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孟琢:無論“區區旦暮”怎樣變幻,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萬古心胸”

一周前,我們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孟琢博士,

來博雅小學堂講授《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

自此,一位專業、博學且幽默風趣的優秀老師走進大家視野。

在學生眼裡,“孟琢老師博聞廣知,能夠透徹講解,(他的課堂)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和批判性”,不少同學甚至建議別的老師向孟老師學習,因為他“完美詮釋了老師的基本要求”。

每至歲末,孟老師都會在新年的第一天寫信送給學生們作為新年寄語,幾年來從未間斷過。

今天的文章便來自他2017年的新年寄語。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號“章黃國學(zhanghuangguoxue)”

文 | 孟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章黃學派第五代傳人

博雅小學堂《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導師

諸君:

新年好!

匆匆一年逝去,2016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美好記憶,我和我身邊所有重要的人,似乎都在沉霾中度過了這一年。去年我和大家許諾,每年的第一封信要寫給章黃讀書會,

寫給我的每一個學生們。而一年之後再度提筆,竟然有些凝澀了。心知其意,憤悱良久,唯沉鬱頓挫,不知何以遣之,大抵是這種感受吧。

既然不知從何談起,那還是說讀書吧。人事上的種種噁心,畢竟不能妨礙讀書的樂趣與追尋。今年我的一大收穫,是系統通讀了顧炎武的著作。有很多具體的所得,但最大的收穫,則是在自己的無奈中,更為深切理解了亭林的風骨與擔當。

博雅開學第一課,孟琢老師教授《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掃描文末二維碼立即訂閱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遭遇各種噁心:制度的不公正、人心的變幻侜張、隨處可見的輕諾寡信、陰險的構陷、功名利祿之徒理直氣壯的背離、疲憊不堪乃至疾病襲來。

種種不快纏繞在一起,

仿佛連日的陰霾,都會帶給我們一種絕望的體驗——是否一切努力終將白費?還要不要繼續走下去?是否要猶疑地改變初衷?人心究竟是怎麼了?

我想,這種悲涼與懦弱的體驗,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人生方向的搖擺,往往就發生在這些瞬間。但如果你仔細品讀顧炎武的人生時,便會發現,他所經歷的絕望比我們要濃烈的太多太多。我今年三十三歲,在讀亭林的年譜時,

很好奇他在這一年裡發生了什麼?翻開書本,歷史令我震驚——崇禎自盡,大明王朝滅亡了。

對亭林而言,對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士子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天翻地覆的破滅。傳統士人立身報國的根基被徹底拔除,隨後而來的歷史,更把各種微弱的希望逐一碾碎。無論個體如何努力,在大明王朝徹底的腐敗下,每一分努力、每一個契機都最終落空,大好江山、華夏衣冠,淪為異族鐵騎下的泥濘。

在南明的史籍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酷烈的絕望,已然構成了整個時代的共同心態。瞿式耜在兵敗待死的關頭,記錄下桂林城破的場景:“時臣之童僕散盡,只一老兵尚在身旁。夜雨淙淙,遙望城外火光燭天,滿城中寂無聲響。坐至雞唱……大廈傾圮,非一木所能支也!”這種悲涼至極後的靜默,是那個時代真實的寫照。

絕望至極,人應當如何選擇?沒有志節的人迅速地投降了,有志節的人也漸漸凋零了,戰死的、俘殺的、自盡的,隨著他們的離去,隨著清王朝統治的日益穩固,剩下的人應該怎麼辦?妥協?屈服?逃避?歸隱?

顧炎武畫像

在這個問題上,顧炎武樹立了中國遺民人格的全新高度。在此前的歷史上,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清高與志節,但顧炎武的生命實踐卻遠不止於此!讀他的傳記,你會深深地感佩,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做了那麼多事情!奔走各地,反清複明、聯絡豪傑、觀察形勢,投身于各種現實的反抗。

在現實的拼搏中,他更讀了那麼多的書,思考了那麼多深刻的文化命題,做出了影響中國文化至深至遠的大學問!在濃黑的歷史中,顧炎武沒有選擇遁世,而是以他的方式,奮進不息。

如果你讀過《音學五書》,便會感慨:儘管顧炎武的古韻體系並不完善,但他竟然搜集了如此詳贍的先秦兩漢韻文材料,為後來的古韻研究奠定了充分的考古基礎。如果你讀他的傳記,更會懂得,他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作這部巨著的啊。他寫有一首題為《旅中》的詩:

旅 中

顧炎武

久客仍流轉,愁人獨遠征。

釜遭行路奪,席與舍兒爭。

混跡同傭販,甘心變姓名。

寒依車下草,饑糝䥶中羮。

浦雁先秋到,關雞候旦鳴。

蹠穿山更險,船破浪猶橫。

疾病年來有,衣裝日漸輕。

榮枯心易感,得喪理難平。

黙坐悲先代,勞歌念一生。

買臣將五十,何處謁承明。

顧炎武隱姓埋名,奔走于泥濘荒野之中,炊具被旅人劫奪,只能在客舍中寒席暫臥。有時住不起店,便在大車之下,據草而眠。遠聽秋雁,近感雞鳴,年年疾病,日日消瘦。隨時能感到枯榮代謝的無奈,國家得失之際,卻無論如何肝膽難平。只能默默枯坐,悲慨歷史的陳跡而已。

但是,《音學五書》《日知錄》這樣的巨著,也正是在這樣的艱辛與危難中逐一寫出。這種毅力,這份堅持,無論是放在時代還是歷史中,都卓絕千古,令人感佩不已。

君子終日乾乾,顧炎武帶給我最大的感動是,在歷史的陰沉中,在整個時代的大絕望中,他從來沒有停下腳步。他用自己一生的文化、社會實踐,撞擊著黑暗至極的現實,為歷史開拓出永不黯淡的光。

人為什麼會絕望?因為弱小,更因為漠然無關。前者是碾壓你的車輪,勇者尚可螳臂當之;後者是空虛的無物之陣,令你在茫漠無際中悄然窒息。

顧炎武則告訴我們,世界並非空虛,它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很熟悉他的亡國、亡天下之論:“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一個國家的覆亡,是亡國;人倫與文明的崩壞,是亡天下。亡國,是君卿大夫的責任,亡天下,則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換一個角度思考,建設政權,需要人在其位元,而社會文化的建設,則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顧炎武反復申說,建立一個良好的世界,根本點在於“人心風俗”,這正是天下的層面,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面對這樣的“天下”,沒有什麼是絕望的無物之陣。

“天下”和我們的關係,也正是讀書治學意義的彰顯之地。我們前所未有地“難以改變世界”,卻也從始至終地“能夠改變世界”。

顧炎武為什麼要在絕望中開拓出偉大的學術?陳寅恪說“吾儕所學關天命”,什麼是天命?我們和天命之間究竟有無關聯?所謂“天命之謂性”“天聽自我民聽”,在我看來,“天命”就是人的普遍訴求和生命本質,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民族的共同福祉。

在人文學術中,無論是對普遍人性價值的思考,還是對民族文化底蘊與歷史方向的關切,都與“天命”相關。當你超越“國家”,面對“天下”,面對普遍的“人”與歷史的“群”的時候,你會發現,無論現實如何冷漠,你都大有可為。我經常對你們說,存在即影響,在“天下”的層面,格外如此!

亭林曾說,“夫興亡有反覆運算之時,中華無不復之日,若之何以萬古之心胸而區區於旦暮乎!”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在顧炎武看來,亡國反覆運算,在所難免,而中華文化的命運,則必有復興之日。對我們而言,無論“區區旦暮”怎樣變幻,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真切不虛的“萬古心胸”。

諸君,在我們的人生路上,難免會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壓抑與無奈。但在生命的無奈中,我們無妨讀一讀顧炎武,感受一下他的磅礴氣象與萬古心胸。心量,是學術境界和生命高度的關鍵!在壓抑中開拓心胸,用理想與責任衝破現實的陰沉,遠遠勝於吐槽、困頓與不知不覺中的屈服……

祝大家新年快樂,振奮充實,自強不息!

孟琢

2017年1月1日

博雅第一課

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

章(太炎)黃(侃)學派第五代傳人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

權威講述中國漢字文化

轉發朋友圈

成功拼團即可立享優惠

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立即訂閱

點擊原文,瞭解詳情

在南明的史籍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酷烈的絕望,已然構成了整個時代的共同心態。瞿式耜在兵敗待死的關頭,記錄下桂林城破的場景:“時臣之童僕散盡,只一老兵尚在身旁。夜雨淙淙,遙望城外火光燭天,滿城中寂無聲響。坐至雞唱……大廈傾圮,非一木所能支也!”這種悲涼至極後的靜默,是那個時代真實的寫照。

絕望至極,人應當如何選擇?沒有志節的人迅速地投降了,有志節的人也漸漸凋零了,戰死的、俘殺的、自盡的,隨著他們的離去,隨著清王朝統治的日益穩固,剩下的人應該怎麼辦?妥協?屈服?逃避?歸隱?

顧炎武畫像

在這個問題上,顧炎武樹立了中國遺民人格的全新高度。在此前的歷史上,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清高與志節,但顧炎武的生命實踐卻遠不止於此!讀他的傳記,你會深深地感佩,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做了那麼多事情!奔走各地,反清複明、聯絡豪傑、觀察形勢,投身于各種現實的反抗。

在現實的拼搏中,他更讀了那麼多的書,思考了那麼多深刻的文化命題,做出了影響中國文化至深至遠的大學問!在濃黑的歷史中,顧炎武沒有選擇遁世,而是以他的方式,奮進不息。

如果你讀過《音學五書》,便會感慨:儘管顧炎武的古韻體系並不完善,但他竟然搜集了如此詳贍的先秦兩漢韻文材料,為後來的古韻研究奠定了充分的考古基礎。如果你讀他的傳記,更會懂得,他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作這部巨著的啊。他寫有一首題為《旅中》的詩:

旅 中

顧炎武

久客仍流轉,愁人獨遠征。

釜遭行路奪,席與舍兒爭。

混跡同傭販,甘心變姓名。

寒依車下草,饑糝䥶中羮。

浦雁先秋到,關雞候旦鳴。

蹠穿山更險,船破浪猶橫。

疾病年來有,衣裝日漸輕。

榮枯心易感,得喪理難平。

黙坐悲先代,勞歌念一生。

買臣將五十,何處謁承明。

顧炎武隱姓埋名,奔走于泥濘荒野之中,炊具被旅人劫奪,只能在客舍中寒席暫臥。有時住不起店,便在大車之下,據草而眠。遠聽秋雁,近感雞鳴,年年疾病,日日消瘦。隨時能感到枯榮代謝的無奈,國家得失之際,卻無論如何肝膽難平。只能默默枯坐,悲慨歷史的陳跡而已。

但是,《音學五書》《日知錄》這樣的巨著,也正是在這樣的艱辛與危難中逐一寫出。這種毅力,這份堅持,無論是放在時代還是歷史中,都卓絕千古,令人感佩不已。

君子終日乾乾,顧炎武帶給我最大的感動是,在歷史的陰沉中,在整個時代的大絕望中,他從來沒有停下腳步。他用自己一生的文化、社會實踐,撞擊著黑暗至極的現實,為歷史開拓出永不黯淡的光。

人為什麼會絕望?因為弱小,更因為漠然無關。前者是碾壓你的車輪,勇者尚可螳臂當之;後者是空虛的無物之陣,令你在茫漠無際中悄然窒息。

顧炎武則告訴我們,世界並非空虛,它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很熟悉他的亡國、亡天下之論:“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一個國家的覆亡,是亡國;人倫與文明的崩壞,是亡天下。亡國,是君卿大夫的責任,亡天下,則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換一個角度思考,建設政權,需要人在其位元,而社會文化的建設,則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顧炎武反復申說,建立一個良好的世界,根本點在於“人心風俗”,這正是天下的層面,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面對這樣的“天下”,沒有什麼是絕望的無物之陣。

“天下”和我們的關係,也正是讀書治學意義的彰顯之地。我們前所未有地“難以改變世界”,卻也從始至終地“能夠改變世界”。

顧炎武為什麼要在絕望中開拓出偉大的學術?陳寅恪說“吾儕所學關天命”,什麼是天命?我們和天命之間究竟有無關聯?所謂“天命之謂性”“天聽自我民聽”,在我看來,“天命”就是人的普遍訴求和生命本質,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民族的共同福祉。

在人文學術中,無論是對普遍人性價值的思考,還是對民族文化底蘊與歷史方向的關切,都與“天命”相關。當你超越“國家”,面對“天下”,面對普遍的“人”與歷史的“群”的時候,你會發現,無論現實如何冷漠,你都大有可為。我經常對你們說,存在即影響,在“天下”的層面,格外如此!

亭林曾說,“夫興亡有反覆運算之時,中華無不復之日,若之何以萬古之心胸而區區於旦暮乎!”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在顧炎武看來,亡國反覆運算,在所難免,而中華文化的命運,則必有復興之日。對我們而言,無論“區區旦暮”怎樣變幻,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真切不虛的“萬古心胸”。

諸君,在我們的人生路上,難免會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壓抑與無奈。但在生命的無奈中,我們無妨讀一讀顧炎武,感受一下他的磅礴氣象與萬古心胸。心量,是學術境界和生命高度的關鍵!在壓抑中開拓心胸,用理想與責任衝破現實的陰沉,遠遠勝於吐槽、困頓與不知不覺中的屈服……

祝大家新年快樂,振奮充實,自強不息!

孟琢

2017年1月1日

博雅第一課

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

章(太炎)黃(侃)學派第五代傳人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

權威講述中國漢字文化

轉發朋友圈

成功拼團即可立享優惠

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立即訂閱

點擊原文,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