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中國創新創業報告發佈:眾創空間爆增 創企難過四年之坎

(樂居 李豔豔 發自北京)巨型彩色氣球肆意跳躍在舞臺上,伴隨節奏感極強的RAP,年輕的dancer們張狂地扭動身體,熱情瞬間引爆現場。9月9日,751D-PARK東區故事將成為不眠之地。

跟隨聚光燈的指引,

帶著耳麥的毛大慶幾個大步跳到臺上。一身印著“場長”二字的黑色短袖、黑色仔褲、白色球鞋,潮氣十足的他,在各路燈光與目光的注視下侃侃而談。方才台下略顯疲憊的神情已然消失,“場長” 要跟大家聊的,是共用經濟及未來發展趨勢。這是他的老話題。

第二屆全球INS大會的晚間場由此啟動。當日下午兩點, 由優客工廠、標準排名主辦,時尚集團聯合主辦第二屆全球INS大會在京召開。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和優客工廠聯合發佈《2017中國創新創業報告》(下稱《報告》)。

自4月18日啟幕至今,這場國際創新行業盛典以“INS x”的名義大玩跨界互聯,是實至名歸的最會玩、最有意思的創新峰會。

在此次報告中,IDG資本、AA加速器、無界空間、東湖高新區、昌發展、竹海科技、坤鼎集團、和谷創新產業園、磨坊工廠等10家機構分別當選“2017中國最佳雙創服務商”。本次大會得到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指導。

毛大慶

雙創軌跡:從全面開花到向一線城市集中

與2015年的爆發式增長相比,2016年移動互聯的雙創活動逐漸回歸理性。騰訊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投資者更為審慎,創業者更為小心,全年與移動互聯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呈現理性推進的狀態。

在整體市場趨於平靜的背景下,這場“雙創運動”在國內的軌跡也由2015年的全面開花,轉而向人力資源豐富、市場成熟且容量更大的一二線城市集中。

資料顯示,2016年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四個城市的雙創分指數占全國總量的45.89%,較2015年上升2.24個百分點。超過一半的線上雙創活動集中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後線城市更依賴線下實體結合線上的創新創業專案。

《報告》同時發佈了“2017中國大陸最宜創業城市排行榜50強”。從最宜創業城市的總分來看,今年總分在20分以上的城市僅15個,相比去年近25個城市有明顯滑落。《報告》負責人、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表示,這一方面說明雙創熱度的確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雙創正在重複此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讓一部分地區先“創”起來。

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創業表現依然強勁。50強中,

廣東省有5個城市入榜;江蘇、浙江、山東各有4個城市入榜;安徽、河北各有3個城市入榜;四川、遼寧、福建、廣西則各有2個城市入榜。西部地區有11個城市入榜50強。

作為中國雙創的策源地,北京的霸主地位依然難撼,並有集中趨勢。

以具體的二級指標來看,2016年北京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為1450,幾乎為第二名上海(878)與第三名深圳(686)之和。國家級雙創平臺數量174家,也幾乎是上海(89)與深圳(86)之和。

當然,變化無處不在。2016年,北京繼續加大向外疏解的力度,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地人的持續流入。謝良兵稱,這種所謂京津冀一體化的國家戰略,的確給北京周邊環京城市帶來了機會。其中,2017年剛設立的雄安新區或將從中受益。

河北石家莊、廊坊和唐山的最宜創業總分排名均較之上一年度有提升。其中廊坊更是提升了14個位次,位居第40名。即便是總分未能入榜50強的保定,其2016年獲批的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多達11家,漲幅驚人。而保定正是雄安新區所在地。

活動現場

雙創平臺爆發式增長:數量高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國眾創空間到底有多少家?

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資料顯示,從1987年-2016年底,全國納入火炬計畫統計的眾創空間有42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有3255家和企業加速器有400餘家,這意味著全國共有雙創平臺7953家,數量高居世界第一。

今年是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三十周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資料顯示,從1987年全國只有兩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到2016年底達到了3255家,增速迅猛。

這三十年的變化也有明顯的特徵。在第一個十年裡,全國總共建成孵化器不足百家;到了第二個十年,全國孵化器總數超過500家;而到第三個十年,受國家經濟發展及雙創戰略的推動,全國孵化器總數達到了3255家,尤其是近三年間全國新建成孵化器1787家,占30年孵化器總量超過一半。

《報告》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共2226家國家級“雙創”平臺,包括135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和87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以及產業園區,共同組成了持續有序的創業生態。過去一年增加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幾乎是此前幾年的一倍。截止到去年,這一資料為1258家。

而國家級眾創空間的增加幾乎是爆發式的:2016年,新增了839家。以地區分佈而言,高居前十的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青島、蘇州、廣州、杭州、西安和武漢。

謝良兵表示,從資料可見,天津和青島對於國家級雙創平臺的申請不遺餘力,效果也比較明顯。青島這幾年對於科技創新的渴求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即對重點高校的爭奪上。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知名大學近年紛紛在青島佈局。

與此同時,伴隨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創新型企業對於孵化器專業化服務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孵化器也開始向專業化方向不斷邁進。專業技術孵化器得到較好較快發展,2016年,中國專業孵化器數量已經占全部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的近一半。

活動現場

雙創回歸理性,四年成創業企業難過的坎

前述中國的雙創回歸理性。實際上不獨國內如此,全球的創業活動也在2016年出現滑坡。據KPMG統計,2016年全球VC投資筆數下降24.05%,金額下降9.9%。

儘管回歸理性,在“雙創”熱潮的帶動之下以及營改增帶來的稅負減輕,全國市場主體依然增長迅速。據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16年中國新登記企業552.8萬戶,同比增長24.5%,平均每天新登記1.5萬戶。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脫虛向實”,試圖尋找更為務實的方式,致力於將創新創業與實體製造業直接聯繫起來。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雙創”已成為新舊轉換的重要加速器,發展壯大新動能的重要孵化器,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重要助推器。在“雙創”的助力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實體經濟的基底越築越牢。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百縣萬家新設小微企業周年活躍度調查顯示,新設小微企業表現較為活躍,周年開業率達70.8%。而在新設小微企業中,初次創業企業占85.8%。分地區看,西部地區開業率最高,達78.3%,東北地區最低,為61.5%。

《報告》同時對2017年死亡的創業企業做了整理,最終樣本數量為150家企業。以這些死亡企業成立的時間來看,成立時間最早的是搜狐社區,為1999年。時間最短的成立於2017年,有3家企業,分別是京東酷賣、悟空單車、優庫速購。

150家死亡樣本企業中,有70家企業成立於2013年,達到總樣本量的46.67%;成立於2012年的企業有26家,占比17.33%;成立於2014年的死亡企業有19家,占比為12.67%。這說明,對於創業企業來說,四年可能是它們最難邁過的一個坎。

而這些樣本中,智慧硬體、教育、房產、汽車、O2O等是死亡率較高的創業領域。分析原因時,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表示,這也說明,這些領域是目前雙創的重要風口領域。因為熱,進入的企業多,淘汰率也相對較高。

變化無處不在。2016年,北京繼續加大向外疏解的力度,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地人的持續流入。謝良兵稱,這種所謂京津冀一體化的國家戰略,的確給北京周邊環京城市帶來了機會。其中,2017年剛設立的雄安新區或將從中受益。

河北石家莊、廊坊和唐山的最宜創業總分排名均較之上一年度有提升。其中廊坊更是提升了14個位次,位居第40名。即便是總分未能入榜50強的保定,其2016年獲批的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多達11家,漲幅驚人。而保定正是雄安新區所在地。

活動現場

雙創平臺爆發式增長:數量高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國眾創空間到底有多少家?

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資料顯示,從1987年-2016年底,全國納入火炬計畫統計的眾創空間有42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有3255家和企業加速器有400餘家,這意味著全國共有雙創平臺7953家,數量高居世界第一。

今年是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三十周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資料顯示,從1987年全國只有兩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到2016年底達到了3255家,增速迅猛。

這三十年的變化也有明顯的特徵。在第一個十年裡,全國總共建成孵化器不足百家;到了第二個十年,全國孵化器總數超過500家;而到第三個十年,受國家經濟發展及雙創戰略的推動,全國孵化器總數達到了3255家,尤其是近三年間全國新建成孵化器1787家,占30年孵化器總量超過一半。

《報告》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共2226家國家級“雙創”平臺,包括135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和87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以及產業園區,共同組成了持續有序的創業生態。過去一年增加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幾乎是此前幾年的一倍。截止到去年,這一資料為1258家。

而國家級眾創空間的增加幾乎是爆發式的:2016年,新增了839家。以地區分佈而言,高居前十的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青島、蘇州、廣州、杭州、西安和武漢。

謝良兵表示,從資料可見,天津和青島對於國家級雙創平臺的申請不遺餘力,效果也比較明顯。青島這幾年對於科技創新的渴求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即對重點高校的爭奪上。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知名大學近年紛紛在青島佈局。

與此同時,伴隨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創新型企業對於孵化器專業化服務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孵化器也開始向專業化方向不斷邁進。專業技術孵化器得到較好較快發展,2016年,中國專業孵化器數量已經占全部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的近一半。

活動現場

雙創回歸理性,四年成創業企業難過的坎

前述中國的雙創回歸理性。實際上不獨國內如此,全球的創業活動也在2016年出現滑坡。據KPMG統計,2016年全球VC投資筆數下降24.05%,金額下降9.9%。

儘管回歸理性,在“雙創”熱潮的帶動之下以及營改增帶來的稅負減輕,全國市場主體依然增長迅速。據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16年中國新登記企業552.8萬戶,同比增長24.5%,平均每天新登記1.5萬戶。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脫虛向實”,試圖尋找更為務實的方式,致力於將創新創業與實體製造業直接聯繫起來。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雙創”已成為新舊轉換的重要加速器,發展壯大新動能的重要孵化器,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重要助推器。在“雙創”的助力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實體經濟的基底越築越牢。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百縣萬家新設小微企業周年活躍度調查顯示,新設小微企業表現較為活躍,周年開業率達70.8%。而在新設小微企業中,初次創業企業占85.8%。分地區看,西部地區開業率最高,達78.3%,東北地區最低,為61.5%。

《報告》同時對2017年死亡的創業企業做了整理,最終樣本數量為150家企業。以這些死亡企業成立的時間來看,成立時間最早的是搜狐社區,為1999年。時間最短的成立於2017年,有3家企業,分別是京東酷賣、悟空單車、優庫速購。

150家死亡樣本企業中,有70家企業成立於2013年,達到總樣本量的46.67%;成立於2012年的企業有26家,占比17.33%;成立於2014年的死亡企業有19家,占比為12.67%。這說明,對於創業企業來說,四年可能是它們最難邁過的一個坎。

而這些樣本中,智慧硬體、教育、房產、汽車、O2O等是死亡率較高的創業領域。分析原因時,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表示,這也說明,這些領域是目前雙創的重要風口領域。因為熱,進入的企業多,淘汰率也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