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哈佛大學用12張圖:如何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特別是最後一張

我看了不少關於文學、哲學、宗教、靈修學、心靈成長學的書籍和文字, 一直期待能夠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不快樂情緒的好辦法, 但是我發現當我讀取了海量的資訊之後, 反而有一種被洪水淹沒的感覺, 有的時候能獲得短暫的力量, 但很快, 不快樂又回來了。 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成立家庭有了可愛的孩子, 剛開始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後來又想他們快樂幸福, 慢慢的很多人對孩子教育都願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但就這樣往往忽略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幸福。 家長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種種,

比如“歌唱家”, “書法家”,"科學家”, “明星”等等所謂的“成功人士”, 不會管孩子是否合適, 是否願意?進而導致他們的叛逆直至怨恨父母。

人大多數時候都是情緒的奴隸, 孩子肯定是的。 他們渴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關心, 希望在學校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歡喜。

但似乎所有的現實都告訴他們必須學習, 通過高考進入一流大學。 甚至老師, 家長對他們說等你高考之後, 考上一流大學就輕鬆了。 而事實真是如此麼?學習高考並非生活的全部, 我們應該知道獲得幸福的一些路徑。 特別是在浮躁的社會, 如何獲得內心的幸福與快樂, 應是每位家長教育中的必修課。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哈佛大學對他們學生的教育, 看看在家庭教育中怎樣教孩子獲得內心的快樂和幸福。

很多人把感恩當成一種付出, 其實感恩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 俗話說“滴水之恩, 當湧泉相報。 ”更何況父母, 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 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 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 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 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 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

體會他們的勞累, 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 那一絲絲皺紋。 感恩需要你專心去體會, 去報答。

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結論就是,影響個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際關係。

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朋友的交往中,有喜歡結交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而有些則喜歡結交和自己不同人交朋友,選擇和自己類似的朋友無疑可以分享許多共同的樂趣,也可能會有相似的人生目標,能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相互説明。兩個相似的人在一起會感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簡單輕鬆,能瞭解彼此的感受,這樣的友誼相對持久牢固,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好朋友。

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什麼衝突的,當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時,衝突便發生了。

我們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獨苗苗”,家長們大都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品行教育,所以現在孩子的知識面廣,信息量多,精力充沛,活動能力很強,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由於他們倍受寵愛,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情感,因為他們只有被人愛的體驗,沒有同情人愛護人的體驗,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專橫、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達、寬容、同情心。

大腦就如肌肉,鍛煉越多收穫也越多。當我們的大腦充滿活力地思考以及運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想不開心的事情,我們會變得更開心和滿足。

我們都知道,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所謂的智慧與厚重,其實是各種挫敗的磨練,一個有深度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解決問題不是思想的解脫,而是性格的成長。性格是命運。性格成長了,我們才真正成長、進步。成長、進步才是人生,才是命運。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中的多數由於環境等因素無法實現這一點!所以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告訴孩子,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明明給你機會你將它錯過;而是你每天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心情,你卻從不使用這個權利。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如果你感到沮喪,是因為對過去的不滿,而如果你感到擔憂和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

時光原本是這樣,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發生,只有今天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體驗。生命不是時間堆出來的整體,生命就在每一段的時光中,不會重來。美好的時光從活在當下開始。孩子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真心當下,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人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原諒與接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是打開心結的唯一方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家長處理好了,對大家都有好處。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需要聽孩子自己的說法,而不是知曉犯錯就立即氣急敗壞的上來對孩子罵上幾句,甚至拳打腳踢。這或許會嚇到孩子,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犯錯,或者是不再在父母面前犯錯,但一離開父母視線就又變原樣了。所以,對孩子要進行批評教育,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具體情況再下判斷,心平氣和的將孩子的錯誤之處給孩子指出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從心底認同處理的結果,知道因為他的錯誤而給他人造成的影響

所謂的知己就是找一個真正懂我們的人! 所謂的聆聽就是進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並讓對方知道你懂了,而不是放在心裡。

知己是在理解信任的基礎上,互相欣賞,互相鼓勵,從精神上心靈裡影響對方完成鎖定目標的人。知己也可以親密無間,像情同手足那樣;也可以想起來就去尋找交流,忙碌時就暫且忘卻,無牽無掛的在精神上交往。

承諾一方面是對自己,另外一方面是對別人的。如果幸福是一杯水,那麼承諾就是水杯。

給孩子一個承諾,就是給孩子一份信任,父母的承諾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諾千金。一個小小的承諾,是父母對孩子愛的體現,有時承諾可能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如果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份善意的謊言也會成為孩子心中的期盼。

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缺愛,真正缺少的是愛與被愛的能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這背後是:接納、體諒、尊重;而不是佔有、虛榮、依賴。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孩子要想成為傑出的人,他生命之初就必須先在內心裡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必須先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當他在內心裡認為自己很好,他值得人愛和喜歡,他的內心就會產生自我價值。有了自我價值,一個生命就被點燃了,他的精神生命開始向外擴張,他開始學習自然知識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知識。自我價值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人奮鬥的原因。”

一個不會照顧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太會照顧別人,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具備愛別人的能力;而鍛煉與休息,是對自己最起碼的愛。

這一條很重要,父母英高從小教育孩子要愛自己,當我知道我愛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完美無缺,而是用包容和接納的態度對待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的樣子,不要求自己一定按照一個其它人眼中好的發展軌跡去生活,別人取得的成績很好,但是那也不代表自己必須有,不然就是被比下去。甚至我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的光芒。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家長與之共勉,與孩子一起成長。

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結論就是,影響個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際關係。

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朋友的交往中,有喜歡結交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而有些則喜歡結交和自己不同人交朋友,選擇和自己類似的朋友無疑可以分享許多共同的樂趣,也可能會有相似的人生目標,能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相互説明。兩個相似的人在一起會感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簡單輕鬆,能瞭解彼此的感受,這樣的友誼相對持久牢固,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好朋友。

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什麼衝突的,當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時,衝突便發生了。

我們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獨苗苗”,家長們大都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品行教育,所以現在孩子的知識面廣,信息量多,精力充沛,活動能力很強,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由於他們倍受寵愛,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情感,因為他們只有被人愛的體驗,沒有同情人愛護人的體驗,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專橫、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達、寬容、同情心。

大腦就如肌肉,鍛煉越多收穫也越多。當我們的大腦充滿活力地思考以及運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想不開心的事情,我們會變得更開心和滿足。

我們都知道,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所謂的智慧與厚重,其實是各種挫敗的磨練,一個有深度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解決問題不是思想的解脫,而是性格的成長。性格是命運。性格成長了,我們才真正成長、進步。成長、進步才是人生,才是命運。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中的多數由於環境等因素無法實現這一點!所以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告訴孩子,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明明給你機會你將它錯過;而是你每天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心情,你卻從不使用這個權利。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如果你感到沮喪,是因為對過去的不滿,而如果你感到擔憂和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

時光原本是這樣,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發生,只有今天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體驗。生命不是時間堆出來的整體,生命就在每一段的時光中,不會重來。美好的時光從活在當下開始。孩子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真心當下,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人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原諒與接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是打開心結的唯一方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家長處理好了,對大家都有好處。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需要聽孩子自己的說法,而不是知曉犯錯就立即氣急敗壞的上來對孩子罵上幾句,甚至拳打腳踢。這或許會嚇到孩子,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犯錯,或者是不再在父母面前犯錯,但一離開父母視線就又變原樣了。所以,對孩子要進行批評教育,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具體情況再下判斷,心平氣和的將孩子的錯誤之處給孩子指出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從心底認同處理的結果,知道因為他的錯誤而給他人造成的影響

所謂的知己就是找一個真正懂我們的人! 所謂的聆聽就是進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並讓對方知道你懂了,而不是放在心裡。

知己是在理解信任的基礎上,互相欣賞,互相鼓勵,從精神上心靈裡影響對方完成鎖定目標的人。知己也可以親密無間,像情同手足那樣;也可以想起來就去尋找交流,忙碌時就暫且忘卻,無牽無掛的在精神上交往。

承諾一方面是對自己,另外一方面是對別人的。如果幸福是一杯水,那麼承諾就是水杯。

給孩子一個承諾,就是給孩子一份信任,父母的承諾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諾千金。一個小小的承諾,是父母對孩子愛的體現,有時承諾可能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如果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份善意的謊言也會成為孩子心中的期盼。

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缺愛,真正缺少的是愛與被愛的能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這背後是:接納、體諒、尊重;而不是佔有、虛榮、依賴。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孩子要想成為傑出的人,他生命之初就必須先在內心裡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必須先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當他在內心裡認為自己很好,他值得人愛和喜歡,他的內心就會產生自我價值。有了自我價值,一個生命就被點燃了,他的精神生命開始向外擴張,他開始學習自然知識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知識。自我價值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人奮鬥的原因。”

一個不會照顧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太會照顧別人,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具備愛別人的能力;而鍛煉與休息,是對自己最起碼的愛。

這一條很重要,父母英高從小教育孩子要愛自己,當我知道我愛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完美無缺,而是用包容和接納的態度對待自己。我從不期待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的樣子,不要求自己一定按照一個其它人眼中好的發展軌跡去生活,別人取得的成績很好,但是那也不代表自己必須有,不然就是被比下去。甚至我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的光芒。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家長與之共勉,與孩子一起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