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資訊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解讀八:多管齊下,拓展農村資訊消費新空間

近年來,隨著網路提速降費行動和電信普遍服務機制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村互聯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村線民規模突破2億,互聯網普及率上升至34%。與城市地區廣覆蓋、高普及相比,

農村互聯網發展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資訊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資訊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高度關注農村及低收入人群,提出要加快農村及偏遠地區資訊終端普及和升級,針對資訊知識相對薄弱的農牧民、老年人等群體,普及資訊應用、網路支付、風險甄別等相關知識,積極開展資訊技能培訓。

一、我國農村地區資訊消費基礎日益完善

近年來,農村寬頻網路廣泛覆蓋、資費水準持續下降、智慧手機加快普及,互聯網應用快速推廣,大大促進了農村資訊消費發展,深刻改變農村生活生產方式,為“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支撐。

線民規模持續增長,網路能力持續提升。我國農村線民普及率快速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國農村線民規模超過2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3.1%,較去年同期提升了2.8個百分點。在“寬頻中國”戰略和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地區寬頻建設和升級改造成效明顯,截至2016年底,行政村通寬頻比例超過95%,農村網路光纖接入占比超過80%。

應用服務日益豐富,

資訊消費進村入戶。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綜合資訊服務等互聯網應用已得到積極推廣。農村電子商務增速連續3年超過城市地區,2016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到4600億元,是2014年的2.5倍。“農信通”、“資訊田園”等各類農村綜合資訊服務平臺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農業技術、市場、政策等資訊服務,備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

二、農村資訊消費升級仍面臨諸多短板

農民資訊技能缺乏制約農村互聯網普及。

受上網技能缺失、文化水準不高、資訊需求不足、收入水準較低等因素影響,農村地區互聯網進一步普及的難度較大。調查顯示,“不會上網”和“不願上網”仍是農村人口上網的主要障礙。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IDI指數顯示,2016年我國ICT技能在全球排名第92位,處於全球中下水準,居民ICT使用技能有待提高。如果能提供免費的上網培訓和降低上網成本將大大增強農民上網意願。

基礎設施發展滯後進一步擴大“數字鴻溝”。我國農村和邊遠地區,尤其是貧困山區,因自然條件惡劣、人口居住分散、經濟水準低下、網路部署成本高,客觀存在明顯市場失靈,網路設施發展滯後。截至2016年底,我國農村寬頻用戶為7454萬戶,僅占全國寬頻用戶25.1%,普及率只有12.4%,不及城市的二分之一,農村寬頻接入速率普遍偏低,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鄉數位鴻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互聯網發展。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成本高企。一是交易成本高,農村電商市場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盈利難。部分村級電商服務點若無政府補貼,難以正常運行。二是物流成本高,農村道路運輸不便、農特產品在途損耗嚴重、仲介費用高,使得農村電商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據調查,物流成本占電商總銷售額的42%,農戶不堪重負。三是人力成本高,農村人群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缺乏專業電子商務人才,僅靠平臺投入難以解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根本問題。

三、多措並舉擴大和升級農村資訊消費

資訊消費普惠農村人群是數位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建議從使用技能、網路終端、應用推廣等方面著手,加快補齊農村互聯網短板,為轉變農村發展方式、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上網技能培訓,提升農民資訊化技能。手機已成為農民上網的主要手段,應加大對農民開展手機使用基本技能、上網基礎知識的普及培訓。充分調動手機廠商、通信運營商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培訓農民智慧手機使用方法,利用手機上網查詢獲取資訊、閱讀電子出版物、使用網路社交工具、開展線上教育等,增強農民移動互聯網使用技能。鼓勵農村電商平臺積極參與農戶互聯網知識普及培訓,傳授用得上的互聯網知識和實操技術。

加大農村網路建設,加快智慧終端機普及。將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和扶貧攻堅有機結合,加快農村地區寬頻網路全面覆蓋和升級改造,夯實農村互聯網應用發展根基。持續推動降費邁出更大步伐,為低收入農村群體提供低廉實惠的資費套餐,促進資訊消費向農村地區廣泛延伸。開展農村地區智慧終端機普及計畫,支援企業研發、推廣經濟適用的資訊終端設備,鼓勵各地採用消費券、政府補貼、企業讓利等多種方式促進資訊終端普及。

豐富農村資訊化應用,降低電商發展成本。在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的同時,把“互聯網+”應用到農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激發農村資訊消費潛力。鼓勵地方政府加強農村物流設施網路規劃,加強村鎮末端配送設施建設,整合利用現有郵政、供銷、交通等物流資源,共用硬體設施和網路服務,加強城鄉互動的雙向物流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創新和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充分運用財政扶持手段,通過PPP、產業基金等市場化模式鼓勵和撬動更多民間資本投資。

作者簡介

張麗,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戰略研究部副主任,主要從事ICT產業趨勢、資訊消費等領域的發展研究。聯繫方式:zhangli3@caict.ac.cn。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觀點,歡迎關注中國信通院微信公眾號: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CAICT

或訪問中國信通院官網:www.caict.ac.cn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成本高企。一是交易成本高,農村電商市場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盈利難。部分村級電商服務點若無政府補貼,難以正常運行。二是物流成本高,農村道路運輸不便、農特產品在途損耗嚴重、仲介費用高,使得農村電商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據調查,物流成本占電商總銷售額的42%,農戶不堪重負。三是人力成本高,農村人群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缺乏專業電子商務人才,僅靠平臺投入難以解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根本問題。

三、多措並舉擴大和升級農村資訊消費

資訊消費普惠農村人群是數位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建議從使用技能、網路終端、應用推廣等方面著手,加快補齊農村互聯網短板,為轉變農村發展方式、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上網技能培訓,提升農民資訊化技能。手機已成為農民上網的主要手段,應加大對農民開展手機使用基本技能、上網基礎知識的普及培訓。充分調動手機廠商、通信運營商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培訓農民智慧手機使用方法,利用手機上網查詢獲取資訊、閱讀電子出版物、使用網路社交工具、開展線上教育等,增強農民移動互聯網使用技能。鼓勵農村電商平臺積極參與農戶互聯網知識普及培訓,傳授用得上的互聯網知識和實操技術。

加大農村網路建設,加快智慧終端機普及。將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和扶貧攻堅有機結合,加快農村地區寬頻網路全面覆蓋和升級改造,夯實農村互聯網應用發展根基。持續推動降費邁出更大步伐,為低收入農村群體提供低廉實惠的資費套餐,促進資訊消費向農村地區廣泛延伸。開展農村地區智慧終端機普及計畫,支援企業研發、推廣經濟適用的資訊終端設備,鼓勵各地採用消費券、政府補貼、企業讓利等多種方式促進資訊終端普及。

豐富農村資訊化應用,降低電商發展成本。在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的同時,把“互聯網+”應用到農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激發農村資訊消費潛力。鼓勵地方政府加強農村物流設施網路規劃,加強村鎮末端配送設施建設,整合利用現有郵政、供銷、交通等物流資源,共用硬體設施和網路服務,加強城鄉互動的雙向物流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創新和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充分運用財政扶持手段,通過PPP、產業基金等市場化模式鼓勵和撬動更多民間資本投資。

作者簡介

張麗,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戰略研究部副主任,主要從事ICT產業趨勢、資訊消費等領域的發展研究。聯繫方式:zhangli3@caict.ac.cn。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觀點,歡迎關注中國信通院微信公眾號: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CAICT

或訪問中國信通院官網:www.caic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