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彼得·霍布裡:探尋那些被忽視的中國傳統美

7月初的深圳,天氣潮濕悶熱。這一天,在深圳OCT創意展示中心,本刊記者如約見到了剛從活動彩排現場趕來的吉利汽車設計副總裁彼得·霍布裡,雖額頭冒著汗珠,但面孔慈祥,和藹可親。

在翻譯的一問一答中,雖然讓這場聊天變得有點磕巴且時間頗為緊張,但這次採訪,彼得·霍布裡滔滔不絕地把他對設計的熱愛,和他這40餘年來行業經驗累積起來的對設計方面的獨特見解表達了出來。

從零開始

彼得·霍布裡坦言,在他來吉利之前,

吉利的設計種類繁多,產品特性豐富,個性多元化,但產品之間找不到一個共性,無法形成一個良好的品牌認知。“直觀上是品牌辨識度,但在辨識度背後,體現的是對品牌的信任感和認同感。”彼得·霍布裡說。

他常常舉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品牌的車型雖然外觀各不相同,但從根源來講,這些不同車型間又有相互的聯繫,就像動物世界一樣。拿貓科動物來看,科系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動物,

包括老虎、獅子、獵豹等等五十多種。其中每一種動物都是與眾不同的,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獨特之處,但是它們又都從屬於同一種類。

於是在吉利的車型設計上,彼得·霍布裡選擇了從零開始,摒棄了原來繁雜無規律的設計路徑,

開始用獵豹作為設計的原型,賦予了它獨特的個性,這些不同的車,你又可以發現它們從屬於同一個品牌。這些設計靈感源皆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對於自然的形狀,人類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比如車身的比例關係也是如此。”他這樣告訴記者。

早在先前,本刊記者去吉利上海設計中心參觀時,設計師拿出了設計手稿告訴記者說,博瑞和博越兩款車型都採用了0.618的黃金分割比例,

這一靈感正是來源於獵豹,它無論是在奔跑、行進還是坐立時,其肩和身體的黃金分割點不會發生變化,由此就形成了博瑞和博越優美的腰線比例以及獨特快背式輪廓之美。

彼得·霍布裡說,這種設計方式不是簡單的“套娃”,你可以發現它們從造型和尺寸上都不相同,每一款車都是獨一無二,但它們又有共通的設計項目,這種共性不僅僅是體現在前臉等方面的造型,

通過這樣自成體系化的設計,可以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品牌身份,能讓人一眼認出這就是吉利車。

從博瑞到博越,似乎這兩款車都被冠以“最美中國車”的稱號,顯然彼得·霍布裡的設計得到了廣大中國消費者的認可。關於美,彼得·霍布裡有深刻的認知:“我們身邊從來都不缺少美的元素,難的是如何提煉美,並將其轉化到工業產品上去。”

如果說吉利的部分產品是建立在原有的產品線基礎上,那麼領克品牌,彼得·霍布裡則完完全全是從零開始。在數次的關於領克的溝通交流會中,他都會提到為什麼會把領克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領克是一個全新的品牌,沒有任何品牌歷史需要傳承,沒有任何限制,只有想像,這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團隊的創造力。”

打破魔咒

“吉利的造型設計革命開始了,從博瑞的發佈開始,此後將要發佈的一系列全新車型將徹底改變大家對未來吉利的看法。這些車會看上去很棒,摸上去很棒,開上去也很棒。這些車會在世界汽車舞臺上將吉利推向新高度。”在2014年年底博瑞首發儀式上,彼得·霍布裡的這一番話至今還被廣為流傳。

從霍布裡的首款作品博瑞推出之後,業界對吉利的設計認知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不僅體現在吉利近兩年來的發展勢頭,更體現在博瑞打破了“自主品牌做不好中高級車”的魔咒,進而帶來了吉利品牌整體向上發展的趨勢,這背後可以說有很大部分功勞來自於彼得·霍布裡。

在吉利設計進入穩定發展的快車道之後,彼得·霍布裡又帶領自己的團隊,推出了全新設計的LYNK & CO品牌。2016年10月21日,LYNK & CO品牌將首發儀式放在了德國的柏林,這是德國幾大汽車品牌的發源地,LYNK & CO在別人家門口開發佈會,無不透露出下戰書的含義。彼得·霍布裡表示,LYNK & CO以“都市對立美學”為設計理念,打造一個開放、互聯的全球化品牌,並期待用這款品牌,競爭合資品牌,約戰歐美市場。

目前,吉利在全球擁有四大造型中心,中心彙集了世界各地優秀的汽車造型設計人才。而設計最忌諱的就是桎梏,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彼得·霍布裡能招攬到一個創意無限、經驗豐富的設計團隊,並且其核心成員曾服務賓利、富豪、薩博、捷豹路虎、福特等眾多國際品牌。他們帶領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超過500名設計師,以全球化的視野和非凡的品味,去打造出適合全球市場消費者的產品。

如此龐大的機構和體系,還需要一個具備非凡實力的掌舵人,把握整個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和方向。如果說博瑞的出現是對吉利汽車和品牌的重大改變,那麼彼得·霍布裡作為設計團隊掌舵人,他對吉利汽車的意義和價值不可小覷。

而且,把吉利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汽車品牌,一直都是李書福心中的夙願,這也需要國際化的設計理念和視野。在彼得·霍布裡的帶領下,吉利已陸續推出多款精品車型,廣受消費者喜愛,2017年吉利將年銷目標提升到110萬輛,下一步是目標就是走出國門。而領克未上先熱,並制定了今年1.5萬輛的銷售目標。顯然,在以彼得·霍布裡為設計副總裁的設計道路上,獨特的造型理念為吉利的全球化之路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

雙子座?分裂症?

自1974年從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汽車設計專業碩士畢業後,彼得·霍布裡就開始進入汽車公司實現自己的設計抱負,先後領導過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富豪、福特和林肯等品牌的設計和規劃工作。

作為英國人,生活在瑞典,霍布裡能帶領設計師把北歐的元素提煉出來,應用到富豪的設計當中;在福特工作的時候,他能夠準確地把美國的個性也尋找出來,融入到福特的車型當中;而在吉利設計中心,霍布裡能帶領國際成員把中國元素尋找出來,實現吉利品牌的設計進化;在領克品牌,霍布裡又能帶領大家,從設計入手,把領克打造成一個具備全球化格局的獨特的中國汽車品牌。

似乎在不同的品牌,霍布裡都能找到屬於這個品牌的獨特方向,業內甚至玩笑地稱霍布裡能夠領導這麼多品牌的設計工作而不出現類似的設計項目,難道他是雙子座,性格分裂太嚴重?特別是當前在吉利,彼得·霍布裡“一師二用”,分別領導吉利品牌和領克品牌的設計工作。

所以彼得·霍布裡能在博越上,用玉如意造型的下保險杠、西湖斷橋的中控台、梯田式的中控台花紋佈局、音響面板“G”字造型等設計,嘗試用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去詮釋中國車應該具備的中國元素。

但在領克品牌中,領克為何又要極力地撇開與吉利品牌的關係,開始“去吉利化”的路線呢?彼得·霍布裡表示,吉利品牌更多的是面向國內,因此需要有更多具體的中國元素去體現中國車的身份。而領克自出生開始,就擁有北歐的設計靈感,以及來自歐洲的造型元素,包括工程方面,因此從造型設計上來說,領克完全可以說是面向全球,對標合資品牌的車型,那麼在設計語言上,更加大氣和國際化一些,符合世界普遍的審美價值觀。

早在80年代,霍布裡就開始關注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在西方人眼裡,汽車的眼睛應該是在擋風玻璃的位置,而進氣格柵應該是嘴巴,就像電影《汽車總動員》裡的造型一樣。但東方人的眼裡,大燈才是汽車的眼睛,而進氣格柵是汽車的臉。鑒於此,霍布裡開始關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並尋找其獨特的文化元素,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之中,同時也從兩個品牌不同的定位,從設計上去對吉利和領克做出區隔。

所以在領克品牌中,彼得·霍布裡充分運用了“都市對立美學”的設計理念,將大城市的深邃融入其中,比如前臉的“都市天際線”造型,豐富的細節勾勒出黃昏或黎明時分都市天際的輪廓;內飾大量的灰色絨面和撞色設計,表現出年輕人個性、時尚、潮流的特質。霍布裡定義領克為一個真正由“設計驅動”的品牌,它的設計語言不僅要個性鮮明、風格獨特,更要展現全球化的審美與價值觀,引發人們的共鳴。

而這,正是吉利品牌和領克品牌最大的分裂點,也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碰撞的結果。

內科醫生不會去做心臟手術

國內的汽車設計師眾多,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大佬,但為何不少自主品牌在設計的道路上始終無法打開消費者的心扉呢?關於這個原因,行業人士評價為,並非設計師的水準不行,在一定程度上要歸結于高層領導干預得太多。

一行業知情人士表示,某自主品牌原本是有很好的設計師,但就在方案交到高層之後,再回饋回來的結果並不理想,有的甚至會按照領導的意願,對設計的方案作出修改,最後確定的方案與設計師的想法和效果千差萬別,直接導致設計師的想法最終無法變成產品,心血沒有得到重用。

彼得·霍布裡也深知,在汽車行業中上述現象並不少見,這就需要一位元開明的領導。霍布裡用了醫院的常規故事,向記者解答為什麼設計師需要有自己的更加專業的見地:例如某醫院的院長是從內科開始起步,最後坐上了院長的位置,但在外科手術上,該院長並沒有太大發言權,也並不能親自參與去做一台心臟手術,一個公司的CEO和董事長應該尊重他的員工在本身領域的專業性。

吉利的設計為什麼能夠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是因為高層給予了設計師最大的發揮空間。彼得·霍布裡回憶說:“在加入吉利的這些年來,我和吉利的領導幾乎沒有發生過重大衝突,因為在工作過程中,我們始終確保領導知道工作的進度和方向,同時也保證了充分的溝通和交流。”

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經給予霍布裡高度評價,“霍布裡的深厚行業經驗將成為吉利產品獲得成功的關鍵。”所以在吉利集團,彼得·霍布裡的職位是集團高級設計副總裁,也是出於對他專業度的信任,同時征戰歐美市場的重磅品牌領克的打造,重任也落在了彼得·霍布裡身上,這一年,他到任吉利的時間還不到6年。

其實,有時候經驗也不是萬能的,對專業設計師而言,新鮮事物並不應該回避。彼得·霍布裡說,他要時刻保持一個開放的頭腦,不僅僅聆聽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聲音,同時也要去聆聽不同年齡的人的觀點和態度。因為,作為一位專業的設計師,目光並不能只關注過去和當下,而更應該能夠暢想未來,畢竟評價一款車的設計是否成功,需要產品在市場經受數年考驗。

帶領中國車走出去

一個好的設計可以把一個品牌推向新高度,這句話彼得·霍布裡再認同不過了。作為一位年過花甲,富有設計經驗的設計師,彼得·霍布裡諳熟設計對於一個品牌的重要性,相信這也是來自他這40多年來對汽車設計的深刻理解。

彼得·霍布裡表示,汽車產品駕駛和操控固然重要,但如果設計外觀差強人意,那很多消費者根本就沒有興趣去進一步瞭解它的駕駛性能。這個問題似乎也解答了為什麼上汽乘用車和廣汽傳祺能夠在中國品牌中快速成長,其中設計的革新,就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實際上從設計師領域來看,自主品牌聘請外國具備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吉利並非首家。彼得·霍布裡認為,中外汽車產業之間的差距更多是時間的差距。美國、歐洲的汽車設計教育制度同樣歷史悠久,教育系統也比較完整,而與之相比,中國的汽車產業還是個年輕的產業,且處於學習階段。

霍布裡還認為,中國的汽車公司現在走了一些捷徑並非不可取,他們雇傭一些有經驗的人來啟發自己,這些人有很多創意,這樣的人才會設計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同時這也是個雙贏的過程,國外設計師也從中國學到了很多東西。

“中國汽車應該呈現出具有民族性格的特徵,作為服務中國品牌的外國設計師,我更容易注意到那些被忽視的傳統中國美,我希望吉利造型中心的成員能把中國元素找出來,應用到吉利的設計中去。”彼得·霍布裡說,雖然他最喜歡的設計是60年代的捷豹E系列,但對於中國文化和元素的探究,他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與克裡斯·班戈對寶馬的改變、彼得·希瑞爾對起亞的改變一樣,彼得·霍布裡對吉利的改變有目共睹,他用自己40餘年的行業經驗,讓一個品牌發生蛻變,同時也正帶領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領克走向世界。

本文節選自《汽車公社》雜誌8月刊封面故事。

文/杜餘鑫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瞭解更多行業資訊。】

難的是如何提煉美,並將其轉化到工業產品上去。”

如果說吉利的部分產品是建立在原有的產品線基礎上,那麼領克品牌,彼得·霍布裡則完完全全是從零開始。在數次的關於領克的溝通交流會中,他都會提到為什麼會把領克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領克是一個全新的品牌,沒有任何品牌歷史需要傳承,沒有任何限制,只有想像,這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團隊的創造力。”

打破魔咒

“吉利的造型設計革命開始了,從博瑞的發佈開始,此後將要發佈的一系列全新車型將徹底改變大家對未來吉利的看法。這些車會看上去很棒,摸上去很棒,開上去也很棒。這些車會在世界汽車舞臺上將吉利推向新高度。”在2014年年底博瑞首發儀式上,彼得·霍布裡的這一番話至今還被廣為流傳。

從霍布裡的首款作品博瑞推出之後,業界對吉利的設計認知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不僅體現在吉利近兩年來的發展勢頭,更體現在博瑞打破了“自主品牌做不好中高級車”的魔咒,進而帶來了吉利品牌整體向上發展的趨勢,這背後可以說有很大部分功勞來自於彼得·霍布裡。

在吉利設計進入穩定發展的快車道之後,彼得·霍布裡又帶領自己的團隊,推出了全新設計的LYNK & CO品牌。2016年10月21日,LYNK & CO品牌將首發儀式放在了德國的柏林,這是德國幾大汽車品牌的發源地,LYNK & CO在別人家門口開發佈會,無不透露出下戰書的含義。彼得·霍布裡表示,LYNK & CO以“都市對立美學”為設計理念,打造一個開放、互聯的全球化品牌,並期待用這款品牌,競爭合資品牌,約戰歐美市場。

目前,吉利在全球擁有四大造型中心,中心彙集了世界各地優秀的汽車造型設計人才。而設計最忌諱的就是桎梏,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彼得·霍布裡能招攬到一個創意無限、經驗豐富的設計團隊,並且其核心成員曾服務賓利、富豪、薩博、捷豹路虎、福特等眾多國際品牌。他們帶領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超過500名設計師,以全球化的視野和非凡的品味,去打造出適合全球市場消費者的產品。

如此龐大的機構和體系,還需要一個具備非凡實力的掌舵人,把握整個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和方向。如果說博瑞的出現是對吉利汽車和品牌的重大改變,那麼彼得·霍布裡作為設計團隊掌舵人,他對吉利汽車的意義和價值不可小覷。

而且,把吉利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汽車品牌,一直都是李書福心中的夙願,這也需要國際化的設計理念和視野。在彼得·霍布裡的帶領下,吉利已陸續推出多款精品車型,廣受消費者喜愛,2017年吉利將年銷目標提升到110萬輛,下一步是目標就是走出國門。而領克未上先熱,並制定了今年1.5萬輛的銷售目標。顯然,在以彼得·霍布裡為設計副總裁的設計道路上,獨特的造型理念為吉利的全球化之路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

雙子座?分裂症?

自1974年從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汽車設計專業碩士畢業後,彼得·霍布裡就開始進入汽車公司實現自己的設計抱負,先後領導過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富豪、福特和林肯等品牌的設計和規劃工作。

作為英國人,生活在瑞典,霍布裡能帶領設計師把北歐的元素提煉出來,應用到富豪的設計當中;在福特工作的時候,他能夠準確地把美國的個性也尋找出來,融入到福特的車型當中;而在吉利設計中心,霍布裡能帶領國際成員把中國元素尋找出來,實現吉利品牌的設計進化;在領克品牌,霍布裡又能帶領大家,從設計入手,把領克打造成一個具備全球化格局的獨特的中國汽車品牌。

似乎在不同的品牌,霍布裡都能找到屬於這個品牌的獨特方向,業內甚至玩笑地稱霍布裡能夠領導這麼多品牌的設計工作而不出現類似的設計項目,難道他是雙子座,性格分裂太嚴重?特別是當前在吉利,彼得·霍布裡“一師二用”,分別領導吉利品牌和領克品牌的設計工作。

所以彼得·霍布裡能在博越上,用玉如意造型的下保險杠、西湖斷橋的中控台、梯田式的中控台花紋佈局、音響面板“G”字造型等設計,嘗試用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去詮釋中國車應該具備的中國元素。

但在領克品牌中,領克為何又要極力地撇開與吉利品牌的關係,開始“去吉利化”的路線呢?彼得·霍布裡表示,吉利品牌更多的是面向國內,因此需要有更多具體的中國元素去體現中國車的身份。而領克自出生開始,就擁有北歐的設計靈感,以及來自歐洲的造型元素,包括工程方面,因此從造型設計上來說,領克完全可以說是面向全球,對標合資品牌的車型,那麼在設計語言上,更加大氣和國際化一些,符合世界普遍的審美價值觀。

早在80年代,霍布裡就開始關注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在西方人眼裡,汽車的眼睛應該是在擋風玻璃的位置,而進氣格柵應該是嘴巴,就像電影《汽車總動員》裡的造型一樣。但東方人的眼裡,大燈才是汽車的眼睛,而進氣格柵是汽車的臉。鑒於此,霍布裡開始關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並尋找其獨特的文化元素,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之中,同時也從兩個品牌不同的定位,從設計上去對吉利和領克做出區隔。

所以在領克品牌中,彼得·霍布裡充分運用了“都市對立美學”的設計理念,將大城市的深邃融入其中,比如前臉的“都市天際線”造型,豐富的細節勾勒出黃昏或黎明時分都市天際的輪廓;內飾大量的灰色絨面和撞色設計,表現出年輕人個性、時尚、潮流的特質。霍布裡定義領克為一個真正由“設計驅動”的品牌,它的設計語言不僅要個性鮮明、風格獨特,更要展現全球化的審美與價值觀,引發人們的共鳴。

而這,正是吉利品牌和領克品牌最大的分裂點,也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碰撞的結果。

內科醫生不會去做心臟手術

國內的汽車設計師眾多,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大佬,但為何不少自主品牌在設計的道路上始終無法打開消費者的心扉呢?關於這個原因,行業人士評價為,並非設計師的水準不行,在一定程度上要歸結于高層領導干預得太多。

一行業知情人士表示,某自主品牌原本是有很好的設計師,但就在方案交到高層之後,再回饋回來的結果並不理想,有的甚至會按照領導的意願,對設計的方案作出修改,最後確定的方案與設計師的想法和效果千差萬別,直接導致設計師的想法最終無法變成產品,心血沒有得到重用。

彼得·霍布裡也深知,在汽車行業中上述現象並不少見,這就需要一位元開明的領導。霍布裡用了醫院的常規故事,向記者解答為什麼設計師需要有自己的更加專業的見地:例如某醫院的院長是從內科開始起步,最後坐上了院長的位置,但在外科手術上,該院長並沒有太大發言權,也並不能親自參與去做一台心臟手術,一個公司的CEO和董事長應該尊重他的員工在本身領域的專業性。

吉利的設計為什麼能夠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是因為高層給予了設計師最大的發揮空間。彼得·霍布裡回憶說:“在加入吉利的這些年來,我和吉利的領導幾乎沒有發生過重大衝突,因為在工作過程中,我們始終確保領導知道工作的進度和方向,同時也保證了充分的溝通和交流。”

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經給予霍布裡高度評價,“霍布裡的深厚行業經驗將成為吉利產品獲得成功的關鍵。”所以在吉利集團,彼得·霍布裡的職位是集團高級設計副總裁,也是出於對他專業度的信任,同時征戰歐美市場的重磅品牌領克的打造,重任也落在了彼得·霍布裡身上,這一年,他到任吉利的時間還不到6年。

其實,有時候經驗也不是萬能的,對專業設計師而言,新鮮事物並不應該回避。彼得·霍布裡說,他要時刻保持一個開放的頭腦,不僅僅聆聽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聲音,同時也要去聆聽不同年齡的人的觀點和態度。因為,作為一位專業的設計師,目光並不能只關注過去和當下,而更應該能夠暢想未來,畢竟評價一款車的設計是否成功,需要產品在市場經受數年考驗。

帶領中國車走出去

一個好的設計可以把一個品牌推向新高度,這句話彼得·霍布裡再認同不過了。作為一位年過花甲,富有設計經驗的設計師,彼得·霍布裡諳熟設計對於一個品牌的重要性,相信這也是來自他這40多年來對汽車設計的深刻理解。

彼得·霍布裡表示,汽車產品駕駛和操控固然重要,但如果設計外觀差強人意,那很多消費者根本就沒有興趣去進一步瞭解它的駕駛性能。這個問題似乎也解答了為什麼上汽乘用車和廣汽傳祺能夠在中國品牌中快速成長,其中設計的革新,就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實際上從設計師領域來看,自主品牌聘請外國具備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吉利並非首家。彼得·霍布裡認為,中外汽車產業之間的差距更多是時間的差距。美國、歐洲的汽車設計教育制度同樣歷史悠久,教育系統也比較完整,而與之相比,中國的汽車產業還是個年輕的產業,且處於學習階段。

霍布裡還認為,中國的汽車公司現在走了一些捷徑並非不可取,他們雇傭一些有經驗的人來啟發自己,這些人有很多創意,這樣的人才會設計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同時這也是個雙贏的過程,國外設計師也從中國學到了很多東西。

“中國汽車應該呈現出具有民族性格的特徵,作為服務中國品牌的外國設計師,我更容易注意到那些被忽視的傳統中國美,我希望吉利造型中心的成員能把中國元素找出來,應用到吉利的設計中去。”彼得·霍布裡說,雖然他最喜歡的設計是60年代的捷豹E系列,但對於中國文化和元素的探究,他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與克裡斯·班戈對寶馬的改變、彼得·希瑞爾對起亞的改變一樣,彼得·霍布裡對吉利的改變有目共睹,他用自己40餘年的行業經驗,讓一個品牌發生蛻變,同時也正帶領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領克走向世界。

本文節選自《汽車公社》雜誌8月刊封面故事。

文/杜餘鑫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瞭解更多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