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邊城》,竟錯讀了這麼久

我以前,總覺得,《邊城》是一部極清澈寫意的好小說,

而且是很古中國的小說。

《邊城》的情節與行文是渾融一體的,清澈溫厚的情節,清澈溫厚的字句。

世上許多小說,也故作清純。比之于那些,沈從文先生的清澈在於:他的小說並不回避悲劇,並不回避死亡(天保和爺爺的死去),也不回避妓☆禁☆女們的存在。

他的清澈,是創造了一個質樸接受一切、如實道來的語境。所以《邊城》裡的妓☆禁☆女和粗野水手,都比當下許多閨閣小說裡滿口偽文言的大小姐們,

顯得乾淨許多。

所謂很古中國在於,這部小說,從情節行文到文筆,很有傳統中國味道。

這裡我得解釋下。

比如說,蘇童先生的句子,“父王駕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濃重,太陽猶如破碎的蛋黃懸浮於銅尺山的峰巒後面”,其實是帶翻譯腔的。比如說,余華先生的句子,比如“屋簷滴水所顯示的,是寂靜的存在,我的逐漸入睡,是對雨中水滴的逐漸遺忘”,也是帶翻譯腔的。

我並不是這些不好。

當代中國小說,是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學的混合。莫言先生小說中的拉美腔、殘血先生小說中的卡夫卡味道,諸如此類,並不特異。

而有些小說家,是受過西方影響,帶顯然帶有純粹中國語言味道的,比如張愛玲,比如老舍先生。以及沈從文先生。

老舍先生的文字是北京口語的,而沈從文先生,帶有一種,怎麼說呢?中國古散文的字句質感。

“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

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這句裡,最好的兩個字,一是逼,“翠色逼人而來”,一是“長養著”,非常質樸。這兩句,帶中國傳統詩歌煉字的味道了。

再舉一個。

爺爺到溪中央便很快樂的唱起來,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裡,溪中仿佛也熱鬧了一些。實則歌聲的來複,反而使一切更寂靜一些了。

這一句毫無花樣,但帶出清透玄妙的境界。

我以前開過個玩笑:我覺著魯迅先生的字,不涉及吵架時,有點戰國秦漢氣,洪荒感,棱角蒼翠。汪曾祺先生的字就是明文了,熱鬧許多。

沈從文先生的字則比汪先生古許多,像東晉到劉宋時候的文字,熱鬧也熱鬧得古樸乾淨。尤其“歌聲的來複,反而使一切更寂靜一些了”,這一句他人寫不出,真有南朝文的玄靈清透。

————————————

昨天出門,路上,很迅速地,又把《邊城》過了一遍。

發現了點別的,是我錯讀了。

我以前只在意了文本的整體氛圍,裡面的勁頭,沒在意。

翠翠初見二老時,因為誤會他,於是低聲罵了句“你個悖時砍腦殼的”。我以前沒注意,這時注意了。

湖南人自然懂得這句話。我在川渝和長沙都算待過,也知道這句方言似乎湘川渝都有。

用方言念這句,味道忽然不同了。

我找了找幾個湖南朋友平時說話的語感,然後重新看對白,試著想像湖南話念這些臺詞:

“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著他是張三李四。”

“伯伯,若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動得了翠翠的心,我趕明天就自己來唱歌了。”

“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

於是覺出妙來。

——當然,湖南話種類紛雜;沈從文那時的湘西話,估計和現在的湖南話也不一樣。但大概,找到了一點感覺。

《邊城》不單是一部柔和的書。借《水滸傳》武松談論酒的說法,也是本“有氣力”的小說。

天保和儺送都愛翠翠。都不肯占對方便宜。彼此賭氣。二老堅持替兄長唱歌,看天意。兄長負氣下河去,死了。二老也不肯回來了。順順負氣,誤會了爺爺。翠翠賭氣,不肯問爺爺。

河上居民的負氣。勁頭都在對白裡。

用普通話念,不太念不出來。帶方言念,氣性出來了。那種快樂時也能帶惱的氣。彼此擰久了劈裡啪啦一氣兒的氣。

質樸的地方未必都性子遲。邊城,水上,好性子客氣,但並不因此軟。彼此的倔、傲和擰,勁道就在這裡頭了,在湖南話裡頭了。

故事的曲折,也都在這裡頭了。

單是強調這本小說仿佛世外桃源,是只看到了前半段的溪流、竹子與小城,沒感受到水底下的倔強了。

用湖南人那點口吻念對白,感受到了溫和之下的氣性與倔強,才大概明白《邊城》真正的味道。

“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著他是張三李四。”

“伯伯,若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動得了翠翠的心,我趕明天就自己來唱歌了。”

“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

於是覺出妙來。

——當然,湖南話種類紛雜;沈從文那時的湘西話,估計和現在的湖南話也不一樣。但大概,找到了一點感覺。

《邊城》不單是一部柔和的書。借《水滸傳》武松談論酒的說法,也是本“有氣力”的小說。

天保和儺送都愛翠翠。都不肯占對方便宜。彼此賭氣。二老堅持替兄長唱歌,看天意。兄長負氣下河去,死了。二老也不肯回來了。順順負氣,誤會了爺爺。翠翠賭氣,不肯問爺爺。

河上居民的負氣。勁頭都在對白裡。

用普通話念,不太念不出來。帶方言念,氣性出來了。那種快樂時也能帶惱的氣。彼此擰久了劈裡啪啦一氣兒的氣。

質樸的地方未必都性子遲。邊城,水上,好性子客氣,但並不因此軟。彼此的倔、傲和擰,勁道就在這裡頭了,在湖南話裡頭了。

故事的曲折,也都在這裡頭了。

單是強調這本小說仿佛世外桃源,是只看到了前半段的溪流、竹子與小城,沒感受到水底下的倔強了。

用湖南人那點口吻念對白,感受到了溫和之下的氣性與倔強,才大概明白《邊城》真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