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兩者有什麼區別?一個解說來告訴你

相信看過一些清宮劇的朋友應該對下面這張圖並不陌生吧,有些人看過後可能會覺得疑問:為什麼要在胸前寫著“兵”呢?難道將軍的話還要寫著“將”嗎?其實並不然,除了寫著“兵”之外,

還有的就是寫著“勇”的。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我來為大家解釋解釋!(以後陪妹子看清宮劇就可以露一手了!)

清兵胸前的“兵”字

眾所周知,八旗鐵騎的南征北戰可以說是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清朝成立後八旗的主要的任務就是衛戌京師,保證京師安全。

那其他地方怎麼辦呢?

八旗

清朝是滿族人,人手也不夠多,於是當時的決策者就想到了用漢人來管理漢人,就是招收漢人來獨立武裝一個隊伍,分散在全國各地來維持治安。用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所以稱為綠營兵,也叫綠旗兵,

簡稱為“營兵”。

綠營兵

綠營兵和八旗是清朝常備武裝力量,為“兵”!

八旗表面是保衛京師的安危,但是因為是有功之師,並且京師也不是很危險。所以旗人一出生,就捧上了鐵飯碗,做了個“鐵杆子莊稼”。稍微有點出息的都能混上知府、知縣什麼的;實在不行的即便當了一輩子兵,

退休前也能落個一官半職。

八旗子弟

所以八旗迅速腐敗,戰鬥力也隨之下降,曾經在馬背上耀武揚威的八旗,最後杭州上萬八旗子弟,會騎馬的就幾個。雖然最後雍正登基的時候為了改變滿軍戰鬥力不足的形勢,曾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

並且嚴格整軍治軍,但收效甚微。

後期只會玩樂的八旗子弟

所以這個時候能有戰鬥力的只有綠營兵,後來的三藩叛亂等靠的都是綠營兵的功勞。可惜的是到了後期的雍正乾隆等清朝鼎盛時期,這支隊伍也帶不好了,戰鬥力也不行了。

一旦發生戰事,那就很尷尬了,八旗子弟和綠營兵都不行了。

逗鳥玩樂的八旗子弟

咋辦,沒辦法,無奈的清政府只好換個對象來幫忙。那就是——鄉勇。鄉勇的性質就是就地就抓壯丁來臨時擔任士兵,完事就就地解散。跟現在的臨時工差不多,不算在國家的正式編制中。

鄉勇

但是可別小瞧這個臨時拼湊的隊伍,戰鬥力可不弱。曾國藩就以這種隊伍操練起了,也就是後來的湘軍,稱為“勇”營。

湘軍

到了清朝後期,清朝也就靠這些勇兵來撐場面了。至於之前威名赫赫的八旗鐵騎的後代們,也就負責玩玩蛐蛐養養老鷹抽大煙了!

細心的觀眾在觀看一些清宮劇時會發現,雖然同屬軍隊,但是佇列中士兵胸前所繡的字卻有所不同,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胸前繡“勇”,一種胸前繡“兵”。那麼,這兩種士兵有什麼區別呢?兩者誰的戰鬥力更高呢?

“勇”字和“兵”字很容易讓人感覺刺繡“勇”字的士兵應該是更為勇猛善戰的,而“兵”字只是拉來湊數的。

在歷史上,清朝的兵分為滿八旗和綠旗兵。滿八旗就是滿人原本的武裝集團,但人數稀少根本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國防需求,因此不得不從漢人中吸納了不少士兵,這些士兵以營為建制,以綠色旗幟為標誌,因此被稱為綠旗兵。

兩者肩負的任務也有所不同。滿八旗主要負責守衛京師,而數量為滿八旗8倍的綠營兵則一般分散在全國各地負責全國的安保。

清朝建立後,滿八旗迅速腐化,畢竟是朝廷的親兒子,同族,自然待遇優良,而且由於常年的和平,到了康熙年間的三藩叛亂時朝廷已無法倚仗八旗兵,平定三藩主要是綠營兵的功勞。雍正在位時,想要重振滿軍,轉衰為盛,三令五申“滿洲根本為八旗”,並多手段治軍,但最終收效甚微。

經歷了康乾盛世,綠營兵的戰鬥力開始下滑,尤其是在乾隆末期,綠營兵在遇到戰事時已無法有效作戰,八旗兵更不用說了,因此朝廷只能把眼光轉向鄉勇。

據史料記載,鄉勇就是臨時編制的非正式軍隊,一般就地招募使用完後就地解散,為了與正式工區別身份,其胸前繡的是“勇”字。鄉勇作戰即便有功在戰爭結束後仍就地解散,不會給予一官半職或者繼續留用,相當於朝廷的廉價勞動力。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正式將鄉勇改為煉勇,開始發響糧。

至此,“勇”正式替代了“兵”,成為了保護國家的重要力量。

鄉勇

但是可別小瞧這個臨時拼湊的隊伍,戰鬥力可不弱。曾國藩就以這種隊伍操練起了,也就是後來的湘軍,稱為“勇”營。

湘軍

到了清朝後期,清朝也就靠這些勇兵來撐場面了。至於之前威名赫赫的八旗鐵騎的後代們,也就負責玩玩蛐蛐養養老鷹抽大煙了!

細心的觀眾在觀看一些清宮劇時會發現,雖然同屬軍隊,但是佇列中士兵胸前所繡的字卻有所不同,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胸前繡“勇”,一種胸前繡“兵”。那麼,這兩種士兵有什麼區別呢?兩者誰的戰鬥力更高呢?

“勇”字和“兵”字很容易讓人感覺刺繡“勇”字的士兵應該是更為勇猛善戰的,而“兵”字只是拉來湊數的。

在歷史上,清朝的兵分為滿八旗和綠旗兵。滿八旗就是滿人原本的武裝集團,但人數稀少根本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國防需求,因此不得不從漢人中吸納了不少士兵,這些士兵以營為建制,以綠色旗幟為標誌,因此被稱為綠旗兵。

兩者肩負的任務也有所不同。滿八旗主要負責守衛京師,而數量為滿八旗8倍的綠營兵則一般分散在全國各地負責全國的安保。

清朝建立後,滿八旗迅速腐化,畢竟是朝廷的親兒子,同族,自然待遇優良,而且由於常年的和平,到了康熙年間的三藩叛亂時朝廷已無法倚仗八旗兵,平定三藩主要是綠營兵的功勞。雍正在位時,想要重振滿軍,轉衰為盛,三令五申“滿洲根本為八旗”,並多手段治軍,但最終收效甚微。

經歷了康乾盛世,綠營兵的戰鬥力開始下滑,尤其是在乾隆末期,綠營兵在遇到戰事時已無法有效作戰,八旗兵更不用說了,因此朝廷只能把眼光轉向鄉勇。

據史料記載,鄉勇就是臨時編制的非正式軍隊,一般就地招募使用完後就地解散,為了與正式工區別身份,其胸前繡的是“勇”字。鄉勇作戰即便有功在戰爭結束後仍就地解散,不會給予一官半職或者繼續留用,相當於朝廷的廉價勞動力。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正式將鄉勇改為煉勇,開始發響糧。

至此,“勇”正式替代了“兵”,成為了保護國家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