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書育人楷模|錢易:“好的老師就在我的身邊”

從滿頭青絲到白髮蒼蒼,她是幾代清華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從青蔥歲月至耄耋之年,

她幾乎一輩子都深耕在環保和教育領域。如今,已有81歲高齡的她,仍數十年如一日地在三尺講臺上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初識錢易教授,是在“尋找最美教師”的頒獎典禮上;初見錢易教授,是在她的辦公室,古色古香,滲透著書香。

她瘦小的身軀,關心的卻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事業。據粗略估計,2016年,她給清華學子上過四堂大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和一講“生態文明十五講”,

給領導幹部講課的數量達54次之多。之所以耄耋之年還站在講臺上,她說顧夏聲先生對她影響很大,80多歲還帶著傷殘的腿堅持上課,現在只要她還能講,講得動,有人想聽,她就會盡力地去講,繼續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做貢獻。

相遇:好老師就在身邊

錢易,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衛生工程專業。那時她的志願是到我國的大西北參加祖國建設。

可命運就是有那麼多的偶然,偶然中也註定有必然。這一次的偶然相遇,讓她和大學教師結緣,也讓她和水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結下一輩子的不解之緣。

當時,同濟大學針對學習成績比較好的畢業生組織了一次國家考試,並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做評委。在這次考試中,錢易教授和她一生的“伯樂”陶葆楷先生相遇,在胡家駿先生(當時的同濟大學教授)的“激將”下,

報考了他的研究生,並且考上了,畢業後留在清華大學做教師。1959年至今,近60年的風雨歷程,她一路走來,也成就了她一輩子的事業。

談起陶葆楷先生,她深深地感謝陶先生的知遇之恩與培養之情。錢先生說,陶先生不僅學問好,對待學生也很好,每次外出開會時都會帶著她旁聽,在回來的路上和她交流會後想法。“其中,有一件事情我記憶深刻,當時陶先生組織編寫了一套教材,

分了幾章讓當時還是研究生的我完成,也包括收集資料、做圖表等助手應做的活,最後沒想到的是在教科書的封面上,他把我的名字也寫上了。這對我是莫大的鼓勵,使我下定決心不能辜負他的期望,要好好做老師,認真做研究……”

如果沒有和陶先生的相遇,錢易教授可能現在會在大西北建功立業,或者在做小學教師,這其實也是她一直的願望。她說做教師是她所熟悉的事情,

家族世代皆為教師。在她眼裡,教師是一個幸福的職業,讓人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對學生一生產生巨大影響的事業。而且,“好的老師就在我的身邊”。在諸多稱謂中,她最喜歡的還是“教師”。在她看來,當教師是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相知:一輩子為環境教育做貢獻

“我這一輩子,不懂的事不會去說,就講三個話題,一是環保,二是教育,三是婦女。”一朝進入清華園,一待就是一輩子。從學生的妹妹、姐姐到始終將學生事情排在日程表中的“錢奶奶”,錢易教授的一生都在踐行“當教師是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1998年,她意識到環境保護已不是某一專業的事情,於是建議清華大學進行“綠色大學”建設,希冀借助綠色教育、綠色科技、綠色校園,將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融入學校、專業建設的各個領域,打破各個專業間的“壁壘”,開始向學校各個專業進行環境教育的“拓荒”。

她與環境工程系(後改名為環境學院)的三位年輕教師合作,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親自撰寫提綱,編寫教材,講課答疑,躬身培養下一代青年教師。這門課深受學生好評,對錢易教授的贊許也是不絕於耳。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剛開始覺得錢老師是院士,很有距離感,但當她站上講臺,溫柔的聲音傳來,隔閡瞬間就沒有了,那真是一種享受……”

錢易教授還講起了她從2003年起面向全校大一新生開設的“環境與發展”研討課。這樣的研討課,學生人數較少,30個左右,主要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由教師提供當前環境與發展領域的相關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性☆禁☆學習,進行課堂辯論和寫作練習。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需要借助各種媒介,如圖書、期刊、網路等查找資料,對資料進行研讀,整理成文,課上討論和辯論。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是僅僅聽教師是如何講授的,更重要的是能被鼓勵有自己的觀點,並思考他人的看法是否合適。

錢易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地探索,經過多年實踐,創建出了多層次、重實踐、國際化的綠色教育體系,並獲得學界的認同。在2015年,她聯手清華大學十多位不同領域,如經管、哲學、歷史、法學等的專家學者,開設了“生態文明十五講”,以引起不同專業師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與共鳴,構建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共同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錢易教授雖已入耄耋之年,但精神依舊矍鑠,堅守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她說,“只要自己還有力氣,還有精神,就不能在講臺上下來,也不能在環保事業上退出來”。

相望:後生可“慰”

近60載的教育生活,錢易教授的桃李滿天下。既有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學者,如清華大學教授陳呂軍,又有國內著名民營環保企業的董事長,如文一波;既有在國家部委工作的官員,又有積極支援西部建設的基層公務員,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對此,她感到十分欣慰。她說,學生的成就越來越大,這是她時常看到的。學生能做的,她做不了,也從來沒有做過,但她的學生做到了,還做得很好,這更讓她覺得當教師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說到這些學生,錢易教授滿面笑意:“這真的是後生可‘慰’呀,只要一代比一代強,國家就會很有希望。”

值此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錢易希望廣大高校青年教師要能在教學上加點勁兒,把教學當作一個天職。她的最大願望是能夠激勵更多的年輕人關心教育,關心生態文明建設。

近60載的教師生涯,培育出了80余名研究生,錢易教授身體力行地詮釋著教師“身正為高,德正為範”的深刻內涵。“我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把這些事業堅持到底!”這是錢易教授堅守的教育信念,也是她對自己所培育的學生的期望,希望他們都能夠真正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與擔當者。

微信編輯:孫建輝

(全文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88期)

(歡迎關注中國教師公眾號 ID zgjszz)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一待就是一輩子。從學生的妹妹、姐姐到始終將學生事情排在日程表中的“錢奶奶”,錢易教授的一生都在踐行“當教師是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1998年,她意識到環境保護已不是某一專業的事情,於是建議清華大學進行“綠色大學”建設,希冀借助綠色教育、綠色科技、綠色校園,將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融入學校、專業建設的各個領域,打破各個專業間的“壁壘”,開始向學校各個專業進行環境教育的“拓荒”。

她與環境工程系(後改名為環境學院)的三位年輕教師合作,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親自撰寫提綱,編寫教材,講課答疑,躬身培養下一代青年教師。這門課深受學生好評,對錢易教授的贊許也是不絕於耳。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剛開始覺得錢老師是院士,很有距離感,但當她站上講臺,溫柔的聲音傳來,隔閡瞬間就沒有了,那真是一種享受……”

錢易教授還講起了她從2003年起面向全校大一新生開設的“環境與發展”研討課。這樣的研討課,學生人數較少,30個左右,主要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由教師提供當前環境與發展領域的相關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性☆禁☆學習,進行課堂辯論和寫作練習。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需要借助各種媒介,如圖書、期刊、網路等查找資料,對資料進行研讀,整理成文,課上討論和辯論。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是僅僅聽教師是如何講授的,更重要的是能被鼓勵有自己的觀點,並思考他人的看法是否合適。

錢易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地探索,經過多年實踐,創建出了多層次、重實踐、國際化的綠色教育體系,並獲得學界的認同。在2015年,她聯手清華大學十多位不同領域,如經管、哲學、歷史、法學等的專家學者,開設了“生態文明十五講”,以引起不同專業師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與共鳴,構建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共同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錢易教授雖已入耄耋之年,但精神依舊矍鑠,堅守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她說,“只要自己還有力氣,還有精神,就不能在講臺上下來,也不能在環保事業上退出來”。

相望:後生可“慰”

近60載的教育生活,錢易教授的桃李滿天下。既有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學者,如清華大學教授陳呂軍,又有國內著名民營環保企業的董事長,如文一波;既有在國家部委工作的官員,又有積極支援西部建設的基層公務員,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對此,她感到十分欣慰。她說,學生的成就越來越大,這是她時常看到的。學生能做的,她做不了,也從來沒有做過,但她的學生做到了,還做得很好,這更讓她覺得當教師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說到這些學生,錢易教授滿面笑意:“這真的是後生可‘慰’呀,只要一代比一代強,國家就會很有希望。”

值此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錢易希望廣大高校青年教師要能在教學上加點勁兒,把教學當作一個天職。她的最大願望是能夠激勵更多的年輕人關心教育,關心生態文明建設。

近60載的教師生涯,培育出了80余名研究生,錢易教授身體力行地詮釋著教師“身正為高,德正為範”的深刻內涵。“我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把這些事業堅持到底!”這是錢易教授堅守的教育信念,也是她對自己所培育的學生的期望,希望他們都能夠真正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與擔當者。

微信編輯:孫建輝

(全文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88期)

(歡迎關注中國教師公眾號 ID zgjszz)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