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全線爆發,兩張圖讀懂細分龍頭

今天大盤漲幅雖然不大,但結構化行情再度出現,關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各個板塊全線爆發,特斯拉、鋰電池、充電樁、稀缺資源(鋰電池的上游企業)、新能源車、燃料電池、汽車電子、無人駕駛等概念板塊,

霸佔了漲幅榜前列。特別要說明的是鋰電池板塊裡面,除了創新股份前幾天超過百元後,今天又有贏合科技和贛鋒鋰業順利進入百元股行列,特別是贛鋒鋰業的市值也超過700億。全線爆發、漲停潮、高價股和高市值等資訊,都在說明這個行業擁有的巨大潛力。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大勢所趨,那麼週末的政策的利好則是直接的催化劑。上週六,在2017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向智慧化、電動化的方向轉變,為搶佔新一輪制高點,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機遇,我國已啟動傳統能源車停產停售時間表研究。工信部還會同有關部門制訂了雙積分管理辦法,

近期即將發佈實施。各企業要按照考核要求,努力改善傳統汽車節能水準,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佔有全球1/3汽車市場的中國,政策的導向對行業的發展可謂有重要影響,工信部的表態可以說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了政策基礎。

在市場與油車強力競爭的特斯拉,推出了純電動車型Model 3, 2018年銷量有望超30萬輛,成為幾乎可與油車媲美的、可以說為新能源汽車打響了頭陣。

雙積分和特斯拉Model 3,分別在政策強制和市場競爭兩個方面,給予了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轉型的巨大壓力。

新能源汽車代表了未來趨勢,全球大型車企也在紛紛調整戰略,至少有27家知名企業宣佈進軍新能源領域。尤其規模最大的大眾和豐田放棄原專一的節能技術、混動+燃料電池單一技術路線。

國際車企逐漸形成以大眾、日產雷諾、特斯 拉、通用為一線陣營,福特、寶馬、豐田為二線陣營的新能源轉型格局。國內車企中,上汽自主、北汽新能源、吉利、比亞迪具備先發優勢,規劃詳盡、譜系全面, 全方位提升路徑明確;後發車企如長城、廣汽等也在加速佈局、投放。先發+後進,合力推動的局勢非常明確。

電池方面,政府和車企持續支持和投入,

鋰電池正極材料不斷進化,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由100Wh/kg提升到200Wh/kg,2020年有望達到350Wh/kg;外加超級電池廠規模效應漸顯,電池系統成本將顯著下降,到2020年達到1元/Wh。整車工藝方面,目前至少已有11家車企開始研發純電平臺,以提升新能源車型的設計、空間和成本優勢。此外,售前宣傳、售後維保、 充電設施建設也在不斷發力完善,尤其北汽、比亞迪、知豆等先發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