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運城臨猗:老農民家裡蒸的大白饃

圖片:吳京娥

在運城,饅頭被稱為饃。小時候,每每回老家過年,

都會被大人們蒸饃的情景震撼:一口大得出奇的柴火鍋,奶奶費力地拉著風箱,不一會兒,柴火鍋就開始冒熱氣。半個小時後,掀開鍋蓋,熱氣騰騰的饃便出鍋了。將熱饃掰成兩半,抹上一層辣椒醬或者韭花醬,便成了人間美味。還有一點要注意,別把饃全部掰開,要留一部分連著,這樣的話,夾在裡面的韭花醬和辣椒醬才不會從饃下面漏出來。當然,除了辣椒醬、韭花醬,
饃裡還能夾各種炒菜。遇上過年,還能夾炒肉。那滋味,只有吃過的人才能體會。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記憶中,還有一種神奇的吃法。

很多孩子會將饃反過來拿在手中,在饃下面摳上一個小洞,洞裡倒上些鹹鹽,再拿一個青椒配著吃,咬一口饅頭再就上一口沾上鹹鹽的青椒。這種吃法,我嘗試過一次,由於無法控制沾在青椒上的鹹鹽的量,要麼味道過淡,要麼味道過鹹,只好作罷。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奶奶的巧手烹調下,饃有很多種吃法。除了當主食吃,還可以炒著吃、炸著吃、曬乾了當饅頭片吃,還可以回鍋再蒸成“撥爛子”,淋上炒好的韭菜吃。

在運城人心中,饃除了是主食,還是祭祀用的貢品。婚喪嫁娶孩子過滿月,

都離不開蒸好的花饃。春節要蒸大饅、棗花、元寶人、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等;清明節捏面為燕;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林林總總的花饃,如藝術品一般。

圖:吳京娥 網路等 文:郭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