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元節反思: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師

本文850字。

作家曲兵講過有一個電臺記者袁軍的故事。

2010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袁軍,想請他給她的丈夫主持葬禮,抑鬱症奪走了她丈夫45歲的生命,讀完這個富豪生前的日記之後,

我援軍特別震撼,他決定在這次葬禮上做一件事情,那天早上援軍公佈了,這個富豪一天的開銷,這個數字還不及中產之家,小孩子一天花費,他不是在車上就是在飛機上,不是在會議室,就是在別人的會議室,天天應酬,天天開會,天天拼命賺錢,但是,他並沒有享受到金錢帶來的愉悅。

這個富豪最大的快樂,居然來自於一次汽車的拋錨,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讓司機等拖車來,自己步行去公司,那天太開心了!我在路邊看到了迎春花,如果沒記錯的話,我上一次看見他應該是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天,同學們看到迎春花開了,一起去踏青……”

那天葬禮結束之後,另外一位參加葬禮的富豪握住袁軍的手說:“謝謝你,這場葬禮讓我的靈魂開了竅。”那天袁軍回到家之後,沒有像平常一樣看片子找選題,而是破天荒的下了廚房做好飯,然後等著愛人和女兒回家。這場葬禮也讓他的靈魂開了竅。

2012年,心理學者陸小雅在北師大開設了生死課,教學生認識死亡,認識生命。一開始,她沒抱什麼希望,因為中國人太忌諱談論死這個事兒,但是沒有想到,來聽課的學生很多,學生的回饋也是特別多。通過上這門課,有人重新拿起了畫筆,有人去報了架子鼓的班,還有學生開始學起了烘焙麵包……要知道,去畫畫,不一定要成為大畫家,去學架子鼓不一定要成為一個偉大的鼓手,

去學烘焙麵包也不一定成為糕點大師,那是因為這裡面有他們的生命的熱情。

為什麼要開設生死課?就是想通過討論死亡來幫助學生們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對人生負起責任了,需要去尋找能夠讓自己燃起熱情的東西,

找到自己參與世界,並在這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其實這就是死亡教育最大的意義。

正如史鐵生所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逃避。

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們雖然說沒有辦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是書裡的故事我們是可以自由的書寫的。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本文作者:大熊哥。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自網路。

但是書裡的故事我們是可以自由的書寫的。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本文作者:大熊哥。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