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波萊羅”行動:成為領袖必備的高瞻遠矚,就怕豬隊友的居心叵測

【代號名稱】“波萊羅”行動

【英文名稱】Operation Bolero

【發起者】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和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

【行動時間】1941年-1942年4月

【目的】飛機、彈藥前往英國集結——

1、一旦蘇德戰場蘇軍處於戰略性失敗時,立即緊急出兵挽救蘇聯,避免盟軍在西線更難登陸法國的局面;

2、準備“霸王”行動

【背景】

1941年秋起,蘇聯一直要求盟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

英美領導集團因各方面準備不足及出於希望蘇德雙方儘量互相消耗的心理,遲遲沒有切實動作。1942年春起,蘇軍在蘇德戰場發動數次反攻,均未取得大的戰略性成果。英美政府得知德軍即將在蘇德戰場上發動強大夏季攻勢,鑒於對當時蘇軍綜合情況的分析,兩國制定了以“波萊羅”為代號的計畫,即一旦德軍在蘇德戰場出現有摧毀蘇聯抵抗能力的態勢時,
立即出動10余師的部隊在法國緊急登陸,減弱德軍對蘇德戰場的壓力,避免一旦蘇聯徹底失利,德軍將無東線壓力,盟軍在西線更難登陸法國擊敗德軍的情況。

1942年美國軍方擬定的一項重要軍事戰略計畫,由美國陸軍部長亨利·路易斯·史汀生和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後來冷戰的序幕——“馬歇爾”計畫:美國帝國式“慷慨”的成功範例,全方位控制西歐,便是此公發起)於3月27日共同提出,

代號系“波萊羅”。

“波萊羅”計畫規定,盟軍將於1942年秋季實施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有限作戰”,首先在法國北部海岸登陸並建立灘頭堡,以為盟軍於1943年在西北歐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進行戰略準備。關於具體登陸日期,計畫確定為1943年4月1日。

根據計畫的安排,為完成“波萊羅”行動,盟軍屆時將投入約48個師,5800架飛機。該計畫得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正式批准。後由於蘇軍在蘇德戰場頑強作戰,

該計畫在1942年和1943年都沒有實施。

美國陸軍部長亨利·路易斯·史汀生

1942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激烈地進行。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參戰已經7個月了。納粹德國千方百計要切斷美國到歐洲,特別是到英國的供應線。盟軍的許多艦隻都損失在德國潛艇的攻擊之下(“海中幽靈”行動,

“歷史脈動”尚未發佈,敬請及時關注本頭條號),在頭5個月中,就有120艘滿載軍用裝備的艦船被擊沉。由於損失慘重,於是美國決定將飛機直接飛往英國,為美國在歐洲作戰的第8航空隊補充裝備。這就是所謂的“波萊羅”行動計畫。

這項計畫要把49架波音公司生產的B-17“空中堡壘”轟炸機和80架洛克希德公生產的P-38“閃電”戰鬥機分幾批飛往英國。具體的做法是先向北飛,經加拿大,在格陵蘭和冰島加油後,再越過大西洋,到達蘇格蘭的布蘭斯特維克。

B-17“空中堡壘”轟炸機

P-38“閃電”戰鬥機

【行動經過】

1942年6月15日開始行動,第一批飛機順利到達目的地。第二批和第三批合在一起。本來是兩架B-17E和8架P-38F,後因有兩架P-38需要修理,留在了格陵蘭,餘下的6架P-38分成兩組,各和一架B-17編成兩個中隊,代號分別叫“綠色雄貓”和“黃色雄貓”(“歷史脈動”曾經發佈過其與中國相關的一個行動計畫“紅色雄貓”計畫:美國人武裝中國用以消耗蘇聯的虛偽戀情,歡迎點擊進入)。

1942年7月15日,兩個“雄貓”中隊離開美國在格陵蘭的DW-8基地向英國進發。根據計畫,在冰島還要加一次油,但在北極地區天氣變化非常複雜。在機群接近冰島海岸的時候,天氣驟變,大風呼嘯,氣溫急劇下降。機翼上開始結冰,羅盤擺動不止。駕駛員們只能憑感覺飛行,有的人只穿著單薄的飛行服,手腳都凍僵了。機上燃油快沒有了,能見度很差,有時降到了零,機群無法繼續飛行。空中指揮員決定返回格陵蘭,在BW-1基地降落。誰也沒有想到,這時一艘德國潛艇正在太平洋水下監聽機群的動向。德國人見有機可乘,立即模仿著航行調度員的口氣用無線電通告機群:“BW-1基地因天氣惡劣而關閉”。這樣一來,燃油已經耗盡的8架飛機只剩下最後一手——就地迫降。

駕駛第一架P-38的是布拉德·麥克馬納斯,根據油量表顯示他的飛機幾乎沒有油了,而且自己也感到手腳麻木,難以操縱飛機再作其它動作了,於是決定率先在冰上迫降。麥克馬納斯中尉看到他下面是一片光潔如鏡的冰原,就放下起落架做正常著陸。飛機在冰上用兩個主輪滑跑了150米,可是沒有想到當機頭下俯,前輪著地時,一下子陷入了鬆軟的雪裡,飛機立即翻了過去。見此情景,跟在後面的其它P-38飛機,都改為不放起落架用機腹迫降。兩架B-17在空中看到一架架P-38戰鬥機全部著陸成功後,又用機上的無線電向基地發了求救信號,最後也迫降在冰面上。當飛機上的最後一台發動機關閉之時,周圍變得死一樣的寂靜。環顧四周,一片白茫茫的。機組人員互相握手致意,慶倖大家都安全降落。

冰原上,天色漸漸暗淡下來,寒氣逼人。所有25名機組人員蜷縮在兩架B-17轟炸機裡等待救援。在第3天和第5天曾有飛機來空投食品和急需物資,隨後有5名陸軍人員冒著冰川裂縫的危險,徒步行走24公里來營救他們,在第九天全體人員乘著狗拉雪橇登上了等在附近洋面上的美國軍艦。正當大家興高彩烈地準備返回美國時,忽然有人想起,在B-17轟炸機上還留有極端機密的諾頓公司生產的轟炸瞄準具。為防止瞄準具落人他人之手,諾曼·沃恩少校再次乘坐雪橇返回飛機去取瞄準具。當他最後一次回首停在茫茫冰原上的機群,與自己朝夕相伴的“戰鷹”分手時,心情好不淒然。

迫降在雪地中的B-17轟炸機

當時,在美國一個月要生產幾千架飛機,因此國防部認為從冰原上運回這些迫降飛機的費用遠超過生產同樣數量飛機的成本,於是決定不管它們了。就這樣,“綠色雄貓”和“黃色雄貓”兩個中隊的8架飛機被拋棄在冰原上。經過幾個冬天,飛機逐漸被越來越厚的冰雪所覆蓋。人們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蹤跡了。

8架飛機從此葬身冰原。

1942年7月,美國的兩架B-17轟炸機和6架P-38戰鬥機由於燃油耗盡被遺棄在白茫茫的格陵蘭冰原上,後來被冰雪覆蓋埋入了約80米深的冰層下成了“冰姑娘”——當然,遭遺棄的部分,並非是行動的關鍵,行動仍然按照原計劃進行。

B-17,靜臥在冰雪中

【後續】

本段所述的,很大程度上實際並非“波萊羅”行動的真正後續行動序列,但有一個與之關聯極為緊密的、所謂的“波萊羅”行動2計畫卻與此有至關重要的關係,因此必須首先說明一下。

時至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一股收集老式飛機的熱潮。那些昔日征戰長空的鐵鷹,不僅各國航空博物館熱心搜集,甚至個人也在收購、修復,還組織老飛機四處飛行表演。外形獨特的P-38飛機更是受人青睞。在拍賣場上,曾賣到過每架140萬美元的高價,一架B-17也可賣到70-80萬美元。

於是,近半個世紀後,“波萊羅”行動遇難的飛機,成為這種社會潮流的眼中肥肉——一些探險隊員們經過十多年的搜尋和挖掘,付出了不少艱辛,耗資63.8萬美元,終於使一架P-38F重見天日。又經過10年艱苦努力,耗資300萬美元,在2002年10月26日,“冰姑娘”終於在20000多觀眾的歡呼聲中重新飛上藍天。

1981年的一天,美國一家航空公司的飛行員羅伊·德甘從一位參加過1942年“雄貓”飛行隊的卡爾·魯德爾上校那裡聽說上述這段往事後,便和同事商量,看能否找回這些飛機,再修復到可飛行的狀態。這件事不但很有意義,而且一定有利可圖。他們一起找到亞特蘭大航空服務公司的老闆派特·埃普斯,建議他率隊尋找失落的機群。恰巧,這時有一位顧客向亞特蘭大公司求購P-38飛機,更激發了他們找回這批飛機的興趣。於是,埃普斯聯合了裡查德·泰勒、羅瑟爾·拉揚尼(一位參加過越戰的退伍兵)和羅伊·德甘等人一起,成立了“格陵蘭探險協會”,並于當年就開始了搜尋工作。

冰封的P-38雄風猶在

探險協會最初的努力很不成功,在冰天雪地搜尋了幾個季節,沒能發現一點飛機的蹤跡。他們搜尋的時間很有限,極區夏季很短,即使在夏季氣溫也都是零下。在3年時間裡先後找了3次,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但是他們沒有喪失信心,不達目的決不甘休。他們根據當年飛行人員留下的日記和有關檔檔案,多次實地偵察,依然一無所獲。5年時間過去了,唯一的收穫就是找到了當年最後返回飛機取瞄準具的諾曼·沃恩少校,動員他也參加了探險協會。

1986年,探險協會獲得了丹麥政府和格陵蘭當局授予的獨家搜尋權。雙方在協議書中規定:無論發掘工作成績如何,找到的第一架完整的P-38飛機應捐獻給丹麥航空博物館,以換取繼續發掘飛機的權利。

按照國際法,戰時墜落他國領地的飛機,領空國擁有打撈權,飛機使用國擁有財產所有權。既然如此,一旦找到這些遺棄的飛機,其所有權應歸美國空軍。這樣一來,探險協會的搜尋工作豈不是徒勞一場。說來也巧,美國俄亥俄州萊特·派特遜空軍基地曾發生過一場大火,凡1961年11月19日以前的很多飛機的檔案檔都被之一炬,因已查無憑證,美國空軍對此也就不作追究了。

探洞之旅開始

後來,探險協會人員根據多方收集的資料畫出了該地區的地圖,標出經過46年後冰塊移動的位置,並分析歷年下雪的情況。這樣把搜索範圍縮小到離原飛機迫降地點1.6公里的地方。

到1988年,探險協會的工作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這時拉揚尼和德甘已經退出了發掘工作,但又增加了一批新的志願者,探尋工作還得到廣大航空愛好者和航空歷史學家的關注和支持。

1988年6月30日,探險協會終於借助冰島大學海爾吉·比約恩松博士設計的低頻雷達發現了第一架B-17的所在地。5天后,用這種雷達又確定了其它所有飛機的位置。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46年的風雪,早已把失落的機群埋人近80米深的冰層,而且由於飛機降落在一個冰冠上,冰冠在將近半個世紀中已漂離原來的位置1英里(1.6公里)左右,難怪搜尋工作如此困難。

發現這些被遺棄了近半個世紀的飛機不容易,挖掘它們更困難。B-17轟炸機長22.8米,寬31.6米;P-38戰鬥機的機長和翼展也分別達到11.5米和15.8米。這麼大的傢伙深埋在80米的冰層下面,怎麼把它們弄出來?

這時,丹麥政府批准探險協會的搜索期限眼看就要到期了,除非提供了確切的發現飛機的證據後方可繼續工作。

探險協會為1987年搜尋工作確定的目標是拿到一些確實能證明已經發現失落機群的東西。他們採用一個蒸汽加熱的探頭及小型重心鑽,得到了一小段金屬管道,可能是B-17發動機上的,埋藏深度為76米。

下一步是挖一個人體大小的井通向飛機。為此,探險協會的唐·布洛克斯設計了一個融冰裝置,即將加熱的液體泵置入一個直徑6米多的金屬錐。他稱這種裝置為“地老鼠”。

“地老鼠”(左),挖冰層下的飛機,需要挖兩個平行的豎井(右)

1990年用這種裝置開成一個直徑6.4米的豎井,人通過此井下去可以到達B-17轟炸機埋藏的位置,然後用蒸汽管將這架飛機周圍挖空,由於冰塊及冰塊移動已造成B-17嚴重損壞,當人們看到B-17時,它幾乎已經面目全非了。當埃普斯和泰勒下到豎井裡親眼看到和摸到B-17時,又是喜來又是憂。喜的是探險取得了進展,經過近10年的努力,終於有了確實的結果;憂的是飛機被冰層挫壓損壞得太嚴重,已經難以再修復了。

1990年的天氣特別暖和。一進入夏季,格陵蘭地面冰塊就開始融化,大量的冰水以每小時5000加侖的速度灌入用“地老鼠”挖出的洞體,想排出積水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一年的發掘工作,在撈出一些零部件和設備後,就再次擱淺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冰層下面的其它飛機是否也和他們看到的B-17一樣,破碎得無法收拾?對此,探險協會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人開始動搖了,但大多數人都反對放棄搜尋。因為他們認為P-38是很堅固的飛機,肯定會找到比較完好的飛機。

此時,他們還遇到了財政上的困難,沒有錢無疑是不可能繼續進行搜尋和挖掘工作的。自從探險協會的一些支持者對挖掘這些飛機出現分歧和動搖以後,只有另外找支持者出錢才能繼續這一工作,圓這個尋找舊飛機的夢。這時,果真又出現了新的支持者,他叫羅伊·肖夫納。肖夫納是一名前美國空軍的駕駛員,現在是一個闊老板。多年來他一直在注視著探險協會搜尋和挖掘工作的進展,默默地希望成為參與這項工作的一份子,現在終於機會來了。當他得知搜尋工作可能由於缺乏經費而中斷時,就慷慨地拿出了50萬美元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經費。因而,挖掘工作在渡過難關後得以繼續。

冰下世界重見天日

雖說挖掘到第一架B-17飛機後,由於破爛不堪有點讓人洩氣,但是證明這種發掘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探險協會的全體員發誓要繼續找回其它所有的飛機。

經過短暫的休整後,1991年人們又重新聚在一起,制定方案,改進技術,為第二次出擊作好了一切準備。1992年5月,新的一輪發掘工作重新開始。排程盡可能提前,一是要搶在夏季到來之前,以免再受冰水倒灌之苦;二是想在這些飛機遇難50周年(7月5日)之際讓它們重見天日。

這次人們向選定發掘的一架P-38挖了兩個平行的豎井,然後去掉兩井之間的冰,其中的空間足以取出飛機一側的機翼。到了6月份,環繞這架P-38飛機周圍的冰塊全都挖空了。當大夥看到飛機時,個個精神振奮,歡呼雀躍。這架P-38雖然也有損壞,但其狀況比起第一架已挖掘出來的B-17要好得多,特別是飛機上兩台艾利遜公司的發動機基本完好,經過分析判斷認為,其工作時間不超過50小時。飛機機身除了有些劃傷、凹坑和風擋破損外,可以說與當年迫降在冰面上狀況沒有區別。可以斷言,這架飛機的挖掘工作肯定會取得成功,為此他們還邀集了兩位專家從加利福尼亞州趕來舉行了一個慶祝儀式。

在1992年9月舉行的英國范堡羅航展期間,BF·古德里奇宇航公司展臺上放著幾件老式軍用飛機的殘骸,其中包括上炮塔、油門盒、駕駛杆/輪、油量選擇板、儀錶板等,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原來它們是50年前留在格陵蘭、後來被埋在近80米深的冰層下的B-17和P-38飛機的一些部件。這些都是格陵蘭探險協會的探險隊經過10年努力的最初成果。從那時開始,越來越多的人熱心關注著這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冰姑娘”的動人故事。

到1993年春,第一架P-38已全部取出,放在肖夫納在肯塔基州米德爾斯伯勒的機庫裡,後來在機庫的基礎上組建了“失落中隊博物館”。肖夫納是這一工作的重要支持者,他光是為從冰原下撈出飛機就花了63.8萬美元。

發掘工作最艱苦的時刻已經渡過,丹麥政府已將發掘期限延長。一旦飛機全部挖掘出來,探險協會將按照合同把它們分給贊助者。他們自己將保存最後一架,並恢復到可飛行狀態,打算在美國全國進行飛行表演,而後再出售。

這次歷時10多年的發掘活動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從經濟角度來看,是有些得不償失,但從保護歷史文物的角度看,受到了有關各界的歡迎和肯定。

這時,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到新的問題上,重見天日的飛機何時能重上藍天。這成為探險協會為之奮鬥的新目標。據考察過飛機的專家們說,P-38是完全可以恢復飛行的。如果一切工作順利,目前世界上僅存的5架能飛的P-38將再增加幾個夥伴。為了修復已經打撈上來的P-38飛機,探險協會的人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從史密森博物院檔案中找到了P-38的維修手冊;有的為了找P-38的零部件而走遍了美國的各個角落;有的到處去遊說,以進一步獲得資助。幸運的是,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接待。例如在英國,古德里奇宇航公司的工程師們免費為他們重新製造了一個起落架和刹車系統。

探險協會的長期贊助人肖夫納,對P-38飛機的發掘計畫十分投入,他發誓決不放棄。如今他已經把探險協會擁有的其他權力都壟斷了,這就意味著到P-38飛機重上藍天為止最後幾個階段工作的資金已經有了著落。肖夫納還表示,要親自參加P-38的第二次首飛。探險協會的其他成員也充滿信心地說:“當經過他們恢復的P-38重新滑上跑道時,它無疑將是世界上最好的P-38”。

下一步,自然就是擺上日程的"波萊羅"行動ll(Operation Bolero ll)。

2007年6月,一架曾在格陵蘭80米冰層下"冬眠"了近半個世紀的P-38"閃電"再次起飛,從美國本土繞道飛往英國,完成當年未完成的"波萊羅"行動,因而此次飛行被稱為"波萊羅"行動ll。

P-38M雙座夜間型,機首下部為雷達天線遮罩器

【關聯性】

"波萊羅"行動屬於戰略行動計畫,因為它並非基於自己的眼前利益。

由於1943年夏蘇軍開始反攻,“鍛錘”行動(在“霸王”行動序列:看巨人范兒十足的超重胖子如何指揮千軍萬馬中有初步提及,行動本身“歷史脈動”尚未發佈,敬請及時關注本頭條號)隨即成為1944年盟軍諾曼地登陸的“霸王”行動的前驅,也是“波萊羅”行動的繼續。

雖然出現了令人激動的"波萊羅"行動ll,但那實際是對昔日的緬懷與敬意,與"波萊羅"行動的目的、初衷毫無關係——但它仍是值得尊重的。

參戰前美國的最後一個軍事行動計畫是“萊茵少年”行動-5,那是1941年9月11日。高層決策者面對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而制定的一份重要戰略方案的秘密代號,方案名稱的全文是《聯合委員會關於美國社會生產規劃的意見》。其後由於日本的妄動,終於招致美國參戰。

美國參加二戰後的最初幾個行動分別是:

“聯合要素”行動,是美軍1941年12月-1942年2月侵佔巴西東北部地區,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兩栖聯合從海上發動攻擊的計畫仍被稱之為“橡膠”行動——這個行動計畫基本是為了鞏固後方,但實際更多的是佯攻;

英國和美國軍隊制定的1941年底聯合襲擊義大利利沃納行動計畫“短棒”行動(Truncheon),是美國在歐洲戰區的第一個專案,但它是英國為主導的行動計畫,因為美國的兵力數量遠遠不足以成為主力;

1942年3月,美國國防部長史汀生和總參謀長馬歇爾制定的法國北部登陸作戰“馬歇爾”行動——此“馬歇爾”行動第一並非二戰結束後引領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畫,第二仍然是法美協作;

“超級體育家”行動,英、美1942年5月,聯合佔領法屬北非計畫,就是原來的“體育家”行動,後更名為“火炬”計畫。但此行動仍然是以英國主導;

“駝峰”行動:中美1942年5月-1945年9月,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國戰略物資運輸,共同在中國西南山區開闢的空中通道;

“曼哈頓”計畫:世界歷史的重要拐點,魔鬼孵化時刻等等。

【影響】

"波萊羅"行動的意義及影響本身並不突出,但是,結合其後續演進的過程,就會更加理解此行動計畫的遠見卓識,這更加證明了"波萊羅"行動對二戰整體發展脈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也是戰略行動一般的基本特徵。

【評論】

在目前“歷史脈動”的資料中,"波萊羅"行動是美國參加二戰後基於歐洲戰區的一個重要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

如果美國從狹隘的眼前利益、一時恩仇出發,它完全可以只對日本進行毀滅式打擊,因為只有日本利用“攀登新高山1208”行動:問題青年對馬蜂窩的那狠狠一腳侵犯了美國。而德國雖然也實施了諸如“帕斯特裡歐斯”行動:殊死爭鬥前送給對手卻沒有上桌的開胃小菜、“喜鵲”行動:撒出去希望的種子,收穫到尷尬的恥辱等微小的特種小動作甚至以潛水艇封鎖美國的“擊鼓”行動:“珍珠港”並非美國的唯一災禍,德國人也沒饒了它(此連結無法載入)等等,但對美國都是癬疥之疾,不足以傷害美國的實際利益,更不該對德國如此重看。

但美國人無疑是清醒的,二戰的罪魁、力量最強大的敵人實際是德國,雖然從地理距離上看,美國距德國、日本區別不太大,但兩國的分量及未來美國的整體戰略(“彩虹”計畫:決定未來帝國命運的一盤巨型棋局),決定了美國的行動次序。

"波萊羅"行動基本屬於軍事調動範疇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因為其著眼並非是自己眼前一時的仇恨,而是高瞻遠矚地首先形成同盟圈,並在其中最重要的同盟、也是意識形態完全格格不入的蘇聯發生危難之際,及時出手相助,以維護同盟的總體力量。直到二戰結束,美國人都沒有英國人那種過於嚴重的、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障礙,這是非常難得的、有遠見的視野、胸襟與行為,因此此時美國絕對具有國際領袖氣質——但它與當今美國早已沒有了任何關係。

邱吉爾與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會晤,更顯得邱吉爾的自私自利、齷齪

【相關資料】

19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從敦克爾克撤退(“發電機”行動:逞得了英雄、當得了狗熊的約翰牛、高盧雞,即將在中國上映的《敦克爾克》便是此次歷史行動的再現)。隨後,法國軍隊也開始節節敗退,納粹德國無可爭議地控制了西歐地區(“鐮刀閃擊”行動:天才的詭異傑作,識貨者和糊塗蛋迥異反應)。

在奪取不列顛群島的企圖落空後,德國人轉而揮師向東(“巴巴羅薩”行動),在1941年12月蘇聯紅軍發起反攻之前把部隊開進到了莫斯科郊區;

在東部戰線,蘇聯人通過不屈不撓的鬥爭(“天王星”行動、“火星”行動、“午後天王星” 行動等)擊退了德國,雙方死傷慘重;

而在西部戰線,由於英國和美國把軍隊集結在了北非和義大利(“羅盤”行動、“火炬”行動、“簡潔”行動、“戰斧”行動、“十字軍”行動及“雷弗斯”行動:膽怯的極致就是無畏?可真正無畏者並不膽怯等特種行動),所 以只能通過空軍的空中轟炸給德國佔領歐洲製造麻煩。

在1944年6月諾曼地登陸發起前,西歐地區沒有地面戰場。諾曼地登陸(“霸王”行動序列:看巨人范兒十足的超重胖子如何指揮千軍萬馬)是一次重大勝利,是“二戰”期間歐洲戰場上的大事件。1944年9月,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下議院說,諾曼第之戰是“整個戰爭中最偉大、最具決定性的一戰”。

溫斯頓·邱吉爾,極端自私自利的人,毫無胸襟可言

不過,如果當初按照邱吉爾和英國的意願行事,那麼諾曼地登陸可能就不會發生了。他們那時竭盡全力要阻止美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他們堅持把戰略重心放在地中海地區,使盟軍穿過南歐的“柔軟的下腹部”,跨越阿爾卑斯山脈,進入巴爾幹半島地區。

最後,美國人的意見佔據了上風,原因在於他們投入的軍隊和資金在盟軍中占了越來越大的比例。英國人對於諾曼地登陸的反對之聲已經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在今天幾乎被遺忘了。邱吉爾在回憶錄中盡其所能地對此事輕描淡寫,但當時英國人曾試圖拖延、牽制或取消諾曼地登陸是確信無疑的,有關的文獻記錄非常多。

邱吉爾最偉大的成就是在1940年對英國國內蔓延的失敗主義情緒和德國予以了堅決反對,當時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F·L·伍德和洛德·哈利法克斯勳爵曾謀求與希特勒簽訂條約。當時人們大多認為德國人會獲勝,要不是邱吉爾幾乎憑藉一人之力在鼓舞英國繼續戰鬥,德國人可能就真的獲勝了。

當德國入侵的威脅消失後,從政治上說,英國軍隊呆在國內什麼都不做就行不通了。另外,英國的左派分子也向邱吉爾施加了壓力,要求開闢第二戰場,以支援俄國。

英國軍隊當時還不夠強大,難以在歐洲大陸發動攻勢。1940年12月,英國軍隊開始在北非與義大利軍隊作戰,北非的義大利軍隊是他們唯一能夠打擊到的敵人。一開始,英國在北非取得了勝利,但支援義大利軍隊的德國非洲軍團在1941年4月到達北非後(“向日葵”行動:二戰北非戰事激化的節點,發起者威名赫赫,“歷史脈動”剛剛發佈),形勢發生了逆轉。

英國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戰勝德國的,這一點他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1940年5月,在擔任英國首相一周之後,邱吉爾向他的兒子藍道夫透露了自己贏得戰爭的計畫。“我應該把美國拉進來,”他說。美國人厭惡大英帝國的傲慢,也反感英國拒絕讓其殖民地進行民族自決,這使美國人更願意置身於這場戰爭之外。美國加入戰爭的原因不是邱吉爾進行了勸說,而是日本襲擊了珍珠港以及隨後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國宣戰。

英國認為美國有義務為擊敗希特勒出力,而且還消極等待了這麼長時間才參戰,因此應該接受英國的領導。1941年12月,邱吉爾率領英國代表團來到了華盛頓。他們“做了一個假設——可以像利用公共資源那樣利用美國的人力和武器來為英國謀求利益和提供方便,”美國歷史學家弗雷斯特·C·波格說,“站在英國人的立場看,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只要符合英國國家利益的行動方案就具有很好的戰略意義,美國人不同意這樣的方案說明他們缺乏經驗、不成熟且沒有禮貌。”

美國與英國達成了一致意見:贏取歐洲戰場勝利優先於在太平洋地區擊敗日本,並且要組建聯合參謀部,以制定戰略和指導美英兩國的行動。

而且,邱吉爾極為自大、自以為是

1、美國想以最直接的方式與德國作戰,迅速將其擊敗,而後返回太平洋地區。要到達德國,最短路線是取道法國。

1942年4月,陸軍戰爭計畫部負責人德懷特·D·艾森豪少將的建議通過陸軍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上將轉給了羅斯福總統。

這一建議提出,首先實施“波萊羅”行動,將美國的軍隊和物資運送到英國,而後再實施“圍捕”行動(Operation Roundup),跨越英吉利海峽向歐洲發起進攻。如果俄國防線崩潰需要更快地採取行動,盟軍將緊急實施“大錘”行動(Sledgehammer),在法國奪取早期灘頭陣地。

羅斯福派馬歇爾和總統特使哈利·霍普金斯前往倫敦,勸說英國接受這一建議。1942年4月12日,邱吉爾發電報給羅斯福,說他“和總參謀長完全同意你的建議”。實際上,英國根本就不贊同這一方案,但邱吉爾和帝國總參謀長艾倫·F·布魯克上將不想太早地告訴美國人這一點。

邱吉爾的私人參謀長赫斯廷斯·L·伊斯梅後來說,“我們的美國朋友開開心心地回國了,他們誤以為我們已經對‘圍捕’行動和‘大錘’行動有了承諾”。在回憶錄中,伊斯梅補充說,“如果英國當時能夠更直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那麼以後的誤會也許就不會發生了……我認為那時我們應該把想法和盤托出,不要那樣含混其詞。”

“在印度和中東實施防禦是必要的,”邱吉爾在戰後說道,“我們不能放下一切來促成馬歇爾上將提出的主要目標。”

邱吉爾聲稱支持美國的計畫,並在6月份重訪了美國,但他卻說服羅斯福把軍隊派到了北非,這一行動與美國軍事首腦的建議背道而馳。馬歇爾警告說,地中海地區是一條死胡同,而且兵力分散會使1943年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變得幾乎不可能。

“大錘”行動則被徹底取消了。

馬歇爾將軍

2、美國和英國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

英國人想恢復並保留戰前的那種帝國地位,保住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前往非洲和亞洲殖民地和屬地的航線;

美國人則認為在地中海和中東地區採取行動會對與德國作戰這一主要任務造成干擾,他們對維護大英帝國的地位沒有興趣。

以往在歐洲大陸參戰的經歷使英國對再次前往這一地區充滿畏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戰爭中死亡了744000人(大部分死在法國),他們不能接受再次出現如此規模的死傷。英國很幸運地從敦克爾克實施了撤退,沒有造成重大損失。在與德國正面交鋒前,他們更願意在戰爭的週邊地區一點一點地消耗德國的力量。

英國的作戰理論與美國、德國和俄國不同,它並不強調集中兵力。從維多利亞時代以來,英國就喜歡在帝國的週邊實施有限規模的作戰,這種戰爭通常是曠日持久的,但卻將風險和損失降到了最低點。

邱吉爾的個性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作為戰爭時期的一名國家領導人他是非常優秀的,但說他是一名天才的軍事戰略家則是錯誤的。他憑著自己的直覺和衝動行事,從不深思熟慮,也不聽取合理的意見建議,這令他的將領們非常苦惱。布魯克就曾在日記中說邱吉爾“胡說八道”。

某天早上,布魯克發現戰時內閣議程的第一項居然是首相的一個提議,該提議要求部隊在葡萄牙登陸,穿過西班牙北部地方,然後跨越比裡牛斯山。布魯克努力不去考慮邱吉爾的這一提議,但邱吉爾的戰略觀念卻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最後不得不接受了那些他不認同的觀點。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地中海戰略好像是布魯克而不是邱吉爾最早提出來的,但邱吉爾卻是該戰略最堅定的推行者,或者說推行該戰略時間最長的人。

1942年11月,在對下議院的演講中,邱吉爾描繪了一次“在地中海地區的大範圍合圍行動,其主要目標是收復這一重要的海域”,同時使軸心國(尤其是義大利)的薄弱部位暴露出來,而後予以痛擊。他說,這“在年初看來就是一個正確的策略。”

邱吉爾是否曾將地中海地區稱為“柔軟的下腹部”尚存爭論,但其他人(包括布魯克)曾如此稱之是確信無疑的,“柔軟的下腹部”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了。

邱吉爾作為戰爭時期的國家領導人的勇氣是非常突出的,但他的軍事水準比較低下

3、1943年1月,盟國領導人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會晤(“象徵”行動,詳情請見謹慎的浪漫:趣說二戰期間盟軍首腦會議的秘密會議代號),此時美英兩國的“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尚未結束,但英國人已經打算推行他們的南部戰略了。英國人說,南部戰略的直接目標是打敗義大利,使其退出戰爭,而後奪取西西里島。

馬歇爾強調說,“任何注意力的轉移或枝節問題對主要計畫行動而言都是抽氣泵”,但美國還是同意了把奪取西西里島作為“火炬”行動結束後的下一個目標。如此一來,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的計畫就被推遲了。

1943年4月,英國提出了更多要求。邱吉爾向羅斯福建議,一旦西西里島到手,就應向義大利本土進攻。這樣做會進一步推遲進攻歐洲大陸的時間。羅斯福在這一次支持了顧問們的意見,堅持要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

5月份的三巨頭會晤達成了一個妥協——繼續在南部進攻義大利,同時預定在1944年5月1日向法國境內發起進攻。“圍捕”行動也被調整為“霸王”行動。1943年夏,邱吉爾對“霸王”行動的可行性表示了懷疑,並提出了新的希臘和南斯拉夫計畫。

英國人對美國人的固執抱怨不已,不過華盛頓的英國軍事代表團負責人、陸軍元帥約翰·G·迪爾卻說,“美國的參謀長們接受我們的觀點的次數要比我們接受他們的觀點的次數多上千倍”。布魯克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美國朋友一點戰略眼光都沒有,真讓我絕望。他們拖了我們的後腿,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地中海戰略以及整個戰爭行動。”——可見英國人的自私還真不是邱吉爾獨有的。

1943年5月,北非戰役以勝利告終(“十字軍”行動)。盟軍在8月份奪取了西西里島(“愛斯基摩人”行動),並在9月份攻入了義大利,但此後卻陷入困境。11月,艾森豪前往英國指揮“霸王”行動,英國陸軍元帥麥特蘭·威爾遜接替艾森豪擔任了盟軍在地中海地區的最高指揮官。陸軍元帥哈樂德·亞歷山大成為了盟軍在義大利的指揮官,他是邱吉爾最喜愛的戰將之一。

陸軍元帥哈樂德·亞歷山大

4、英國人原則上接受了“霸王”行動,但拒絕稱其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而是把它稱作了“主要目標”。英國人還有些不情願地接受了“鐵砧”行動(Operation Anvil,後改稱“龍騎兵”行動)——在法國南部的馬賽—土倫地區登陸,以支援“霸王”行動。

與此同時,邱吉爾正醉心於奪取愛琴海上的一些原屬於希臘的島嶼,這些島嶼位於土耳其海岸附近。邱吉爾認為,如果能把島上的德國佔領者趕走,土耳其就可能會站在盟國一邊參戰。雖然布魯克認為這一計畫“純屬扯淡”,但他並沒有公開反對邱吉爾的意見。

“邱吉爾的行動動機在於戰後的政治安排而不是迅速擊敗希特勒,”歷史學家沃倫·F·金伯爾說,“愛琴海不過是一潭死水,土耳其參戰太晚,影響太小,而且任何資源的分散都會威脅到‘霸王’行動。”英國的突擊隊奪取了群島中的一些小島,但如果不奪取大島羅德島他們就無法把這些小島掌握在手中。影片《納瓦隆的槍聲》(The Guns of Navarone,又名《六壯士》)的靈感即來源於此,但與小說和電影描述的不同,這次行動成了英國人的災難,他們被德軍擊退,而且死傷慘重。

邱吉爾不甘心半途而廢,於是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積極遊說美國加入到攻打羅茲島的行動中來。馬歇爾火冒三丈地回答說,“美國士兵沒人會去那個該死的海灘送命”,這令在場的英國人震驚不已。

為避免對攻佔羅馬造成不利影響,諾曼地登陸被推遲了一個月。當英國的2個師離開地中海地區為諾曼地登陸做準備時,邱吉爾抱怨說,在“‘霸王’行動的陰影下”,南部地區的行動被忽視了。

1944年5月,在一次英聯邦自治領總理會議上,邱吉爾說,他“更願意從歐洲的東南部發起進攻,與俄國人聯手作戰”,但“說服美國人接受這一觀點是不可能的”。

“霸王”行動的主要策劃者、英國中將弗雷德里克·E·摩根曾說,“英國當局不單單是不喜歡此項計畫,它還將軍隊盡可能悄悄地轉移到其他戰區,以此來為歐洲西北部的行動製造障礙。”

波格指出,“當邱吉爾在美軍的幫助下在北非、東地中海或中東贏取週邊勝利的時候,他只不過是在為大英帝國贏取勝利而已”。邱吉爾是否對盟國在歐洲戰場的最終勝利起到了加速作用還很難說,但他“拖延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重振雄風的時間是確定無疑的,而在太平洋戰場上重振雄風正是美國人民翹首以盼的”。

5、“1944年7月之前,英國一直有著相當大的發言權,”邱吉爾說,“此後我意識到是美國在做出重大決定。”到了1944年6月,美國在“霸王”行動上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英國的3倍之多,因此美國人對英國在“霸王”行動上的小動作根本就不太在意。

邱吉爾變得比以往更醉心於那些英國人主導的、能把功勞算在自己頭上的行動。他把注意力投向了地中海戰區,那裡的最高軍事領導人是英國人。邱吉爾對亞歷山大的說辭非常感興趣。亞歷山大向邱吉爾保證,他會率部突破義大利和南斯拉夫北部地方之間的盧布亞納峽谷,而後從那裡向維也納推進,“亞平寧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都算不上什麼障礙”。

英國對把地中海戰區的資源轉投到“霸王”行動上以及重新分配兵力為在法國南部登陸的“龍騎兵”行動提供支援十分不滿(地中海地區的行動被推遲到了諾曼地登陸10周之後,而且規模也縮小了)。

諾曼地登陸後,邱吉爾並沒有放棄他在南部地區的堅持。在一封寫給軍事首腦的短箋中,邱吉爾有些氣憤地說,“就讓他們指揮他們的7個師(美國的3個師和法國的4個師)好了。就讓他們控制得到的所有登陸艇吧。但至少也得讓我們有機會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戰略打擊吧。部隊全是英國的,英國人負責指揮。在這一點上我不會對任何人讓步。這次戰役要由亞歷山大來負責。”

在回憶錄中,邱吉爾道貌岸然地說明了他在戰爭中的立場,“實施‘霸王’行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件,也是最偉大的責任。但我們一定要毀掉在義大利獲得的一切嗎?我國在那裡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在我看來,英國部隊、英國控制的部隊及盟國部隊有百萬之眾或著更多兵力投入到了義大利戰役,這場戰役與跨海峽作戰遙相呼應、不可或缺。”

很少有美國人認同邱吉爾和亞歷山大的觀點,而美國駐義大利第5軍的指揮官馬克·W·克拉克中將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員。在1951年出版的自傳中,克拉克寫道,“為進攻法國南部地區而弱化義大利戰役,從而放棄向巴爾幹半島推進,這是戰爭中的一個突出的政治錯誤。”

義大利戰役的確有其軍事價值。它使義大利退出了戰爭,並且牽制了20多個師的德軍,使其無法脫身到其他地區參戰。不過,人們的普遍看法是,邱吉爾推行南部戰略的態度過於強硬,而且時間太久,有時候還出於錯誤的理由。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英國人對進攻歐洲大陸沒有持不支持態度的話,那麼1943年的這次進攻就可能在不成熟的條件下提前發起,因此可以說英國使盟國避免了一次錯誤。

但不幸的是,邱吉爾和英國人在形勢變化後很久還在堅持著這種不支持態度。

“霸王”行動的代號就是邱吉爾命名的,但通過其言行可以發現,其實他的內心中,盟軍只是它的“打手”

6、“在1940年到1945年間的發言中,邱吉爾製造了美麗的謊言,說什麼英國人與美國人有著共同目標,”邱吉爾傳記作家馬克斯·赫斯廷斯說,“他從來沒有向英國民眾(更別說美國民眾了)暗示過對羅斯福及其政策有不滿和失望。”

戰爭結束後,邱吉爾和英國的頭頭們大言炎炎地堅持說他們當初沒有反對跨海峽作戰。實際上,他們當時根本就不是這樣做的。在發起跨海峽作戰問題上,英國人總是拖一拖、再考慮考慮或者優先考慮其他需求。

邱吉爾在戰爭回憶錄第5卷《緊縮包圍圈》(Closing the Ring)中寫道,“人們對我採用的路線有很多誤解。在美國,人們傳說我曾努力要阻止‘霸王行動’,還說我徒勞無功地誘導盟軍在巴爾幹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或者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發起大規模戰役,而這些行動會使‘霸王’行動胎死腹中。”

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茨所言,“《緊縮包圍圈》的讀者幾乎不可能在書中發現邱吉爾在‘霸王’行動發起前6周對此次行動的成功有絲毫懷疑。”

赫斯廷斯指出,“是美國的決心才使得諾曼地登陸的作戰時間表得以維持,而邱吉爾消耗政治資本與美國鬥不但註定要失敗,而且也應該失敗。”“霸王”行動的計畫工作是在沒有邱吉爾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赫斯廷斯說道。

“邱吉爾一意孤行地推行地中海方案,沉迷在土耳其和巴爾幹地區。如果他成功了,那麼盟軍的西部戰略就可能會遭受嚴重損害,”英國軍事歷史學家理查·J·奧弗裡說,“(如果採用了邱吉爾的方案)盟軍就會被阿爾卑斯山脈和巴爾幹山脈阻擋,補給線就會拖的很長,對希特勒的打擊力度就會比在法國小得多,蘇聯在東部的推進速度也會慢下來。”

回首往事,1943年至1945年任英國副總參謀長和戰爭辦公室軍事行動主任約翰·諾伯爾·甘迺迪少將承認,“如果按我們的方案行事,進攻法國就不會在1944年完成,我覺得這是毫無疑問的。”

【代號說明】

“波萊羅”,也譯作“波利樂”,是西班牙一種雙人舞的名稱,隱含的意思是,蘇聯是不可缺少的舞者。

本檔資料來源複雜,如有引用,呈請海涵。部分資料已查不到最初引用之處,因不想掠人之美,如涉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等敬請指正,本號將及時訂正處理。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畫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歷史脈動”微信號:spaseXsea

經加拿大,在格陵蘭和冰島加油後,再越過大西洋,到達蘇格蘭的布蘭斯特維克。

B-17“空中堡壘”轟炸機

P-38“閃電”戰鬥機

【行動經過】

1942年6月15日開始行動,第一批飛機順利到達目的地。第二批和第三批合在一起。本來是兩架B-17E和8架P-38F,後因有兩架P-38需要修理,留在了格陵蘭,餘下的6架P-38分成兩組,各和一架B-17編成兩個中隊,代號分別叫“綠色雄貓”和“黃色雄貓”(“歷史脈動”曾經發佈過其與中國相關的一個行動計畫“紅色雄貓”計畫:美國人武裝中國用以消耗蘇聯的虛偽戀情,歡迎點擊進入)。

1942年7月15日,兩個“雄貓”中隊離開美國在格陵蘭的DW-8基地向英國進發。根據計畫,在冰島還要加一次油,但在北極地區天氣變化非常複雜。在機群接近冰島海岸的時候,天氣驟變,大風呼嘯,氣溫急劇下降。機翼上開始結冰,羅盤擺動不止。駕駛員們只能憑感覺飛行,有的人只穿著單薄的飛行服,手腳都凍僵了。機上燃油快沒有了,能見度很差,有時降到了零,機群無法繼續飛行。空中指揮員決定返回格陵蘭,在BW-1基地降落。誰也沒有想到,這時一艘德國潛艇正在太平洋水下監聽機群的動向。德國人見有機可乘,立即模仿著航行調度員的口氣用無線電通告機群:“BW-1基地因天氣惡劣而關閉”。這樣一來,燃油已經耗盡的8架飛機只剩下最後一手——就地迫降。

駕駛第一架P-38的是布拉德·麥克馬納斯,根據油量表顯示他的飛機幾乎沒有油了,而且自己也感到手腳麻木,難以操縱飛機再作其它動作了,於是決定率先在冰上迫降。麥克馬納斯中尉看到他下面是一片光潔如鏡的冰原,就放下起落架做正常著陸。飛機在冰上用兩個主輪滑跑了150米,可是沒有想到當機頭下俯,前輪著地時,一下子陷入了鬆軟的雪裡,飛機立即翻了過去。見此情景,跟在後面的其它P-38飛機,都改為不放起落架用機腹迫降。兩架B-17在空中看到一架架P-38戰鬥機全部著陸成功後,又用機上的無線電向基地發了求救信號,最後也迫降在冰面上。當飛機上的最後一台發動機關閉之時,周圍變得死一樣的寂靜。環顧四周,一片白茫茫的。機組人員互相握手致意,慶倖大家都安全降落。

冰原上,天色漸漸暗淡下來,寒氣逼人。所有25名機組人員蜷縮在兩架B-17轟炸機裡等待救援。在第3天和第5天曾有飛機來空投食品和急需物資,隨後有5名陸軍人員冒著冰川裂縫的危險,徒步行走24公里來營救他們,在第九天全體人員乘著狗拉雪橇登上了等在附近洋面上的美國軍艦。正當大家興高彩烈地準備返回美國時,忽然有人想起,在B-17轟炸機上還留有極端機密的諾頓公司生產的轟炸瞄準具。為防止瞄準具落人他人之手,諾曼·沃恩少校再次乘坐雪橇返回飛機去取瞄準具。當他最後一次回首停在茫茫冰原上的機群,與自己朝夕相伴的“戰鷹”分手時,心情好不淒然。

迫降在雪地中的B-17轟炸機

當時,在美國一個月要生產幾千架飛機,因此國防部認為從冰原上運回這些迫降飛機的費用遠超過生產同樣數量飛機的成本,於是決定不管它們了。就這樣,“綠色雄貓”和“黃色雄貓”兩個中隊的8架飛機被拋棄在冰原上。經過幾個冬天,飛機逐漸被越來越厚的冰雪所覆蓋。人們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蹤跡了。

8架飛機從此葬身冰原。

1942年7月,美國的兩架B-17轟炸機和6架P-38戰鬥機由於燃油耗盡被遺棄在白茫茫的格陵蘭冰原上,後來被冰雪覆蓋埋入了約80米深的冰層下成了“冰姑娘”——當然,遭遺棄的部分,並非是行動的關鍵,行動仍然按照原計劃進行。

B-17,靜臥在冰雪中

【後續】

本段所述的,很大程度上實際並非“波萊羅”行動的真正後續行動序列,但有一個與之關聯極為緊密的、所謂的“波萊羅”行動2計畫卻與此有至關重要的關係,因此必須首先說明一下。

時至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一股收集老式飛機的熱潮。那些昔日征戰長空的鐵鷹,不僅各國航空博物館熱心搜集,甚至個人也在收購、修復,還組織老飛機四處飛行表演。外形獨特的P-38飛機更是受人青睞。在拍賣場上,曾賣到過每架140萬美元的高價,一架B-17也可賣到70-80萬美元。

於是,近半個世紀後,“波萊羅”行動遇難的飛機,成為這種社會潮流的眼中肥肉——一些探險隊員們經過十多年的搜尋和挖掘,付出了不少艱辛,耗資63.8萬美元,終於使一架P-38F重見天日。又經過10年艱苦努力,耗資300萬美元,在2002年10月26日,“冰姑娘”終於在20000多觀眾的歡呼聲中重新飛上藍天。

1981年的一天,美國一家航空公司的飛行員羅伊·德甘從一位參加過1942年“雄貓”飛行隊的卡爾·魯德爾上校那裡聽說上述這段往事後,便和同事商量,看能否找回這些飛機,再修復到可飛行的狀態。這件事不但很有意義,而且一定有利可圖。他們一起找到亞特蘭大航空服務公司的老闆派特·埃普斯,建議他率隊尋找失落的機群。恰巧,這時有一位顧客向亞特蘭大公司求購P-38飛機,更激發了他們找回這批飛機的興趣。於是,埃普斯聯合了裡查德·泰勒、羅瑟爾·拉揚尼(一位參加過越戰的退伍兵)和羅伊·德甘等人一起,成立了“格陵蘭探險協會”,並于當年就開始了搜尋工作。

冰封的P-38雄風猶在

探險協會最初的努力很不成功,在冰天雪地搜尋了幾個季節,沒能發現一點飛機的蹤跡。他們搜尋的時間很有限,極區夏季很短,即使在夏季氣溫也都是零下。在3年時間裡先後找了3次,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但是他們沒有喪失信心,不達目的決不甘休。他們根據當年飛行人員留下的日記和有關檔檔案,多次實地偵察,依然一無所獲。5年時間過去了,唯一的收穫就是找到了當年最後返回飛機取瞄準具的諾曼·沃恩少校,動員他也參加了探險協會。

1986年,探險協會獲得了丹麥政府和格陵蘭當局授予的獨家搜尋權。雙方在協議書中規定:無論發掘工作成績如何,找到的第一架完整的P-38飛機應捐獻給丹麥航空博物館,以換取繼續發掘飛機的權利。

按照國際法,戰時墜落他國領地的飛機,領空國擁有打撈權,飛機使用國擁有財產所有權。既然如此,一旦找到這些遺棄的飛機,其所有權應歸美國空軍。這樣一來,探險協會的搜尋工作豈不是徒勞一場。說來也巧,美國俄亥俄州萊特·派特遜空軍基地曾發生過一場大火,凡1961年11月19日以前的很多飛機的檔案檔都被之一炬,因已查無憑證,美國空軍對此也就不作追究了。

探洞之旅開始

後來,探險協會人員根據多方收集的資料畫出了該地區的地圖,標出經過46年後冰塊移動的位置,並分析歷年下雪的情況。這樣把搜索範圍縮小到離原飛機迫降地點1.6公里的地方。

到1988年,探險協會的工作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這時拉揚尼和德甘已經退出了發掘工作,但又增加了一批新的志願者,探尋工作還得到廣大航空愛好者和航空歷史學家的關注和支持。

1988年6月30日,探險協會終於借助冰島大學海爾吉·比約恩松博士設計的低頻雷達發現了第一架B-17的所在地。5天后,用這種雷達又確定了其它所有飛機的位置。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46年的風雪,早已把失落的機群埋人近80米深的冰層,而且由於飛機降落在一個冰冠上,冰冠在將近半個世紀中已漂離原來的位置1英里(1.6公里)左右,難怪搜尋工作如此困難。

發現這些被遺棄了近半個世紀的飛機不容易,挖掘它們更困難。B-17轟炸機長22.8米,寬31.6米;P-38戰鬥機的機長和翼展也分別達到11.5米和15.8米。這麼大的傢伙深埋在80米的冰層下面,怎麼把它們弄出來?

這時,丹麥政府批准探險協會的搜索期限眼看就要到期了,除非提供了確切的發現飛機的證據後方可繼續工作。

探險協會為1987年搜尋工作確定的目標是拿到一些確實能證明已經發現失落機群的東西。他們採用一個蒸汽加熱的探頭及小型重心鑽,得到了一小段金屬管道,可能是B-17發動機上的,埋藏深度為76米。

下一步是挖一個人體大小的井通向飛機。為此,探險協會的唐·布洛克斯設計了一個融冰裝置,即將加熱的液體泵置入一個直徑6米多的金屬錐。他稱這種裝置為“地老鼠”。

“地老鼠”(左),挖冰層下的飛機,需要挖兩個平行的豎井(右)

1990年用這種裝置開成一個直徑6.4米的豎井,人通過此井下去可以到達B-17轟炸機埋藏的位置,然後用蒸汽管將這架飛機周圍挖空,由於冰塊及冰塊移動已造成B-17嚴重損壞,當人們看到B-17時,它幾乎已經面目全非了。當埃普斯和泰勒下到豎井裡親眼看到和摸到B-17時,又是喜來又是憂。喜的是探險取得了進展,經過近10年的努力,終於有了確實的結果;憂的是飛機被冰層挫壓損壞得太嚴重,已經難以再修復了。

1990年的天氣特別暖和。一進入夏季,格陵蘭地面冰塊就開始融化,大量的冰水以每小時5000加侖的速度灌入用“地老鼠”挖出的洞體,想排出積水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一年的發掘工作,在撈出一些零部件和設備後,就再次擱淺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冰層下面的其它飛機是否也和他們看到的B-17一樣,破碎得無法收拾?對此,探險協會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人開始動搖了,但大多數人都反對放棄搜尋。因為他們認為P-38是很堅固的飛機,肯定會找到比較完好的飛機。

此時,他們還遇到了財政上的困難,沒有錢無疑是不可能繼續進行搜尋和挖掘工作的。自從探險協會的一些支持者對挖掘這些飛機出現分歧和動搖以後,只有另外找支持者出錢才能繼續這一工作,圓這個尋找舊飛機的夢。這時,果真又出現了新的支持者,他叫羅伊·肖夫納。肖夫納是一名前美國空軍的駕駛員,現在是一個闊老板。多年來他一直在注視著探險協會搜尋和挖掘工作的進展,默默地希望成為參與這項工作的一份子,現在終於機會來了。當他得知搜尋工作可能由於缺乏經費而中斷時,就慷慨地拿出了50萬美元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經費。因而,挖掘工作在渡過難關後得以繼續。

冰下世界重見天日

雖說挖掘到第一架B-17飛機後,由於破爛不堪有點讓人洩氣,但是證明這種發掘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探險協會的全體員發誓要繼續找回其它所有的飛機。

經過短暫的休整後,1991年人們又重新聚在一起,制定方案,改進技術,為第二次出擊作好了一切準備。1992年5月,新的一輪發掘工作重新開始。排程盡可能提前,一是要搶在夏季到來之前,以免再受冰水倒灌之苦;二是想在這些飛機遇難50周年(7月5日)之際讓它們重見天日。

這次人們向選定發掘的一架P-38挖了兩個平行的豎井,然後去掉兩井之間的冰,其中的空間足以取出飛機一側的機翼。到了6月份,環繞這架P-38飛機周圍的冰塊全都挖空了。當大夥看到飛機時,個個精神振奮,歡呼雀躍。這架P-38雖然也有損壞,但其狀況比起第一架已挖掘出來的B-17要好得多,特別是飛機上兩台艾利遜公司的發動機基本完好,經過分析判斷認為,其工作時間不超過50小時。飛機機身除了有些劃傷、凹坑和風擋破損外,可以說與當年迫降在冰面上狀況沒有區別。可以斷言,這架飛機的挖掘工作肯定會取得成功,為此他們還邀集了兩位專家從加利福尼亞州趕來舉行了一個慶祝儀式。

在1992年9月舉行的英國范堡羅航展期間,BF·古德里奇宇航公司展臺上放著幾件老式軍用飛機的殘骸,其中包括上炮塔、油門盒、駕駛杆/輪、油量選擇板、儀錶板等,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原來它們是50年前留在格陵蘭、後來被埋在近80米深的冰層下的B-17和P-38飛機的一些部件。這些都是格陵蘭探險協會的探險隊經過10年努力的最初成果。從那時開始,越來越多的人熱心關注著這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冰姑娘”的動人故事。

到1993年春,第一架P-38已全部取出,放在肖夫納在肯塔基州米德爾斯伯勒的機庫裡,後來在機庫的基礎上組建了“失落中隊博物館”。肖夫納是這一工作的重要支持者,他光是為從冰原下撈出飛機就花了63.8萬美元。

發掘工作最艱苦的時刻已經渡過,丹麥政府已將發掘期限延長。一旦飛機全部挖掘出來,探險協會將按照合同把它們分給贊助者。他們自己將保存最後一架,並恢復到可飛行狀態,打算在美國全國進行飛行表演,而後再出售。

這次歷時10多年的發掘活動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從經濟角度來看,是有些得不償失,但從保護歷史文物的角度看,受到了有關各界的歡迎和肯定。

這時,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到新的問題上,重見天日的飛機何時能重上藍天。這成為探險協會為之奮鬥的新目標。據考察過飛機的專家們說,P-38是完全可以恢復飛行的。如果一切工作順利,目前世界上僅存的5架能飛的P-38將再增加幾個夥伴。為了修復已經打撈上來的P-38飛機,探險協會的人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從史密森博物院檔案中找到了P-38的維修手冊;有的為了找P-38的零部件而走遍了美國的各個角落;有的到處去遊說,以進一步獲得資助。幸運的是,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接待。例如在英國,古德里奇宇航公司的工程師們免費為他們重新製造了一個起落架和刹車系統。

探險協會的長期贊助人肖夫納,對P-38飛機的發掘計畫十分投入,他發誓決不放棄。如今他已經把探險協會擁有的其他權力都壟斷了,這就意味著到P-38飛機重上藍天為止最後幾個階段工作的資金已經有了著落。肖夫納還表示,要親自參加P-38的第二次首飛。探險協會的其他成員也充滿信心地說:“當經過他們恢復的P-38重新滑上跑道時,它無疑將是世界上最好的P-38”。

下一步,自然就是擺上日程的"波萊羅"行動ll(Operation Bolero ll)。

2007年6月,一架曾在格陵蘭80米冰層下"冬眠"了近半個世紀的P-38"閃電"再次起飛,從美國本土繞道飛往英國,完成當年未完成的"波萊羅"行動,因而此次飛行被稱為"波萊羅"行動ll。

P-38M雙座夜間型,機首下部為雷達天線遮罩器

【關聯性】

"波萊羅"行動屬於戰略行動計畫,因為它並非基於自己的眼前利益。

由於1943年夏蘇軍開始反攻,“鍛錘”行動(在“霸王”行動序列:看巨人范兒十足的超重胖子如何指揮千軍萬馬中有初步提及,行動本身“歷史脈動”尚未發佈,敬請及時關注本頭條號)隨即成為1944年盟軍諾曼地登陸的“霸王”行動的前驅,也是“波萊羅”行動的繼續。

雖然出現了令人激動的"波萊羅"行動ll,但那實際是對昔日的緬懷與敬意,與"波萊羅"行動的目的、初衷毫無關係——但它仍是值得尊重的。

參戰前美國的最後一個軍事行動計畫是“萊茵少年”行動-5,那是1941年9月11日。高層決策者面對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而制定的一份重要戰略方案的秘密代號,方案名稱的全文是《聯合委員會關於美國社會生產規劃的意見》。其後由於日本的妄動,終於招致美國參戰。

美國參加二戰後的最初幾個行動分別是:

“聯合要素”行動,是美軍1941年12月-1942年2月侵佔巴西東北部地區,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兩栖聯合從海上發動攻擊的計畫仍被稱之為“橡膠”行動——這個行動計畫基本是為了鞏固後方,但實際更多的是佯攻;

英國和美國軍隊制定的1941年底聯合襲擊義大利利沃納行動計畫“短棒”行動(Truncheon),是美國在歐洲戰區的第一個專案,但它是英國為主導的行動計畫,因為美國的兵力數量遠遠不足以成為主力;

1942年3月,美國國防部長史汀生和總參謀長馬歇爾制定的法國北部登陸作戰“馬歇爾”行動——此“馬歇爾”行動第一並非二戰結束後引領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畫,第二仍然是法美協作;

“超級體育家”行動,英、美1942年5月,聯合佔領法屬北非計畫,就是原來的“體育家”行動,後更名為“火炬”計畫。但此行動仍然是以英國主導;

“駝峰”行動:中美1942年5月-1945年9月,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國戰略物資運輸,共同在中國西南山區開闢的空中通道;

“曼哈頓”計畫:世界歷史的重要拐點,魔鬼孵化時刻等等。

【影響】

"波萊羅"行動的意義及影響本身並不突出,但是,結合其後續演進的過程,就會更加理解此行動計畫的遠見卓識,這更加證明了"波萊羅"行動對二戰整體發展脈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也是戰略行動一般的基本特徵。

【評論】

在目前“歷史脈動”的資料中,"波萊羅"行動是美國參加二戰後基於歐洲戰區的一個重要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

如果美國從狹隘的眼前利益、一時恩仇出發,它完全可以只對日本進行毀滅式打擊,因為只有日本利用“攀登新高山1208”行動:問題青年對馬蜂窩的那狠狠一腳侵犯了美國。而德國雖然也實施了諸如“帕斯特裡歐斯”行動:殊死爭鬥前送給對手卻沒有上桌的開胃小菜、“喜鵲”行動:撒出去希望的種子,收穫到尷尬的恥辱等微小的特種小動作甚至以潛水艇封鎖美國的“擊鼓”行動:“珍珠港”並非美國的唯一災禍,德國人也沒饒了它(此連結無法載入)等等,但對美國都是癬疥之疾,不足以傷害美國的實際利益,更不該對德國如此重看。

但美國人無疑是清醒的,二戰的罪魁、力量最強大的敵人實際是德國,雖然從地理距離上看,美國距德國、日本區別不太大,但兩國的分量及未來美國的整體戰略(“彩虹”計畫:決定未來帝國命運的一盤巨型棋局),決定了美國的行動次序。

"波萊羅"行動基本屬於軍事調動範疇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因為其著眼並非是自己眼前一時的仇恨,而是高瞻遠矚地首先形成同盟圈,並在其中最重要的同盟、也是意識形態完全格格不入的蘇聯發生危難之際,及時出手相助,以維護同盟的總體力量。直到二戰結束,美國人都沒有英國人那種過於嚴重的、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障礙,這是非常難得的、有遠見的視野、胸襟與行為,因此此時美國絕對具有國際領袖氣質——但它與當今美國早已沒有了任何關係。

邱吉爾與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會晤,更顯得邱吉爾的自私自利、齷齪

【相關資料】

19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從敦克爾克撤退(“發電機”行動:逞得了英雄、當得了狗熊的約翰牛、高盧雞,即將在中國上映的《敦克爾克》便是此次歷史行動的再現)。隨後,法國軍隊也開始節節敗退,納粹德國無可爭議地控制了西歐地區(“鐮刀閃擊”行動:天才的詭異傑作,識貨者和糊塗蛋迥異反應)。

在奪取不列顛群島的企圖落空後,德國人轉而揮師向東(“巴巴羅薩”行動),在1941年12月蘇聯紅軍發起反攻之前把部隊開進到了莫斯科郊區;

在東部戰線,蘇聯人通過不屈不撓的鬥爭(“天王星”行動、“火星”行動、“午後天王星” 行動等)擊退了德國,雙方死傷慘重;

而在西部戰線,由於英國和美國把軍隊集結在了北非和義大利(“羅盤”行動、“火炬”行動、“簡潔”行動、“戰斧”行動、“十字軍”行動及“雷弗斯”行動:膽怯的極致就是無畏?可真正無畏者並不膽怯等特種行動),所 以只能通過空軍的空中轟炸給德國佔領歐洲製造麻煩。

在1944年6月諾曼地登陸發起前,西歐地區沒有地面戰場。諾曼地登陸(“霸王”行動序列:看巨人范兒十足的超重胖子如何指揮千軍萬馬)是一次重大勝利,是“二戰”期間歐洲戰場上的大事件。1944年9月,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下議院說,諾曼第之戰是“整個戰爭中最偉大、最具決定性的一戰”。

溫斯頓·邱吉爾,極端自私自利的人,毫無胸襟可言

不過,如果當初按照邱吉爾和英國的意願行事,那麼諾曼地登陸可能就不會發生了。他們那時竭盡全力要阻止美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他們堅持把戰略重心放在地中海地區,使盟軍穿過南歐的“柔軟的下腹部”,跨越阿爾卑斯山脈,進入巴爾幹半島地區。

最後,美國人的意見佔據了上風,原因在於他們投入的軍隊和資金在盟軍中占了越來越大的比例。英國人對於諾曼地登陸的反對之聲已經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在今天幾乎被遺忘了。邱吉爾在回憶錄中盡其所能地對此事輕描淡寫,但當時英國人曾試圖拖延、牽制或取消諾曼地登陸是確信無疑的,有關的文獻記錄非常多。

邱吉爾最偉大的成就是在1940年對英國國內蔓延的失敗主義情緒和德國予以了堅決反對,當時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F·L·伍德和洛德·哈利法克斯勳爵曾謀求與希特勒簽訂條約。當時人們大多認為德國人會獲勝,要不是邱吉爾幾乎憑藉一人之力在鼓舞英國繼續戰鬥,德國人可能就真的獲勝了。

當德國入侵的威脅消失後,從政治上說,英國軍隊呆在國內什麼都不做就行不通了。另外,英國的左派分子也向邱吉爾施加了壓力,要求開闢第二戰場,以支援俄國。

英國軍隊當時還不夠強大,難以在歐洲大陸發動攻勢。1940年12月,英國軍隊開始在北非與義大利軍隊作戰,北非的義大利軍隊是他們唯一能夠打擊到的敵人。一開始,英國在北非取得了勝利,但支援義大利軍隊的德國非洲軍團在1941年4月到達北非後(“向日葵”行動:二戰北非戰事激化的節點,發起者威名赫赫,“歷史脈動”剛剛發佈),形勢發生了逆轉。

英國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戰勝德國的,這一點他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1940年5月,在擔任英國首相一周之後,邱吉爾向他的兒子藍道夫透露了自己贏得戰爭的計畫。“我應該把美國拉進來,”他說。美國人厭惡大英帝國的傲慢,也反感英國拒絕讓其殖民地進行民族自決,這使美國人更願意置身於這場戰爭之外。美國加入戰爭的原因不是邱吉爾進行了勸說,而是日本襲擊了珍珠港以及隨後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國宣戰。

英國認為美國有義務為擊敗希特勒出力,而且還消極等待了這麼長時間才參戰,因此應該接受英國的領導。1941年12月,邱吉爾率領英國代表團來到了華盛頓。他們“做了一個假設——可以像利用公共資源那樣利用美國的人力和武器來為英國謀求利益和提供方便,”美國歷史學家弗雷斯特·C·波格說,“站在英國人的立場看,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只要符合英國國家利益的行動方案就具有很好的戰略意義,美國人不同意這樣的方案說明他們缺乏經驗、不成熟且沒有禮貌。”

美國與英國達成了一致意見:贏取歐洲戰場勝利優先於在太平洋地區擊敗日本,並且要組建聯合參謀部,以制定戰略和指導美英兩國的行動。

而且,邱吉爾極為自大、自以為是

1、美國想以最直接的方式與德國作戰,迅速將其擊敗,而後返回太平洋地區。要到達德國,最短路線是取道法國。

1942年4月,陸軍戰爭計畫部負責人德懷特·D·艾森豪少將的建議通過陸軍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上將轉給了羅斯福總統。

這一建議提出,首先實施“波萊羅”行動,將美國的軍隊和物資運送到英國,而後再實施“圍捕”行動(Operation Roundup),跨越英吉利海峽向歐洲發起進攻。如果俄國防線崩潰需要更快地採取行動,盟軍將緊急實施“大錘”行動(Sledgehammer),在法國奪取早期灘頭陣地。

羅斯福派馬歇爾和總統特使哈利·霍普金斯前往倫敦,勸說英國接受這一建議。1942年4月12日,邱吉爾發電報給羅斯福,說他“和總參謀長完全同意你的建議”。實際上,英國根本就不贊同這一方案,但邱吉爾和帝國總參謀長艾倫·F·布魯克上將不想太早地告訴美國人這一點。

邱吉爾的私人參謀長赫斯廷斯·L·伊斯梅後來說,“我們的美國朋友開開心心地回國了,他們誤以為我們已經對‘圍捕’行動和‘大錘’行動有了承諾”。在回憶錄中,伊斯梅補充說,“如果英國當時能夠更直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那麼以後的誤會也許就不會發生了……我認為那時我們應該把想法和盤托出,不要那樣含混其詞。”

“在印度和中東實施防禦是必要的,”邱吉爾在戰後說道,“我們不能放下一切來促成馬歇爾上將提出的主要目標。”

邱吉爾聲稱支持美國的計畫,並在6月份重訪了美國,但他卻說服羅斯福把軍隊派到了北非,這一行動與美國軍事首腦的建議背道而馳。馬歇爾警告說,地中海地區是一條死胡同,而且兵力分散會使1943年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變得幾乎不可能。

“大錘”行動則被徹底取消了。

馬歇爾將軍

2、美國和英國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

英國人想恢復並保留戰前的那種帝國地位,保住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前往非洲和亞洲殖民地和屬地的航線;

美國人則認為在地中海和中東地區採取行動會對與德國作戰這一主要任務造成干擾,他們對維護大英帝國的地位沒有興趣。

以往在歐洲大陸參戰的經歷使英國對再次前往這一地區充滿畏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戰爭中死亡了744000人(大部分死在法國),他們不能接受再次出現如此規模的死傷。英國很幸運地從敦克爾克實施了撤退,沒有造成重大損失。在與德國正面交鋒前,他們更願意在戰爭的週邊地區一點一點地消耗德國的力量。

英國的作戰理論與美國、德國和俄國不同,它並不強調集中兵力。從維多利亞時代以來,英國就喜歡在帝國的週邊實施有限規模的作戰,這種戰爭通常是曠日持久的,但卻將風險和損失降到了最低點。

邱吉爾的個性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作為戰爭時期的一名國家領導人他是非常優秀的,但說他是一名天才的軍事戰略家則是錯誤的。他憑著自己的直覺和衝動行事,從不深思熟慮,也不聽取合理的意見建議,這令他的將領們非常苦惱。布魯克就曾在日記中說邱吉爾“胡說八道”。

某天早上,布魯克發現戰時內閣議程的第一項居然是首相的一個提議,該提議要求部隊在葡萄牙登陸,穿過西班牙北部地方,然後跨越比裡牛斯山。布魯克努力不去考慮邱吉爾的這一提議,但邱吉爾的戰略觀念卻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最後不得不接受了那些他不認同的觀點。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地中海戰略好像是布魯克而不是邱吉爾最早提出來的,但邱吉爾卻是該戰略最堅定的推行者,或者說推行該戰略時間最長的人。

1942年11月,在對下議院的演講中,邱吉爾描繪了一次“在地中海地區的大範圍合圍行動,其主要目標是收復這一重要的海域”,同時使軸心國(尤其是義大利)的薄弱部位暴露出來,而後予以痛擊。他說,這“在年初看來就是一個正確的策略。”

邱吉爾是否曾將地中海地區稱為“柔軟的下腹部”尚存爭論,但其他人(包括布魯克)曾如此稱之是確信無疑的,“柔軟的下腹部”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了。

邱吉爾作為戰爭時期的國家領導人的勇氣是非常突出的,但他的軍事水準比較低下

3、1943年1月,盟國領導人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會晤(“象徵”行動,詳情請見謹慎的浪漫:趣說二戰期間盟軍首腦會議的秘密會議代號),此時美英兩國的“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尚未結束,但英國人已經打算推行他們的南部戰略了。英國人說,南部戰略的直接目標是打敗義大利,使其退出戰爭,而後奪取西西里島。

馬歇爾強調說,“任何注意力的轉移或枝節問題對主要計畫行動而言都是抽氣泵”,但美國還是同意了把奪取西西里島作為“火炬”行動結束後的下一個目標。如此一來,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的計畫就被推遲了。

1943年4月,英國提出了更多要求。邱吉爾向羅斯福建議,一旦西西里島到手,就應向義大利本土進攻。這樣做會進一步推遲進攻歐洲大陸的時間。羅斯福在這一次支持了顧問們的意見,堅持要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

5月份的三巨頭會晤達成了一個妥協——繼續在南部進攻義大利,同時預定在1944年5月1日向法國境內發起進攻。“圍捕”行動也被調整為“霸王”行動。1943年夏,邱吉爾對“霸王”行動的可行性表示了懷疑,並提出了新的希臘和南斯拉夫計畫。

英國人對美國人的固執抱怨不已,不過華盛頓的英國軍事代表團負責人、陸軍元帥約翰·G·迪爾卻說,“美國的參謀長們接受我們的觀點的次數要比我們接受他們的觀點的次數多上千倍”。布魯克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美國朋友一點戰略眼光都沒有,真讓我絕望。他們拖了我們的後腿,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地中海戰略以及整個戰爭行動。”——可見英國人的自私還真不是邱吉爾獨有的。

1943年5月,北非戰役以勝利告終(“十字軍”行動)。盟軍在8月份奪取了西西里島(“愛斯基摩人”行動),並在9月份攻入了義大利,但此後卻陷入困境。11月,艾森豪前往英國指揮“霸王”行動,英國陸軍元帥麥特蘭·威爾遜接替艾森豪擔任了盟軍在地中海地區的最高指揮官。陸軍元帥哈樂德·亞歷山大成為了盟軍在義大利的指揮官,他是邱吉爾最喜愛的戰將之一。

陸軍元帥哈樂德·亞歷山大

4、英國人原則上接受了“霸王”行動,但拒絕稱其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而是把它稱作了“主要目標”。英國人還有些不情願地接受了“鐵砧”行動(Operation Anvil,後改稱“龍騎兵”行動)——在法國南部的馬賽—土倫地區登陸,以支援“霸王”行動。

與此同時,邱吉爾正醉心於奪取愛琴海上的一些原屬於希臘的島嶼,這些島嶼位於土耳其海岸附近。邱吉爾認為,如果能把島上的德國佔領者趕走,土耳其就可能會站在盟國一邊參戰。雖然布魯克認為這一計畫“純屬扯淡”,但他並沒有公開反對邱吉爾的意見。

“邱吉爾的行動動機在於戰後的政治安排而不是迅速擊敗希特勒,”歷史學家沃倫·F·金伯爾說,“愛琴海不過是一潭死水,土耳其參戰太晚,影響太小,而且任何資源的分散都會威脅到‘霸王’行動。”英國的突擊隊奪取了群島中的一些小島,但如果不奪取大島羅德島他們就無法把這些小島掌握在手中。影片《納瓦隆的槍聲》(The Guns of Navarone,又名《六壯士》)的靈感即來源於此,但與小說和電影描述的不同,這次行動成了英國人的災難,他們被德軍擊退,而且死傷慘重。

邱吉爾不甘心半途而廢,於是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積極遊說美國加入到攻打羅茲島的行動中來。馬歇爾火冒三丈地回答說,“美國士兵沒人會去那個該死的海灘送命”,這令在場的英國人震驚不已。

為避免對攻佔羅馬造成不利影響,諾曼地登陸被推遲了一個月。當英國的2個師離開地中海地區為諾曼地登陸做準備時,邱吉爾抱怨說,在“‘霸王’行動的陰影下”,南部地區的行動被忽視了。

1944年5月,在一次英聯邦自治領總理會議上,邱吉爾說,他“更願意從歐洲的東南部發起進攻,與俄國人聯手作戰”,但“說服美國人接受這一觀點是不可能的”。

“霸王”行動的主要策劃者、英國中將弗雷德里克·E·摩根曾說,“英國當局不單單是不喜歡此項計畫,它還將軍隊盡可能悄悄地轉移到其他戰區,以此來為歐洲西北部的行動製造障礙。”

波格指出,“當邱吉爾在美軍的幫助下在北非、東地中海或中東贏取週邊勝利的時候,他只不過是在為大英帝國贏取勝利而已”。邱吉爾是否對盟國在歐洲戰場的最終勝利起到了加速作用還很難說,但他“拖延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重振雄風的時間是確定無疑的,而在太平洋戰場上重振雄風正是美國人民翹首以盼的”。

5、“1944年7月之前,英國一直有著相當大的發言權,”邱吉爾說,“此後我意識到是美國在做出重大決定。”到了1944年6月,美國在“霸王”行動上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英國的3倍之多,因此美國人對英國在“霸王”行動上的小動作根本就不太在意。

邱吉爾變得比以往更醉心於那些英國人主導的、能把功勞算在自己頭上的行動。他把注意力投向了地中海戰區,那裡的最高軍事領導人是英國人。邱吉爾對亞歷山大的說辭非常感興趣。亞歷山大向邱吉爾保證,他會率部突破義大利和南斯拉夫北部地方之間的盧布亞納峽谷,而後從那裡向維也納推進,“亞平寧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都算不上什麼障礙”。

英國對把地中海戰區的資源轉投到“霸王”行動上以及重新分配兵力為在法國南部登陸的“龍騎兵”行動提供支援十分不滿(地中海地區的行動被推遲到了諾曼地登陸10周之後,而且規模也縮小了)。

諾曼地登陸後,邱吉爾並沒有放棄他在南部地區的堅持。在一封寫給軍事首腦的短箋中,邱吉爾有些氣憤地說,“就讓他們指揮他們的7個師(美國的3個師和法國的4個師)好了。就讓他們控制得到的所有登陸艇吧。但至少也得讓我們有機會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戰略打擊吧。部隊全是英國的,英國人負責指揮。在這一點上我不會對任何人讓步。這次戰役要由亞歷山大來負責。”

在回憶錄中,邱吉爾道貌岸然地說明了他在戰爭中的立場,“實施‘霸王’行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件,也是最偉大的責任。但我們一定要毀掉在義大利獲得的一切嗎?我國在那裡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在我看來,英國部隊、英國控制的部隊及盟國部隊有百萬之眾或著更多兵力投入到了義大利戰役,這場戰役與跨海峽作戰遙相呼應、不可或缺。”

很少有美國人認同邱吉爾和亞歷山大的觀點,而美國駐義大利第5軍的指揮官馬克·W·克拉克中將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員。在1951年出版的自傳中,克拉克寫道,“為進攻法國南部地區而弱化義大利戰役,從而放棄向巴爾幹半島推進,這是戰爭中的一個突出的政治錯誤。”

義大利戰役的確有其軍事價值。它使義大利退出了戰爭,並且牽制了20多個師的德軍,使其無法脫身到其他地區參戰。不過,人們的普遍看法是,邱吉爾推行南部戰略的態度過於強硬,而且時間太久,有時候還出於錯誤的理由。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英國人對進攻歐洲大陸沒有持不支持態度的話,那麼1943年的這次進攻就可能在不成熟的條件下提前發起,因此可以說英國使盟國避免了一次錯誤。

但不幸的是,邱吉爾和英國人在形勢變化後很久還在堅持著這種不支持態度。

“霸王”行動的代號就是邱吉爾命名的,但通過其言行可以發現,其實他的內心中,盟軍只是它的“打手”

6、“在1940年到1945年間的發言中,邱吉爾製造了美麗的謊言,說什麼英國人與美國人有著共同目標,”邱吉爾傳記作家馬克斯·赫斯廷斯說,“他從來沒有向英國民眾(更別說美國民眾了)暗示過對羅斯福及其政策有不滿和失望。”

戰爭結束後,邱吉爾和英國的頭頭們大言炎炎地堅持說他們當初沒有反對跨海峽作戰。實際上,他們當時根本就不是這樣做的。在發起跨海峽作戰問題上,英國人總是拖一拖、再考慮考慮或者優先考慮其他需求。

邱吉爾在戰爭回憶錄第5卷《緊縮包圍圈》(Closing the Ring)中寫道,“人們對我採用的路線有很多誤解。在美國,人們傳說我曾努力要阻止‘霸王行動’,還說我徒勞無功地誘導盟軍在巴爾幹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或者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發起大規模戰役,而這些行動會使‘霸王’行動胎死腹中。”

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茨所言,“《緊縮包圍圈》的讀者幾乎不可能在書中發現邱吉爾在‘霸王’行動發起前6周對此次行動的成功有絲毫懷疑。”

赫斯廷斯指出,“是美國的決心才使得諾曼地登陸的作戰時間表得以維持,而邱吉爾消耗政治資本與美國鬥不但註定要失敗,而且也應該失敗。”“霸王”行動的計畫工作是在沒有邱吉爾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赫斯廷斯說道。

“邱吉爾一意孤行地推行地中海方案,沉迷在土耳其和巴爾幹地區。如果他成功了,那麼盟軍的西部戰略就可能會遭受嚴重損害,”英國軍事歷史學家理查·J·奧弗裡說,“(如果採用了邱吉爾的方案)盟軍就會被阿爾卑斯山脈和巴爾幹山脈阻擋,補給線就會拖的很長,對希特勒的打擊力度就會比在法國小得多,蘇聯在東部的推進速度也會慢下來。”

回首往事,1943年至1945年任英國副總參謀長和戰爭辦公室軍事行動主任約翰·諾伯爾·甘迺迪少將承認,“如果按我們的方案行事,進攻法國就不會在1944年完成,我覺得這是毫無疑問的。”

【代號說明】

“波萊羅”,也譯作“波利樂”,是西班牙一種雙人舞的名稱,隱含的意思是,蘇聯是不可缺少的舞者。

本檔資料來源複雜,如有引用,呈請海涵。部分資料已查不到最初引用之處,因不想掠人之美,如涉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等敬請指正,本號將及時訂正處理。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畫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歷史脈動”微信號:spaseX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