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陽街道社區換新顏 居民生活更舒心

八一步行街 本報記者 蔣甯宇 攝

龍騰南陽訊 近年來,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區各街道社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道路變通暢了,環境變優美了,文化氛圍也越來越濃了,茶餘飯後,可以去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豐富豐富文化生活。”家住梅溪社區的退休老人張大爺笑著說。

2016年4月,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專案被提上日程,市委、市政府投入4000萬元,將全市中心城區和近效鄉鎮的18個街道、121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完成了創建和提升。

如今,設施完善的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成了社區居民休閒的好去處。社區鄰里活動、廣場舞比賽等文藝演出,為社區居民的生活添上一抹亮色。隨著社區家長學校的成立,在一些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裡還設置有供未成年人讀書、動手製作發明等文體活動設施,並定期舉辦名師講座,“在家長學校裡,社區充當家長的角色,
孩子們平時放學都可以來這裡寫作業,我們會保證他們安全回家,社區可以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家。”梅溪街道文化社區支部書記朱彩虹表示。

在梅溪街道的八一社區,高大的牌坊,一處仿古建築特別顯眼,打造的仿古步行街採用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以馬頭牆、小青磚、青石板路為特色,街道牆面上還繪製著南陽“五聖”的宣傳畫,整條街道呈現出古樸典雅的氣質。而之前,

這裡還是占道經營、污水橫流的“城中村巷”。全長560米的南陽首條仿古景觀街八一路步行街華麗轉身,由“髒亂差”到“暢亮美”,再現古街風貌。

在梅溪社區裡,提升改造後的文化宮街,統一門店招牌、雨搭,商戶中間合理設置公益廣告,綠化帶、破塤路面得到修整。“以前送孩子上學要儘量趕早,不然堵在路上根本過不去,現在道路改造後,不僅不堵了,還整齊漂亮了很多。”在文化宮街附近住的市民史先生告訴記者。

如今的背街小巷不再是衛生死角,而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好平臺。在城區公園、廣場、遊園,在公交網站、公車身、計程車LED顯示幕上,處處都能看到公益廣告,市民隨時隨處都能觀看、學習。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內容像陽光、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引領導向,浸潤人心。據悉,梅溪街道在背街小巷新增或更新喜迎十九大和公益廣告130塊。

清理亂停亂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500多輛,規範清理流動商販260余戶。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