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可以買多少東西?

在古代,人們的通用貨幣是金子銀子,現代社會,是人民幣,而在民國時期,則是銀元,民間通俗的叫法是大洋。現在,我們一百塊錢,一般可以看上幾場電影,買上幾斤水果,那民國時期,

一塊大洋可以買多少東西呢?

民國時期的大洋分很多種,比如“袁大頭”,印著袁世凱的頭像;“孫大頭”,印著的是孫中山的頭像;清末“龍洋”,印著的是“光緒元寶”四個字;墨西哥“鷹洋”,印著兩樣動物,老鷹和蛇;英國“站洋”,印著不列顛女神,此外還有兩廣地區和四川鑄造的“毫洋”跟“廠洋”,

可以說是種類非常多了。

那麼,當時候一塊大洋值多少錢,能夠買多少東西呢?這還得看地方來說,在大城市裡的話,比如說上海這種繁華之地,一塊大洋,大概就是請人吃一頓西餐的價格,如果逛公園的話,大概可以買20張門票,

看電影的話,大概可以買十張入場券。

像我們現在,如果以一百塊錢來相比的話,公園一般都是免費開放的,吃西餐的話,價格幾十上百上千上萬的都有,看電影,大概是看個三四場,感覺也差不了多少。

一塊大洋,要是放在農村裡,就比在城市裡面更值錢了。在城市裡,一擔米可能要兩到三塊大洋,而在農村裡面,一塊大洋就可以買到了,而且五塊大洋就能都買到一頭大水牛,所以還是很值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