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遊記》告訴你 師道尊嚴究竟有多神聖

《西遊記》也是教育真經,一本師道尊嚴的教化錄。

教師節之際,來看看西遊記中的師生之道,對凡塵的教育也有啟示。

《西遊記》開篇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

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開闢鴻蒙,超越混沌,靠的恰恰是啟蒙與教育。

《易經》之《序卦》有言:“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特之稚也。”蒙昧未開的狀態,需要教育的啟發,因此《易經》專門有一個《蒙》卦象徵教育過程。《西遊記》中教育之道與《蒙》卦也有諸多相契合之處。

1、悟空:只看到我大鬧天宮,別忘我拜師的“志心朝禮”

悟空不只是那只天不怕地不怕、動輒砸碎淩霄寶殿的猴子,其實他對於師道尊嚴,比誰都虔誠。

為了學得仙術,放棄花果山猴王的尊榮,紮個木筏,不計生死,開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東勝神洲飄過兩重大海,到達南贍部洲,見到老師,如是介紹:“弟子飄洋過海,

登界游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甚至還有人考證,其路線大致切合海上絲綢之路,後來唐僧取經的則是路上那條絲綢之路,合起來便是今日之“一帶一路。”悟空飄海與唐僧西行,為的都是拜師求學,何等漫長而虔誠。可歎當下童生,對於送上門的老師與知識,又是何等淡漠?

《蒙》卦“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利貞。”其意言,並非是我有求於孩童,而是他們有求於我,

教育才開始。古代拜師,“但聞來學,未嘗往教。”這不是擺譜,而是起碼的師道尊嚴。更重要的是,童蒙去求教老師,是因為自己心中有了困惑,這樣才有學習的主動性。牛不喝水,按不得牛頭低。

猴王是因有了死亡的恐懼與困惑,他想躲過輪回,不生不滅,於是萌發拜師之志,哪怕萬水千山。孔子《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理一也。

路上悟空聽見樵夫唱曲有點禪意的歌,

都恭敬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 足見其拜師如渴之情。

終於到了斜月三星洞,見到師傅菩提老祖。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

志心朝禮,便是道教科儀中說的“志心皈命禮”。皈身皈神皈命,是道教最高的頂禮儀式,

足見悟空何等虔誠。

這可是未來的齊天大聖,見了玉帝只是“唱個大諾”絕不可能下跪的齊天大聖。但他見到老師,下跪了,而且是“磕頭無數”,“倒身下拜”,毫無片刻猶豫。在西天路上平頂山一回中,悟空變成小妖去見老九尾狐,因為小妖身份,得先拜這老妖,悟空急得痛哭不已。他盤點自己一生,止拜了三四個人:三星洞拜師傅,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拜唐僧。算起來,這些人都是他的老師,或者老師的老師。

菩提老祖問他姓什麼。猴王道,我無性,是石裡長的。祖師見他走路如猢猻,以形取姓氏,教他姓‘孫’,並取法名叫做孫悟空。書中更有詩贊曰:“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名”之為義,大矣在哉。許慎《說文解字》訓”名”為:“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可見,故以口自名”。人在黑夜中互相看不見,需要借助聲音自報名號來識別。“名”,表達了從幽冥到光明的華麗轉身,開闢鴻蒙。

老祖是悟空的命名者,讓他從無性到有了名號。

因為老師是文明的啟蒙者,是暗夜的傳燈者,帶人從蒙昧走向光明。

這是悟空師徒的初相見,菩提祖師和藹可親,知無不言。

《蒙》卦:“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利貞。”當遇到疑惑,首次向老師請教,老師會耐心回答。

菩提是一個成功的老師,懂得因材施教。悟空是猴王,喜歡騰挪跳躍,便教他幾乎量身定做的“筋斗雲”與七十二變。

悟空對那些“‘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這也不學,那也不學”,祖師發怒,手持戒尺,打他三下,撇下大眾而去,眾人皆驚懼。悟空悟到,祖師打他三下者,乃是教他三更時分,秘處傳他真道。

這是化用禪宗六組慧能拜師五祖弘忍之典故。《壇經》:“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禪宗主張明心見性,拈花微笑,心心相印。真正的師生之道,也在於這種妙心會意,師生相契。

孫悟空聽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學生,菩提當然願意傾囊相授。

2、八戒:只知我貪吃好色,別忘我尊師的知禮溫情

八戒代表“食色性也”的欲望人生。悟空也罵八戒:“似你這個重色輕生,見利忘義的饢糟”,但若真只把他看成貪吃好色之徒,則是大大冤枉我八戒兄了。比如對老師,八戒就是恭敬感恩、通曉禮數的。

八戒在高老莊與悟空打鬥,他如是介紹自己生平: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閑裡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孽。

……

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

八戒根慧笨拙,但幸得仙師教化,打破了“混沌迷心熬日月”的蒙昧狀態,走上了修仙悟道之路。《易經》蒙卦:“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刑,並非刑罰,而是通“型”,是製造陶器用的坯模,代表規範與標準。有了良師模範的引導,才能脫離桎梏之苦。雖然不知這位仙家的名字,但聽得出,八戒一直是感戴師恩的。

悟空在三大白骨精之際被趕走,八戒當上了大哥。在寶象國中,八戒賣弄神通,算是被國王拜為討妖大元帥,一時風光無兩。國王命九嬪妃子整瓶取來禦酒,親自滿斟,奉與八戒送行。八戒雖是粗魯,也有斯文重禮的時候。他對三藏唱個大喏道:“師父,這酒本該從你飲起,但君王賜我,不敢違背,讓老豬先吃了,助助興頭,好捉妖怪。”那呆子一飲而幹,再斟一爵,遞與師父。對師傅執禮甚恭。

在玉華州,悟空等收了三個王子做徒弟。悟空三兄弟都不約而同先將此事稟告師傅,禮敬唐僧,“謹稟過我師,庶好傳授”。徒孫敬了師爺的禮,方再行師徒拜師禮。我等今天在大學裡招了弟子,也習慣跟自己導師彙報一聲,“老師,你今年又多幾個徒孫,”也是此理。

這段拜師文字寫得很傳神:

行者轉下身來,對唐僧行禮道:“告尊師,恕弟子之罪。自當年在兩界山蒙師父大德救脫弟子,秉教沙門,一向西來,雖不曾重報師恩,卻也曾渡水登山,竭盡心力。今來佛國之鄉,幸遇賢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學武藝。彼既為我等之徒弟,即為我師之徒孫也。謹稟過我師,庶好傳授。”三藏十分大喜。八戒、沙僧見行者行禮,也那轉身朝三藏磕頭道:“師父,我等愚魯,拙口鈍腮,不會說話,望師父高坐法位,也讓我兩個各招個徒弟耍耍,也是西方路上之憶念。”三藏俱欣然允之。

——《西遊記》第八十八回《禪到玉華施法會心猿木母授門人》

悟空回憶了唐僧點化他脫罪的往事,發自肺腑。八戒的話,質樸誠拙,我更喜歡。招個徒弟“是西方路上之憶念。”憶念,一個極為溫情的詞。想那漫漫西行,寂寂黃沙,路過此地本是匆匆過客,但天涯回首處,猶有一份師徒情可資回憶,實在是寂寞人生中的溫暖慰藉。我等身為師者,每年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說實在的,如龍應台那《目送》,“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終生所求者,也不過是有一份憶念罷了。

算起來,這些人都是他的老師,或者老師的老師。

菩提老祖問他姓什麼。猴王道,我無性,是石裡長的。祖師見他走路如猢猻,以形取姓氏,教他姓‘孫’,並取法名叫做孫悟空。書中更有詩贊曰:“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名”之為義,大矣在哉。許慎《說文解字》訓”名”為:“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可見,故以口自名”。人在黑夜中互相看不見,需要借助聲音自報名號來識別。“名”,表達了從幽冥到光明的華麗轉身,開闢鴻蒙。

老祖是悟空的命名者,讓他從無性到有了名號。

因為老師是文明的啟蒙者,是暗夜的傳燈者,帶人從蒙昧走向光明。

這是悟空師徒的初相見,菩提祖師和藹可親,知無不言。

《蒙》卦:“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利貞。”當遇到疑惑,首次向老師請教,老師會耐心回答。

菩提是一個成功的老師,懂得因材施教。悟空是猴王,喜歡騰挪跳躍,便教他幾乎量身定做的“筋斗雲”與七十二變。

悟空對那些“‘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這也不學,那也不學”,祖師發怒,手持戒尺,打他三下,撇下大眾而去,眾人皆驚懼。悟空悟到,祖師打他三下者,乃是教他三更時分,秘處傳他真道。

這是化用禪宗六組慧能拜師五祖弘忍之典故。《壇經》:“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禪宗主張明心見性,拈花微笑,心心相印。真正的師生之道,也在於這種妙心會意,師生相契。

孫悟空聽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學生,菩提當然願意傾囊相授。

2、八戒:只知我貪吃好色,別忘我尊師的知禮溫情

八戒代表“食色性也”的欲望人生。悟空也罵八戒:“似你這個重色輕生,見利忘義的饢糟”,但若真只把他看成貪吃好色之徒,則是大大冤枉我八戒兄了。比如對老師,八戒就是恭敬感恩、通曉禮數的。

八戒在高老莊與悟空打鬥,他如是介紹自己生平: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閑裡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孽。

……

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

八戒根慧笨拙,但幸得仙師教化,打破了“混沌迷心熬日月”的蒙昧狀態,走上了修仙悟道之路。《易經》蒙卦:“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刑,並非刑罰,而是通“型”,是製造陶器用的坯模,代表規範與標準。有了良師模範的引導,才能脫離桎梏之苦。雖然不知這位仙家的名字,但聽得出,八戒一直是感戴師恩的。

悟空在三大白骨精之際被趕走,八戒當上了大哥。在寶象國中,八戒賣弄神通,算是被國王拜為討妖大元帥,一時風光無兩。國王命九嬪妃子整瓶取來禦酒,親自滿斟,奉與八戒送行。八戒雖是粗魯,也有斯文重禮的時候。他對三藏唱個大喏道:“師父,這酒本該從你飲起,但君王賜我,不敢違背,讓老豬先吃了,助助興頭,好捉妖怪。”那呆子一飲而幹,再斟一爵,遞與師父。對師傅執禮甚恭。

在玉華州,悟空等收了三個王子做徒弟。悟空三兄弟都不約而同先將此事稟告師傅,禮敬唐僧,“謹稟過我師,庶好傳授”。徒孫敬了師爺的禮,方再行師徒拜師禮。我等今天在大學裡招了弟子,也習慣跟自己導師彙報一聲,“老師,你今年又多幾個徒孫,”也是此理。

這段拜師文字寫得很傳神:

行者轉下身來,對唐僧行禮道:“告尊師,恕弟子之罪。自當年在兩界山蒙師父大德救脫弟子,秉教沙門,一向西來,雖不曾重報師恩,卻也曾渡水登山,竭盡心力。今來佛國之鄉,幸遇賢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學武藝。彼既為我等之徒弟,即為我師之徒孫也。謹稟過我師,庶好傳授。”三藏十分大喜。八戒、沙僧見行者行禮,也那轉身朝三藏磕頭道:“師父,我等愚魯,拙口鈍腮,不會說話,望師父高坐法位,也讓我兩個各招個徒弟耍耍,也是西方路上之憶念。”三藏俱欣然允之。

——《西遊記》第八十八回《禪到玉華施法會心猿木母授門人》

悟空回憶了唐僧點化他脫罪的往事,發自肺腑。八戒的話,質樸誠拙,我更喜歡。招個徒弟“是西方路上之憶念。”憶念,一個極為溫情的詞。想那漫漫西行,寂寂黃沙,路過此地本是匆匆過客,但天涯回首處,猶有一份師徒情可資回憶,實在是寂寞人生中的溫暖慰藉。我等身為師者,每年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說實在的,如龍應台那《目送》,“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終生所求者,也不過是有一份憶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