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撿破爛兒撿出一家店,這個90後姑娘用垃圾做藝術品,想買!

人們常常不知不覺,把許多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

而有心的人,會把它們變成寶貝。

三毛說,希望長大後做一個拾破爛的人。

呼吸著新鮮空氣,大街小巷遊走玩耍。

一面開心工作,一面盡情遊戲。

90後女孩馮楊超,就是這樣的拾荒人。

雜草叢裡撿出來一片葉子,

角落磚縫裡挖出幾顆石子,

偶然間得到一把草葉種子,

這些“垃圾”就足以讓她開心不已。

畢業時,同學笑稱她是最傻的人,

一個職業“拾破爛”的傻子。

但他們有所不知,

讓蒙塵的好東西重煥光輝,是拾荒人最愉快的時刻。

這些原本在林下、溪澗、雜草堆裡,

等待著腐敗、分解與重生的輪回的枯枝敗葉,

在馮楊超手中搖身一變,

蛻變成新奇的藝術品。

“我把它們放在透明的小瓶裡,

整齊地擺在乾淨的麻布上,

慢慢地欣賞,

真的是一片葉子裡就有一個世界!”

“青竹不能一直活著,我便為它纏了線,

給玻璃管裡的小東西們隔出一方純淨。”

別人笑她癡,卻自有懂她的人。

他珍惜她拾起小物件時眼底閃過的欣喜,

也願意陪她一道將心願達成。

拾荒的路上,這對眷侶相伴相依。

2014年,馮楊超和先生創立了“拾乾貨”店鋪。

Logo是用一顆對半切過的小核桃,

飽滿地沾印泥,按在紙上做出古香古色的印記。

這份印記,在他們的生命裡越來越清晰。

開店後,除了拾荒小東西,

馮楊超堅守初心:

化腐朽為神奇,讓無用之物變成美。

這些殘缺的岫玉,都是馮楊超的“乾貨”。

它們有缺陷,有疤印,也有斑斑點點的痕跡。

她拿來瞧瞧看,紋路質地真心喜歡。

於是把別人不屑的“垃圾”,

如獲至寶地撿走了。

還有這批帶紅斑的“老花料”,

馮楊超笑稱為此操碎了心。

她專程飛到遼寧玉礦,

卻拿到了這些十幾年的老料,心裡惋惜,

但依舊覺得它們如江梅帶雪,美得出奇。

就這樣一口氣紮了進去,

她把玉器上的裂痕細心修補,

一心只想如何才能不失掉這些美。

碧色上,幾縷金線蜿蜒。

菡萏香銷翠葉殘,

西風愁起綠波間。

從櫻花紛飛做到爍玉流金,

才有這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這種用金修補的技藝叫“金繕”,

用金不多,卻是姿態。

拿世上最貴重的物質,精心修繕缺憾。

用近乎完美的手法,來對待不完美的事物。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重拾破碎,撫平傷痛,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被這樣溫柔相待。

起初作為單純的愛好消遣時光。

但是,當喜好真正變成一門生意,

馮楊超發現,越做挑戰越大。

只是簡單修補很容易,

了無痕跡地“隱藏修補”確很難。

線要做得漂亮,輕重緩急和停頓都要恰到好處。

還有一個大難題:

優美和實用,向來難以相容。

修補的金質會在玉器或瓷器表面凸出,

作為首飾穿戴,未免精巧得太脆弱。

戴不了幾回,“金”就會被磨損了。

“所以,經常要有矛盾和妥協。”

“妥協”這個詞,她說得很輕,但出現三次。

但馮楊超不願放棄。

溫婉的她,對待事業骨子裡卻無比倔強。

她苦心琢磨出獨家金繪工藝來改良:

先把玉料開槽,讓它“凹”進去,

再用工具一點點把“金”填進去。

流轉的金光,就會牢牢地鑲嵌在玉面裡。

就這樣,

一道道破痕化作疏影橫斜的梅。

青蒼遒勁的松,或是一枝搖曳生姿的蘭。

人們驚羨玉鐲的明豔,

卻不見它的光澤裡,浸透了辛勞的淚泉。

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在玉石雕刻這條路上半途而廢。

隔行如隔山,

但馮楊超在這條路上,

翻山越嶺,決意前行。

技藝基礎尚淺的她,

連續幾周不辭辛勞去進修學習。

晚上回家還要趕做訂單。

淩晨兩點,夜闌人靜。

工作坊還有一絲微光。

她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刨著玉屑。

生意不錯時,訂單如雪片。

但匆忙“趕訂單”的狀態,讓她清醒而警惕:

“呆在工作室裡,日復一日地工作,

和一台生產機器有什麼區別?

她拒絕繁忙和紛亂,

有意識地保護自己想要的生活。

累得連軸轉、壓力巨大、手藝活還更需耐心。

究竟是如何堅持下來?

“確實,還是喜歡去做這些東西。”

她答得輕描淡寫,眼睛卻閃閃發亮。

最近一次最開心的創作,

是有客人想定制一對戒指作為結婚禮物。

她興致盎然,精心設計了兩枝梅:

一枝骨法用筆,孔武有力。

一枝抑揚頓挫,柔美曲折。

凝聚巧思,為這對新婚燕爾送出祝福。

雖然更加耗時耗力,但馮楊超尤其享受。

“這不僅是在工作,而是真正地在創作。”

為客人的心願,也為自己的夢。

還有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能把'金'多給我來一點嗎?”

讓她啼笑皆非。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正如同她——

有山的沉穩,和水的靈動。

工作中最令她著迷的,

是自然之物的神奇與獨特。

她常去自然采風。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

也沒有兩塊相同的玉石和木材。

在她手中,落花不是無情物,

它們的精彩生命可以延續很久很久。

她冥思苦想,為它們找尋最美的獨特姿態。

不同玉色和紋理,金線勾勒姿態也不盡相同,

每一件都是暗含巧思的孤品,

生命在腕間和指尖上流動。

拾乾貨小店已經開了三年,

50多件作品,也陸續有了回頭客。

想不想做得更大呢?

馮楊超很坦然:

“目前還沒有準備好,

我想用更多精力提升自己。”

踏踏實實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像麥子灌漿一樣逐漸充實飽滿。

不急不躁亦不憂,沉穩而歡喜。

最近,馮楊超在鑽研“木紋金”技法。

想讓金屬呈現出如木紋般細膩的樣貌。

作品在精進,她也在成長。

或許,世界上本沒有設計師,

他們只是那些。

發現被別人忽略之美的,

拾荒者。

圖片均來自受訪者

- end -

還有這批帶紅斑的“老花料”,

馮楊超笑稱為此操碎了心。

她專程飛到遼寧玉礦,

卻拿到了這些十幾年的老料,心裡惋惜,

但依舊覺得它們如江梅帶雪,美得出奇。

就這樣一口氣紮了進去,

她把玉器上的裂痕細心修補,

一心只想如何才能不失掉這些美。

碧色上,幾縷金線蜿蜒。

菡萏香銷翠葉殘,

西風愁起綠波間。

從櫻花紛飛做到爍玉流金,

才有這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這種用金修補的技藝叫“金繕”,

用金不多,卻是姿態。

拿世上最貴重的物質,精心修繕缺憾。

用近乎完美的手法,來對待不完美的事物。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重拾破碎,撫平傷痛,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被這樣溫柔相待。

起初作為單純的愛好消遣時光。

但是,當喜好真正變成一門生意,

馮楊超發現,越做挑戰越大。

只是簡單修補很容易,

了無痕跡地“隱藏修補”確很難。

線要做得漂亮,輕重緩急和停頓都要恰到好處。

還有一個大難題:

優美和實用,向來難以相容。

修補的金質會在玉器或瓷器表面凸出,

作為首飾穿戴,未免精巧得太脆弱。

戴不了幾回,“金”就會被磨損了。

“所以,經常要有矛盾和妥協。”

“妥協”這個詞,她說得很輕,但出現三次。

但馮楊超不願放棄。

溫婉的她,對待事業骨子裡卻無比倔強。

她苦心琢磨出獨家金繪工藝來改良:

先把玉料開槽,讓它“凹”進去,

再用工具一點點把“金”填進去。

流轉的金光,就會牢牢地鑲嵌在玉面裡。

就這樣,

一道道破痕化作疏影橫斜的梅。

青蒼遒勁的松,或是一枝搖曳生姿的蘭。

人們驚羨玉鐲的明豔,

卻不見它的光澤裡,浸透了辛勞的淚泉。

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在玉石雕刻這條路上半途而廢。

隔行如隔山,

但馮楊超在這條路上,

翻山越嶺,決意前行。

技藝基礎尚淺的她,

連續幾周不辭辛勞去進修學習。

晚上回家還要趕做訂單。

淩晨兩點,夜闌人靜。

工作坊還有一絲微光。

她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刨著玉屑。

生意不錯時,訂單如雪片。

但匆忙“趕訂單”的狀態,讓她清醒而警惕:

“呆在工作室裡,日復一日地工作,

和一台生產機器有什麼區別?

她拒絕繁忙和紛亂,

有意識地保護自己想要的生活。

累得連軸轉、壓力巨大、手藝活還更需耐心。

究竟是如何堅持下來?

“確實,還是喜歡去做這些東西。”

她答得輕描淡寫,眼睛卻閃閃發亮。

最近一次最開心的創作,

是有客人想定制一對戒指作為結婚禮物。

她興致盎然,精心設計了兩枝梅:

一枝骨法用筆,孔武有力。

一枝抑揚頓挫,柔美曲折。

凝聚巧思,為這對新婚燕爾送出祝福。

雖然更加耗時耗力,但馮楊超尤其享受。

“這不僅是在工作,而是真正地在創作。”

為客人的心願,也為自己的夢。

還有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能把'金'多給我來一點嗎?”

讓她啼笑皆非。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正如同她——

有山的沉穩,和水的靈動。

工作中最令她著迷的,

是自然之物的神奇與獨特。

她常去自然采風。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

也沒有兩塊相同的玉石和木材。

在她手中,落花不是無情物,

它們的精彩生命可以延續很久很久。

她冥思苦想,為它們找尋最美的獨特姿態。

不同玉色和紋理,金線勾勒姿態也不盡相同,

每一件都是暗含巧思的孤品,

生命在腕間和指尖上流動。

拾乾貨小店已經開了三年,

50多件作品,也陸續有了回頭客。

想不想做得更大呢?

馮楊超很坦然:

“目前還沒有準備好,

我想用更多精力提升自己。”

踏踏實實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像麥子灌漿一樣逐漸充實飽滿。

不急不躁亦不憂,沉穩而歡喜。

最近,馮楊超在鑽研“木紋金”技法。

想讓金屬呈現出如木紋般細膩的樣貌。

作品在精進,她也在成長。

或許,世界上本沒有設計師,

他們只是那些。

發現被別人忽略之美的,

拾荒者。

圖片均來自受訪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