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星秀》等綜藝節目被不斷下架,這或許是被嚴管前的小手術

文/毛利小二郎

引子:在中國做綜藝不難,但是也不簡單,簡單是因為目前國內綜藝依舊處在爆買爆抄階段,難是因為瓶頸太複雜。

“哪兒也去不了了”的綜藝

本月初,轉移到芒果TV播出的熱門綜藝《爸爸去哪兒》還在為新一季節目做宣傳,

但是就在上周,據三湘風紀網8月31日發佈的《中共湖南廣播電視臺委員會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顯示,這檔節目已經確定被國家廣電總局叫停。

隨後過了幾日,該事件又出現了反轉,稱《爸爸去哪兒》不會停播,而是轉戰其他平臺,與優酷聯合獨播——該節目為何會逆轉,目前尚不得知,但網綜表現出來的問題卻是不少。

就說芒果TV自製網綜節目《黃金單身漢》,于5月16日全面下線,理由是芒果TV網路綜藝節目嘉賓衣著暴露、鏡頭挑逗。

而且,下架節目不斷,連已經開播了一百三十多期的毒舌脫口秀節目《金星秀》也遭到了飛來橫禍,被許可權下架。

回過頭再看《爸爸去哪兒》,其實它並不是第一次直面相關部門。

早在2016年4月17日廣電總局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將從節目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對真人秀節目進行引導調控,原則上不允許再製作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節目。不得借真人秀節目炒作包裝明星,也不得在娛樂訪談、娛樂報導等節目中宣傳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裝造“星”、一夜成名。

那時候,

《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明星親子真人秀將不再製作播出的消息就已經放出來了。也是為何《爸爸去哪兒》被轉移到芒果TV播出。

在中國做綜藝不難,但是也不簡單

從2010年夏季的《中國達人秀》到2012年夏季的《中國好聲音》再到2013年10月《爸爸去哪兒》的開播,三檔引進綜藝節目的爆紅,讓海外模式炙手可熱,各種海外真人秀節目版權被大量搬到國內。

網路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國內引自於海外模式的節目有所減少,

2013年有56檔,2014年有62檔,2015年是50多檔。看,我們國家的綜藝節目做的好簡單:買買買,抄抄抄,無論什麼形式都能“漢化”。

不過隨著廣電總局不斷的“絞殺”,也讓這些外來的韓國綜藝、日本綜藝、美國綜藝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今年4月末,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把2017年韓國相關視頻全部下架,比如那些比較有人氣綜藝《新西遊記3》、《runningman》、《新婚日記》、《我們結婚了》、《超人回來了》等,

全部都停播。

其實,回頭想想,國內的綜藝基本都是以這些熱綜為範本製作出來的。

這也是為何總局大力斬斷對洋綜藝的“借鑒”之路:如果有一天韓國人說中國的綜藝節目都是他們的,我們還真無話可說。

緊收型政策

文化軟實力一直是我們國家強調的重要國力表現之一。讀娛君回頭翻了翻資料,在國內做綜藝節目還有一點難的,就是國內這些緊收型政策,這些政策一方面在保護國內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侵蝕,另一方面對國內綜藝形式、內容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

最早的就是著名的人稱“限娛令”的920時段編排,2011年10月25日,廣電總局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提出,對節目形態雷同、過多過濫的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遊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真人秀等類型節目實行播出總量控制。每天19:30-22:00,全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播出上述類型節目總數控制在9檔以內,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週播出上述類型節目總數不超過2檔。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上述類型節目時長不超過90分鐘。廣電總局還將對類型相近的節目進行結構調控,防止節目類型過度同質化。

再加上近幾年的限韓令和今年的限娃令,除了對綜藝節目的專項要求,還有很多關於網路視聽節目的各項發文,也讓國內綜藝節目發展不同程度的轉向。

爆買之後的國內綜藝仍一地雞毛

縱觀國內近幾年最火的幾部綜藝,幾乎都是拿來主義。如《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我們相愛吧》《最強大腦》等,都是“借鑒”了國外的模式。

但是綜藝製作者的不作為並不能忽視,水漲船高的版權費之下,他們並沒有考慮原創,而是花著投資人的銀子,賺著廣告商的錢。

網傳最甚的例子就是2012年,燦星製作將《中國好聲音》引入,版權費用花費2000萬元;但到了2013年,版權費用與其他衍生品收益的打包費用上漲到了8000萬元;2016年初,燦星製作與版權所有方荷蘭Tapla公司分道揚鑣。

而從綜藝的主要收入方:廣告費用來說。《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冠名費是2800萬元,第二季獨家冠名費達到3.12億元,超第一季10倍以上,第二季總招商破13億元,第三季總招商破15億元,還未上檔的第4季目前的招商總額也達到了15億元。

暴利之下的網綜市場,製作人早已無心研發,一心求“快、准、狠”,掙快錢。以這種心態去發展國內的網綜,肯定會被碾壓啊。

讀娛君認為,做綜藝的瓶頸在於度。既要有拿得出手的原創綜藝節目,又能遊走在各項政策之間。

綜藝的下一步,或許是如劇般被嚴管

說起政策,讀娛君不得不提醒文娛界的從業者——綜藝、網綜等節目屢屢被動刀,這是要步電視劇、網劇嚴管的後塵啊。

這波網綜的整治並不是針對網綜這一小撮,在讀娛君看來,廣電總局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9月4日消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日前聯合下發了《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具體詳情請點擊昨日讀娛君的文章:《熱點丨五部委發《通知》整治電視劇、網劇市場,從業者們準備好了嗎?》

指導電視劇繁榮發展。《通知》分為十四條,其中的一、二、四都是定調的,讀娛君不再贅述。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在第三、六條:

其中第三條,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電視劇投入、分配機制……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綜藝節目、網路劇參照電視劇的規定執行。

第六條,統籌電視劇、網路劇管理。按照媒體融合的總體思路,對電視劇、網路劇實行同一標準進行管理。對重點網路劇創作規劃實行備案管理,加強節目上線前在思想性藝術性上的內容把關,進一步強化播出平臺網站的主體責任……未取得新聞出版廣電部門頒發許可證的影視劇一律不得上網播放。

其實,總的來說就一句話:網劇審查制度和標準會更加嚴格。

而隨著綜藝節目的井噴、粗製濫造、無核心價值觀,乃至造成如今市場的亂象——試問,相關部門的重拳整治還會遠嗎?

所以,在這波血雨腥風來之前,廣電總局已給了點小提示。而能否看出,並抓住機會轉型,就看網綜從業者們的領悟了。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讀娛君回頭翻了翻資料,在國內做綜藝節目還有一點難的,就是國內這些緊收型政策,這些政策一方面在保護國內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侵蝕,另一方面對國內綜藝形式、內容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

最早的就是著名的人稱“限娛令”的920時段編排,2011年10月25日,廣電總局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提出,對節目形態雷同、過多過濫的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遊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真人秀等類型節目實行播出總量控制。每天19:30-22:00,全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播出上述類型節目總數控制在9檔以內,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週播出上述類型節目總數不超過2檔。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上述類型節目時長不超過90分鐘。廣電總局還將對類型相近的節目進行結構調控,防止節目類型過度同質化。

再加上近幾年的限韓令和今年的限娃令,除了對綜藝節目的專項要求,還有很多關於網路視聽節目的各項發文,也讓國內綜藝節目發展不同程度的轉向。

爆買之後的國內綜藝仍一地雞毛

縱觀國內近幾年最火的幾部綜藝,幾乎都是拿來主義。如《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我們相愛吧》《最強大腦》等,都是“借鑒”了國外的模式。

但是綜藝製作者的不作為並不能忽視,水漲船高的版權費之下,他們並沒有考慮原創,而是花著投資人的銀子,賺著廣告商的錢。

網傳最甚的例子就是2012年,燦星製作將《中國好聲音》引入,版權費用花費2000萬元;但到了2013年,版權費用與其他衍生品收益的打包費用上漲到了8000萬元;2016年初,燦星製作與版權所有方荷蘭Tapla公司分道揚鑣。

而從綜藝的主要收入方:廣告費用來說。《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冠名費是2800萬元,第二季獨家冠名費達到3.12億元,超第一季10倍以上,第二季總招商破13億元,第三季總招商破15億元,還未上檔的第4季目前的招商總額也達到了15億元。

暴利之下的網綜市場,製作人早已無心研發,一心求“快、准、狠”,掙快錢。以這種心態去發展國內的網綜,肯定會被碾壓啊。

讀娛君認為,做綜藝的瓶頸在於度。既要有拿得出手的原創綜藝節目,又能遊走在各項政策之間。

綜藝的下一步,或許是如劇般被嚴管

說起政策,讀娛君不得不提醒文娛界的從業者——綜藝、網綜等節目屢屢被動刀,這是要步電視劇、網劇嚴管的後塵啊。

這波網綜的整治並不是針對網綜這一小撮,在讀娛君看來,廣電總局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9月4日消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日前聯合下發了《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具體詳情請點擊昨日讀娛君的文章:《熱點丨五部委發《通知》整治電視劇、網劇市場,從業者們準備好了嗎?》

指導電視劇繁榮發展。《通知》分為十四條,其中的一、二、四都是定調的,讀娛君不再贅述。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在第三、六條:

其中第三條,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電視劇投入、分配機制……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綜藝節目、網路劇參照電視劇的規定執行。

第六條,統籌電視劇、網路劇管理。按照媒體融合的總體思路,對電視劇、網路劇實行同一標準進行管理。對重點網路劇創作規劃實行備案管理,加強節目上線前在思想性藝術性上的內容把關,進一步強化播出平臺網站的主體責任……未取得新聞出版廣電部門頒發許可證的影視劇一律不得上網播放。

其實,總的來說就一句話:網劇審查制度和標準會更加嚴格。

而隨著綜藝節目的井噴、粗製濫造、無核心價值觀,乃至造成如今市場的亂象——試問,相關部門的重拳整治還會遠嗎?

所以,在這波血雨腥風來之前,廣電總局已給了點小提示。而能否看出,並抓住機會轉型,就看網綜從業者們的領悟了。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