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孟薑女是真人真事,她與長城、秦始皇沒有一毛錢關係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孟薑女的傳說,兩千多年來,這一傳說以戲曲、歌舞、民謠、詩文、說唱等多種形式廣為流傳,成為長城文學的一個標誌。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長城是中國人的生存哲學之一,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世界文化遺產。行走長城,用心感知,在荒草殘垣中讀出掩藏其中的文化密碼,長城文學就是一例。

秦皇島城東望夫石村有一座千年孟薑女廟,引來史上許多文人留下詩作。“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薑女未亡也,

千秋片石銘貞”,廟裡的這副楹聯正好與孟薑女在中國文學中的基調相吻合。秦始皇、長城和孟薑女是我們民族記憶中串在一起的三個節點,也是長城文學中不可分割的三個意象,把三者集於一身的城市唯有秦皇島──它因秦始皇而得名,有中國保存最完好的長城和兩京鎖鑰山海關,外加這座薑女廟。

可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孟薑女的傳說,兩千多年來,

這一傳說以戲曲、歌舞、民謠、詩文、說唱等多種形式廣為流傳,成為長城文學的一個標誌。尤其元代,雜居中常引用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如馬致遠《馬丹陽三度任風子》“想當日範杞良在長城內,幹迤逗的個孟薑女送寒衣”,孫季昌《端正好·集雜劇名詠情》“我待學孟薑女般真誠性,我則怕啼哭倒了長城”。說明早在元代,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已定型。

有關孟薑女的詩詞,代表性的有唐代僧人貫休的《杞梁妻》、明代陳綰的《薑女墳》、清代陳天植的《貞女祠》等。其中,《杞梁妻》不僅文學水準高,且被史家以詩證史,認定為孟薑女故事傳說發展脈絡的重要節點,詩曰:“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

下無子兮孤複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僧人貫休首次明確了杞梁妻哭倒了秦長城。同時,現存的唐代敦煌曲子詞中,孟薑女已等同于杞梁妻。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疑古派史學的創始人顧頡剛發表《孟薑女故事的轉變》,對孟薑女故事進行了縝密的梳理考證,成為轟動學術界的大事。剝掉後世的訛傳和添枝加葉,孟薑女的故事原形應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發生在莒國(今山東日照莒縣)附近的一次事件。

西元前550年,齊莊公奪衛國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回師途中,東襲莒國,戰事不順。齊國大將杞梁、華周不接受莒國的賄賂勸降,力戰而死。齊莊公退兵,載杞梁屍回都城臨淄,在城郊遇到前來迎丈夫靈柩的杞梁妻。莊公派人弔唁,被杞梁妻回絕,她認為丈夫有功于國,在郊外進行弔唁,不合乎禮儀,既缺乏誠意,又顯得草率,對丈夫不夠尊重。齊莊公不得已,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

這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無關長城,無關秦始皇。這一故事在歷代經典著作中幾經傳播,到西漢劉向《說苑》發生了重大改變,“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其後,孟薑女的悲劇才漸漸歸罪於秦始皇修長城,並在民間文學中被演繹、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歌,成為對戰爭和暴政的控訴,也是對當政者的警示──迢迢長城路,築人築土一萬里;纖纖弱女身,哭倒長城哭倒秦。

可以肯定的是,孟薑女故事的廣泛流傳,是民間情感的宣洩和表達,在長達兩千餘年的長城修築史上,征夫何止千千萬,孟薑女又何止千千萬?比如,在撫寧縣花廠峪長城,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眼敵樓,名為“媳婦樓”。相傳,一女子來此尋找戍守邊關的丈夫,得知丈夫已戰死,便替夫在此樓繼續戍守,此樓因此而得名。

既缺乏誠意,又顯得草率,對丈夫不夠尊重。齊莊公不得已,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

這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無關長城,無關秦始皇。這一故事在歷代經典著作中幾經傳播,到西漢劉向《說苑》發生了重大改變,“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其後,孟薑女的悲劇才漸漸歸罪於秦始皇修長城,並在民間文學中被演繹、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歌,成為對戰爭和暴政的控訴,也是對當政者的警示──迢迢長城路,築人築土一萬里;纖纖弱女身,哭倒長城哭倒秦。

可以肯定的是,孟薑女故事的廣泛流傳,是民間情感的宣洩和表達,在長達兩千餘年的長城修築史上,征夫何止千千萬,孟薑女又何止千千萬?比如,在撫寧縣花廠峪長城,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眼敵樓,名為“媳婦樓”。相傳,一女子來此尋找戍守邊關的丈夫,得知丈夫已戰死,便替夫在此樓繼續戍守,此樓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