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吳堡縣“第一書記”吳浩:讓滯銷紅棗身價最高翻10倍

以青春的力量, 領跑在脫貧攻堅主戰場

——“脫貧攻堅•青春榜樣”大學生村官典型事蹟展示

由中國青年網、大學生村官報、大學生村官之家網共同主辦的“脫貧攻堅•青春榜樣——大學生村官典型人物尋找活動”,

自5月上旬啟動以來,全國各地村官熱情參與,本報從數百名報名者中,遴選他們的典型事蹟予以展示,以接受社會的評議和監督。

吳浩(右)和村民一起查看紅棗的長勢

每到金秋十月,陝西吳堡縣寇家原鎮王家圪撈村的溝溝坎坎上,

瑪瑙般的紅棗都會掛滿枝頭,等待著被人採摘。這個黃河邊上的小村莊,2570畝耕地全部種滿棗樹,335戶996口人,絕大多數以種棗為生。

吳堡縣紅棗種植有三千多年歷史,曾作為地方特產向朝廷進貢。作為吳堡縣出名的紅棗種植村,王家圪撈村主要種有木棗、牙棗、團棗等,年產量可達200萬斤,其中木棗占九成以上。因為黃土高原特殊的地貌和早晚溫差較大的氣候,讓這裡的紅棗分外香甜,

在市場上曾經備受客商青睞,一直以來都是村民的希望,但近年來,市場發生了變化,屢屢出現滯銷。

2016年6月,由大學生村官成長起來的寇家原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吳浩,兼任王家圪撈村第一書記,他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紅棗滯銷。吳浩說,2015年紅棗豐收,卻基本沒有客商前來訂購,都是靠村民自己想辦法一斤一斤地推銷,鮮棗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最後棗農索性不打不收,

損失慘重。吳浩在田間地頭與群眾交流,瞭解棗農的具體困難,他將村民的企盼寫在本子上,更記在了心上,壓力大得整夜睡不著覺。

35歲的吳浩是個年輕的“老村官”。2006年大學畢業後到新疆支教兩年,2008年考取陝西省第一批大學生村官,曾在吳堡縣辛家溝鎮賈家山村待過5年。這個村是一個農業村,主要種植紅棗和小雜糧,村民收入微薄。吳浩經多方調研,協助村兩委發展核桃產業,

引導村民種植了500畝核桃樹。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從他剛到村時的4000元增長到1萬余元,吳浩因此被全國大學生村官論壇授予“十佳村民貼心人”稱號,同年10月被授予陝西省“創先爭優優秀大學生村官”。

幾年的村官生涯讓吳浩積累了一些人脈,他輾轉聯繫上了湖南衛視“火星情報局”公眾號,將王家圪嶗村滯銷的紅棗空運了300斤到湖南,為紅棗做宣傳,以打開銷路。因為節目本身的影響力,

推介效果非常好,當年滯銷的紅棗幾乎供不應求,棗農笑得合不攏嘴:“咱們村的棗子好幾年沒這麼好賣了!”

但吳浩並沒有被喜悅衝昏頭腦。他覺得僅靠一次宣傳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等到下一次紅棗豐收,很可能再次出現滯銷狀況。他經過調研發現,一直以來,村裡的棗樹品種老化、栽培管理粗放、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差,結出的紅棗過於密集,大小不一,品相不好,因此市場競爭力不強。要想靠棗樹致富,不能再走粗放栽培的老路,改造低產園、實現科學規範管理才是根本出路。他和村兩委商量後,到縣林業局申請進行低產棗園改造。

修剪老樹枝、刷漆、噴藥,與未修剪過的老棗樹相比,改造過的棗樹不僅樹冠降低了,旁枝也剪掉許多。一開始,村民不接受這樣的新技術,吳浩就動員幾戶棗農先行先試,村幹部們也用自家的棗樹帶頭示範,首批改造了500多畝棗樹。改造後的棗樹結出的紅棗,無論是品質還是身價,都比未改造的棗樹高了一大截。“棗樹修剪後,主幹上供給的養分、水分就集中在留下的樹枝上了,結出的紅棗個頭大、口感好,雖然產量減少了一半,但產值卻比原來翻了一倍!原來鮮棗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現在卻普遍賣到五六元一斤,最高的賣到10元一斤!”吳浩儼然成了“紅棗專家”。

改造後的棗樹“老樹逢春”,村民們看在眼裡,主動找到村委會,要求改造自家棗園。吳浩說,目前王家圪嶗村已經改造了1700多畝棗樹,剩下的也將在年內全部完成。下一步,吳浩打算採取“黨支部+互聯網+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創建紅棗品牌,打響紅棗知名度。“以現代農業的理念發展紅棗產業,讓我們的紅棗再次‘紅’起來,真正成為村民的致富果。”

編輯:劉瓊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歡迎投稿

網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報紙投稿:dxscgb31@163.com

因此市場競爭力不強。要想靠棗樹致富,不能再走粗放栽培的老路,改造低產園、實現科學規範管理才是根本出路。他和村兩委商量後,到縣林業局申請進行低產棗園改造。

修剪老樹枝、刷漆、噴藥,與未修剪過的老棗樹相比,改造過的棗樹不僅樹冠降低了,旁枝也剪掉許多。一開始,村民不接受這樣的新技術,吳浩就動員幾戶棗農先行先試,村幹部們也用自家的棗樹帶頭示範,首批改造了500多畝棗樹。改造後的棗樹結出的紅棗,無論是品質還是身價,都比未改造的棗樹高了一大截。“棗樹修剪後,主幹上供給的養分、水分就集中在留下的樹枝上了,結出的紅棗個頭大、口感好,雖然產量減少了一半,但產值卻比原來翻了一倍!原來鮮棗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現在卻普遍賣到五六元一斤,最高的賣到10元一斤!”吳浩儼然成了“紅棗專家”。

改造後的棗樹“老樹逢春”,村民們看在眼裡,主動找到村委會,要求改造自家棗園。吳浩說,目前王家圪嶗村已經改造了1700多畝棗樹,剩下的也將在年內全部完成。下一步,吳浩打算採取“黨支部+互聯網+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創建紅棗品牌,打響紅棗知名度。“以現代農業的理念發展紅棗產業,讓我們的紅棗再次‘紅’起來,真正成為村民的致富果。”

編輯:劉瓊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歡迎投稿

網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報紙投稿:dxscgb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