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哈佛大學用12張圖:如何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特別是最後一張

我看了不少關於文學、哲學、宗教、靈修學、心靈成長學的書籍和文字,一直期待能夠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不快樂情緒的好辦法,但是我發現當我讀取了海量的資訊之後,反而有一種被洪水淹沒的感覺,

有的時候能獲得短暫的力量,但很快,不快樂又回來了。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成立家庭有了可愛的孩子,剛開始希望他們健康成長,後來又想他們快樂幸福,慢慢的很多人對孩子教育都願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就這樣往往忽略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幸福。家長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種種,比如“歌唱家”,“書法家”,"科學家”,“明星”等等所謂的“成功人士”,

不會管孩子是否合適,是否願意?進而導致他們的叛逆直至怨恨父母。

人大多數時候都是情緒的奴隸,孩子肯定是的。他們渴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關心,希望在學校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歡喜。但似乎所有的現實都告訴他們必須學習,

通過高考進入一流大學。甚至老師,家長對他們說等你高考之後,考上一流大學就輕鬆了。而事實真是如此麼?學習高考並非生活的全部,我們應該知道獲得幸福的一些路徑。特別是在浮躁的社會,如何獲得內心的幸福與快樂,應是每位家長教育中的必修課。今天我給大家分享哈佛大學對他們學生的教育,看看在家庭教育中怎樣教孩子獲得內心的快樂和幸福。

很多人把感恩當成一種付出,

其實感恩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

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專心去體會,去報答。

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結論就是,影響個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際關係。

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朋友的交往中,有喜歡結交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而有些則喜歡結交和自己不同人交朋友,選擇和自己類似的朋友無疑可以分享許多共同的樂趣,也可能會有相似的人生目標,能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相互説明。兩個相似的人在一起會感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簡單輕鬆,能瞭解彼此的感受,這樣的友誼相對持久牢固,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好朋友。

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什麼衝突的,當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時,衝突便發生了。

我們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獨苗苗”,家長們大都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品行教育,所以現在孩子的知識面廣,信息量多,精力充沛,活動能力很強,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由於他們倍受寵愛,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情感,因為他們只有被人愛的體驗,沒有同情人愛護人的體驗,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專橫、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達、寬容、同情心。

大腦就如肌肉,鍛煉越多收穫也越多。當我們的大腦充滿活力地思考以及運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想不開心的事情,我們會變得更開心和滿足。

我們都知道,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所謂的智慧與厚重,其實是各種挫敗的磨練,一個有深度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解決問題不是思想的解脫,而是性格的成長。性格是命運。性格成長了,我們才真正成長、進步。成長、進步才是人生,才是命運。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中的多數由於環境等因素無法實現這一點!所以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告訴孩子,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明明給你機會你將它錯過;而是你每天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心情,你卻從不使用這個權利。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如果你感到沮喪,是因為對過去的不滿,而如果你感到擔憂和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

時光原本是這樣,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發生,只有今天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體驗。生命不是時間堆出來的整體,生命就在每一段的時光中,不會重來。美好的時光從活在當下開始。孩子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真心當下,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人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原諒與接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是打開心結的唯一方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家長處理好了,對大家都有好處。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需要聽孩子自己的說法,而不是知曉犯錯就立即氣急敗壞的上來對孩子罵上幾句,甚至拳打腳踢。這或許會嚇到孩子,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犯錯,或者是不再在父母面前犯錯,但一離開父母視線就又變原樣了。所以,對孩子要進行批評教育,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具體情況再下判斷,心平氣和的將孩子的錯誤之處給孩子指出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從心底認同處理的結果,知道因為他的錯誤而給他人造成的影響

所謂的知己就是找一個真正懂我們的人! 所謂的聆聽就是進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並讓對方知道你懂了,而不是放在心裡。

知己是在理解信任的基礎上,互相欣賞,互相鼓勵,從精神上心靈裡影響對方完成鎖定目標的人。知己也可以親密無間,像情同手足那樣;也可以想起來就去尋找交流,忙碌時就暫且忘卻,無牽無掛的在精神上交往。

承諾一方面是對自己,另外一方面是對別人的。如果幸福是一杯水,那麼承諾就是水杯。

給孩子一個承諾,就是給孩子一份信任,父母的承諾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諾千金。一個小小的承諾,是父母對孩子愛的體現,有時承諾可能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如果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份善意的謊言也會成為孩子心中的期盼。

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缺愛,真正缺少的是愛與被愛的能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這背後是:接納、體諒、尊重;而不是佔有、虛榮、依賴。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孩子要想成為傑出的人,他生命之初就必須先在內心裡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必須先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當他在內心裡認為自己很好,他值得人愛和喜歡,他的內心就會產生自我價值。有了自我價值,一個生命就被點燃了,他的精神生命開始向外擴張,他開始學習自然知識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知識。自我價值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人奮鬥的原因。”

一個不會照顧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太會照顧別人,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具備愛別人的能力;而鍛煉與休息,是對自己最起碼的愛。

這一條很重要,父母英高從小教育孩子要愛自己,當我知道我愛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完美無缺,而是用包容和接納的態度對待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的樣子,不要求自己一定按照一個其它人眼中好的發展軌跡去生活,別人取得的成績很好,但是那也不代表自己必須有,不然就是被比下去。甚至我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的光芒。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家長與之共勉,與孩子一起成長。

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朋友的交往中,有喜歡結交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而有些則喜歡結交和自己不同人交朋友,選擇和自己類似的朋友無疑可以分享許多共同的樂趣,也可能會有相似的人生目標,能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相互説明。兩個相似的人在一起會感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簡單輕鬆,能瞭解彼此的感受,這樣的友誼相對持久牢固,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好朋友。

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什麼衝突的,當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時,衝突便發生了。

我們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獨苗苗”,家長們大都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品行教育,所以現在孩子的知識面廣,信息量多,精力充沛,活動能力很強,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由於他們倍受寵愛,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情感,因為他們只有被人愛的體驗,沒有同情人愛護人的體驗,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專橫、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達、寬容、同情心。

大腦就如肌肉,鍛煉越多收穫也越多。當我們的大腦充滿活力地思考以及運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想不開心的事情,我們會變得更開心和滿足。

我們都知道,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所謂的智慧與厚重,其實是各種挫敗的磨練,一個有深度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解決問題不是思想的解脫,而是性格的成長。性格是命運。性格成長了,我們才真正成長、進步。成長、進步才是人生,才是命運。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中的多數由於環境等因素無法實現這一點!所以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告訴孩子,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明明給你機會你將它錯過;而是你每天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心情,你卻從不使用這個權利。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如果你感到沮喪,是因為對過去的不滿,而如果你感到擔憂和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

時光原本是這樣,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發生,只有今天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體驗。生命不是時間堆出來的整體,生命就在每一段的時光中,不會重來。美好的時光從活在當下開始。孩子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真心當下,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人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原諒與接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是打開心結的唯一方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家長處理好了,對大家都有好處。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需要聽孩子自己的說法,而不是知曉犯錯就立即氣急敗壞的上來對孩子罵上幾句,甚至拳打腳踢。這或許會嚇到孩子,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犯錯,或者是不再在父母面前犯錯,但一離開父母視線就又變原樣了。所以,對孩子要進行批評教育,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具體情況再下判斷,心平氣和的將孩子的錯誤之處給孩子指出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從心底認同處理的結果,知道因為他的錯誤而給他人造成的影響

所謂的知己就是找一個真正懂我們的人! 所謂的聆聽就是進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並讓對方知道你懂了,而不是放在心裡。

知己是在理解信任的基礎上,互相欣賞,互相鼓勵,從精神上心靈裡影響對方完成鎖定目標的人。知己也可以親密無間,像情同手足那樣;也可以想起來就去尋找交流,忙碌時就暫且忘卻,無牽無掛的在精神上交往。

承諾一方面是對自己,另外一方面是對別人的。如果幸福是一杯水,那麼承諾就是水杯。

給孩子一個承諾,就是給孩子一份信任,父母的承諾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諾千金。一個小小的承諾,是父母對孩子愛的體現,有時承諾可能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如果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份善意的謊言也會成為孩子心中的期盼。

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缺愛,真正缺少的是愛與被愛的能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這背後是:接納、體諒、尊重;而不是佔有、虛榮、依賴。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孩子要想成為傑出的人,他生命之初就必須先在內心裡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必須先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當他在內心裡認為自己很好,他值得人愛和喜歡,他的內心就會產生自我價值。有了自我價值,一個生命就被點燃了,他的精神生命開始向外擴張,他開始學習自然知識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知識。自我價值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人奮鬥的原因。”

一個不會照顧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太會照顧別人,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具備愛別人的能力;而鍛煉與休息,是對自己最起碼的愛。

這一條很重要,父母英高從小教育孩子要愛自己,當我知道我愛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完美無缺,而是用包容和接納的態度對待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的樣子,不要求自己一定按照一個其它人眼中好的發展軌跡去生活,別人取得的成績很好,但是那也不代表自己必須有,不然就是被比下去。甚至我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的光芒。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家長與之共勉,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