題:世家。世家是什麼?世家是當地的望族,借由經濟的壟斷和知識的壟斷達到了政治的壟斷。可以說鐵打的世家流水的軍閥。軍閥要想穩固自己的統治必須親近當地的世家。

世家是本地的豪族,上面分析了,曹魏對於蜀漢而言是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強敵。所有的世家面對強敵時,都只有一個選擇-----投降。

熟悉三國歷史的知道,魏蜀吳三國都遭遇過世家的背叛。曹操遭遇過兩次,他先在兗州被陳宮聯合兗州豪族借呂布之力給他來個背刺,後在官渡之戰後,在袁紹那裡發現自己人給敵人的大量書信。他只能看都不看付之一炬,都說曹操大度,可曹操不大度,還能怎樣呢?難道把世家都殺光?殺光了靠誰治理天下?

孫權也遭遇過背叛,曹操南征,除了寥寥數人,群臣第一反應是投降。

蜀漢的世家就更沒有節操了,劉備入川,他們投降,後來鄧艾越陰平小道,蜀漢的士族反應也是投降,最終成就了鄧艾的不世之功。

對於世家而言,他們不需要有節操,無論誰來統治,總歸要用他們,所以對於蜀漢的士族而言,統治者叫劉禪和曹睿區別不大,甚至說叫曹睿更好,曹睿的統治中心在中原,那麼蜀中的事當然是要拜託蜀中的世家大族,在魏國治下,他們不用養兵,不用跟諸葛亮這些荊州人爭權,何樂而不為呢?

蜀漢內部暗流湧動,而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他在時固然可以壓制益州集團,但是時間依然不在他這一邊。隨著荊州集團這一代追隨劉備的精英老去,益州集團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投降,事實上多年後面對鄧艾,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是益州疲敝的深層意義,也是北伐的主因。政權內部有危機,只能從外部化解,那就只能不停地北伐了。借此既能轉嫁國內矛盾,又能趁機培養人才,完成政令軍令統一。

而是世家大族。三國的歷史,往深了分析,都繞不開一個話題:世家。世家是什麼?世家是當地的望族,借由經濟的壟斷和知識的壟斷達到了政治的壟斷。可以說鐵打的世家流水的軍閥。軍閥要想穩固自己的統治必須親近當地的世家。

世家是本地的豪族,上面分析了,曹魏對於蜀漢而言是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強敵。所有的世家面對強敵時,都只有一個選擇-----投降。

熟悉三國歷史的知道,魏蜀吳三國都遭遇過世家的背叛。曹操遭遇過兩次,他先在兗州被陳宮聯合兗州豪族借呂布之力給他來個背刺,後在官渡之戰後,在袁紹那裡發現自己人給敵人的大量書信。他只能看都不看付之一炬,都說曹操大度,可曹操不大度,還能怎樣呢?難道把世家都殺光?殺光了靠誰治理天下?

孫權也遭遇過背叛,曹操南征,除了寥寥數人,群臣第一反應是投降。

蜀漢的世家就更沒有節操了,劉備入川,他們投降,後來鄧艾越陰平小道,蜀漢的士族反應也是投降,最終成就了鄧艾的不世之功。

對於世家而言,他們不需要有節操,無論誰來統治,總歸要用他們,所以對於蜀漢的士族而言,統治者叫劉禪和曹睿區別不大,甚至說叫曹睿更好,曹睿的統治中心在中原,那麼蜀中的事當然是要拜託蜀中的世家大族,在魏國治下,他們不用養兵,不用跟諸葛亮這些荊州人爭權,何樂而不為呢?

蜀漢內部暗流湧動,而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他在時固然可以壓制益州集團,但是時間依然不在他這一邊。隨著荊州集團這一代追隨劉備的精英老去,益州集團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投降,事實上多年後面對鄧艾,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是益州疲敝的深層意義,也是北伐的主因。政權內部有危機,只能從外部化解,那就只能不停地北伐了。借此既能轉嫁國內矛盾,又能趁機培養人才,完成政令軍令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