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孫祁祥教授在北京大學PPP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主旨發言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孫祁祥

尊敬的史耀斌副部長、郝平書記, 厲以甯先生,

尊敬的各位嘉賓、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北大的英傑交流中心高朋滿座。今天是9月9號,“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極陽之數,“雙九”寓意深厚。借著這樣一個好日子,由財政部和北京大學聯合成立的北京大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研究中心”隆重舉行揭牌儀式,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共同就“引領新常態、創新PPP發展理論與實踐”的相關問題發表高見。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北京大學PPP研究中心向各位領導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剛才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就PPP中心成立的意義及PPP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做了非常深刻的闡述,很受啟發。借著這個機會,我想談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以就教於各位大家!

一、如何理解和認識PPP

我們討論任何問題都需要明確內涵和外延,

否則可能出現語義不明、爭論不清的問題。因此說,從學理的角度來看,如何理解和認識PPP是我們討論問題的重要前提。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從國外發展起來的PPP是政府和私人資本在公共領域合作,共同提供公共產品的一種合作模式。因此,PPP無疑是一種融資模式或者管理模式。

但除了這個視角以外,我們是否還應當,或者可以從其他視角來理解和認識PPP呢?相信大家都熟知馬克思的那個著名論斷:“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

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都還沒有鐵路。但是,通過股份公司轉瞬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因此可以說,股份制因籌資而生,但如果我們只是從籌資的角度去認識股份制,而忽略它對公司治理、對現代企業制度、對整個社會治理體系、進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那可能就有點管窺蠡測了。
因此我認為,作為投資專案的一種融資模式,這可以是我們認知PPP的微觀視角;作為產業發展的一個制度創新,這可以是我們認知PPP的一個中觀視角;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可以是我們認知PPP的一個宏觀視角。當然,這三個視角也不是截然分開的:理念決定制度創新的方向,制度創新決定融資模式的成效。

二、從社保體制改革的角度看PPP

按照對PPP這樣一個理解的維度,下面我想從社保體制改革的角度談一下PPP的運用。其實我和我的同事早在七、八年前就對PPP及其在社保領域的運用進行了一些思考,這應當是一個中觀和宏觀的視角。

在社保制度的改革發展中,我國早就確立了多支柱的目標模式,本意就是希望通過政府和市場機制的配合,既能“廣覆蓋、保基本”,又能滿足群眾的改善性需求,這本身無疑就具有公私合作的特性。而且,基於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我國未來的社保改革仍然應以PPP模式為目標模式。

首先,只有堅持PPP模式導向的改革,才能確保社保制度的可持續性。僅就養老保障體系而言,根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提供的養老金替代率大約為40%,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到本世紀下半期,這一替代率將會下降至20-22%左右,如果以70%作為合意替代率水準的話,就有將近50%需要依靠第二和第三支柱來補充,如果沒有社會力量來參與養老保障的“生產”和“供給”,沒有有效的市場體系來提升養老保障的效率,將會對第一支柱構成巨大壓力,由此加劇社會風險,其次,只有堅持PPP模式導向的改革,才能保證社保制度實現公平性目標。在現有的資源約束條件下,我國的社保待遇勢必不能超越經濟發展水準,只能以“保基本”為制度目標,所以社保改革不能一味地給政府責任“做加法”,而是要合理限定政府的財政責任,同時要將有限的公共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這樣才能確保公平性目標能夠實現。在此前提下,我們只能通過市場來滿足具有相應支付能力群體的保障需要,未來的保障體系一定是政府、社會、市場、個人共同負擔的多元保障模式。再次,PPP模式所代表的多元化保障體系,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系統性地提升效率並提高服務品質。

在PPP導向的社保改革中,我們發現有三個問題的處理和應對非常重要:一是明確政府和市場各自的職責。在社保改革中,無論我們如何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必須尊重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社保制度天然是由政府主導的。所謂的公私合作模式,絕對不等於轉移、甚至推卸政府的責任,而只是說要將政府的職能限定在合理明確的範圍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PPP模式主張的是厘清責任,避免讓政府陷入“泛福利化”的陷阱,但政府絕不能推卸其應負的責任。二是同步提高政府和市場的問責能力。在PPP模式下,政府和市場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市場機構開始掌握更多的有關運作的資訊,如果只是政府對市場的單向問責,這極有可能導致有責任規定、但責任無法有效落實的局面,也可能導致責任要求過於嚴苛死板、以致市場組織喪失靈活性和創新能力。合作夥伴意味著二者要“各擔其責、各盡其責”。因此,問責要成為常態的工作機制,這實際上要求同步提高政府和市場的責任能力。三是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PPP模式還意味著,依靠市場機制承接社會保險的運行管理服務將成為常態,這對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戰,這包括政府管理工作的重心前移和激勵機制的設計。

總體而言,在社保改革中,政府仍將發揮主導作用,但具體機制必須做出重大改變,不能再走直接管理的老路子。這種經驗對於其他領域的PPP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啟動市場潛力,也正是PPP模式的根本要義。

三、從商業保險資金運用的角度看PPP

從商業保險資金負債期限長、規模大、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性來看,它與PPP專案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首先,公共品投資領域的項目通常來說期限都較長,而保險資金尤其是壽險資金屬於長期負債,為了滿足資金保值增值要求,保險資金一般需要投資長期限的專案,這與PPP項目一般10-30年的長期資金需求非常契合,因而具有其他資金很難比擬的優勢。其次,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規模大(我國保險資金中的82%來自壽險業),且由於壽險保單長期性的特徵,其資金來源具有穩定性,因此,保險資金可以成為PPP專案可靠、穩定的資金供應方。再次,保險資金的安全性要求很高,這與PPP項目尤其是專案回報機制為“政府付費”或者“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的PPP專案,即結合政府信用的PPP專案的投資特徵高度匹配。截至到2017年7月份,我國的保險總資本已經突破了16萬億元了。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迫切需要尋找適宜的產業和投資管道來進行資產和負債的最佳匹配,而PPP正是產融結合的一個有效平臺。

四、北大PPP研究中心的任務與責任

繁榮PPP理論研究,跟蹤探討PPP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PPP健康發展,走好中國之路,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發展經驗,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北京大學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研究中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心將堅守北大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風氣,秉持“國際視野、中國理念、學術高地、行業智囊”的要求,用“PPP”的“定位”來承擔“PPP”的使命。

所謂PPP的使命,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也就是眾所周知的public, private and partnership。而我今天在這裡提出的“PPP”定位,則是北大PPP研究中心的任務與責任。這裡的PPP,分別是Platform, Provider and Promoter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Platform——平臺。由財政部和北京大學聯合設立的PPP研究中心具有財政部的政策優勢、北京大學的科研優勢和社會各界參與方的資源優勢。借助各方優勢,中心將搭建起“政產學研聯盟平臺”、“創新理論研究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專業人才培養平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

Provider——提供者。通過北大PPP研究中心這個平臺,來提供PPP的基礎理論,提供政策諮詢、提供國際經驗,提供中國案例,提供專業人才,提供國際對話。通過各方努力和扎實工作,將中心打造成為中國PPP研究的高地。

Promoter——促進者。通過北大PPP研究平臺,促進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路徑的理論探索,促進資源配置最佳方式的實踐探索;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不懈探索,為中國、乃至世界PPP理論及實踐的發展,提供卓越的智力支援。

北大,是中國的北大,是世界的北大。北大的使命是“守正創新、引領未來”。中心將秉承國家新的治國理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推動PPP事業的良性、健康發展而努力!

謝謝大家!

這本身無疑就具有公私合作的特性。而且,基於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我國未來的社保改革仍然應以PPP模式為目標模式。

首先,只有堅持PPP模式導向的改革,才能確保社保制度的可持續性。僅就養老保障體系而言,根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提供的養老金替代率大約為40%,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到本世紀下半期,這一替代率將會下降至20-22%左右,如果以70%作為合意替代率水準的話,就有將近50%需要依靠第二和第三支柱來補充,如果沒有社會力量來參與養老保障的“生產”和“供給”,沒有有效的市場體系來提升養老保障的效率,將會對第一支柱構成巨大壓力,由此加劇社會風險,其次,只有堅持PPP模式導向的改革,才能保證社保制度實現公平性目標。在現有的資源約束條件下,我國的社保待遇勢必不能超越經濟發展水準,只能以“保基本”為制度目標,所以社保改革不能一味地給政府責任“做加法”,而是要合理限定政府的財政責任,同時要將有限的公共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這樣才能確保公平性目標能夠實現。在此前提下,我們只能通過市場來滿足具有相應支付能力群體的保障需要,未來的保障體系一定是政府、社會、市場、個人共同負擔的多元保障模式。再次,PPP模式所代表的多元化保障體系,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系統性地提升效率並提高服務品質。

在PPP導向的社保改革中,我們發現有三個問題的處理和應對非常重要:一是明確政府和市場各自的職責。在社保改革中,無論我們如何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必須尊重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社保制度天然是由政府主導的。所謂的公私合作模式,絕對不等於轉移、甚至推卸政府的責任,而只是說要將政府的職能限定在合理明確的範圍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PPP模式主張的是厘清責任,避免讓政府陷入“泛福利化”的陷阱,但政府絕不能推卸其應負的責任。二是同步提高政府和市場的問責能力。在PPP模式下,政府和市場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市場機構開始掌握更多的有關運作的資訊,如果只是政府對市場的單向問責,這極有可能導致有責任規定、但責任無法有效落實的局面,也可能導致責任要求過於嚴苛死板、以致市場組織喪失靈活性和創新能力。合作夥伴意味著二者要“各擔其責、各盡其責”。因此,問責要成為常態的工作機制,這實際上要求同步提高政府和市場的責任能力。三是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PPP模式還意味著,依靠市場機制承接社會保險的運行管理服務將成為常態,這對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戰,這包括政府管理工作的重心前移和激勵機制的設計。

總體而言,在社保改革中,政府仍將發揮主導作用,但具體機制必須做出重大改變,不能再走直接管理的老路子。這種經驗對於其他領域的PPP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啟動市場潛力,也正是PPP模式的根本要義。

三、從商業保險資金運用的角度看PPP

從商業保險資金負債期限長、規模大、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性來看,它與PPP專案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首先,公共品投資領域的項目通常來說期限都較長,而保險資金尤其是壽險資金屬於長期負債,為了滿足資金保值增值要求,保險資金一般需要投資長期限的專案,這與PPP項目一般10-30年的長期資金需求非常契合,因而具有其他資金很難比擬的優勢。其次,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規模大(我國保險資金中的82%來自壽險業),且由於壽險保單長期性的特徵,其資金來源具有穩定性,因此,保險資金可以成為PPP專案可靠、穩定的資金供應方。再次,保險資金的安全性要求很高,這與PPP項目尤其是專案回報機制為“政府付費”或者“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的PPP專案,即結合政府信用的PPP專案的投資特徵高度匹配。截至到2017年7月份,我國的保險總資本已經突破了16萬億元了。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迫切需要尋找適宜的產業和投資管道來進行資產和負債的最佳匹配,而PPP正是產融結合的一個有效平臺。

四、北大PPP研究中心的任務與責任

繁榮PPP理論研究,跟蹤探討PPP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PPP健康發展,走好中國之路,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發展經驗,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北京大學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研究中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心將堅守北大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風氣,秉持“國際視野、中國理念、學術高地、行業智囊”的要求,用“PPP”的“定位”來承擔“PPP”的使命。

所謂PPP的使命,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也就是眾所周知的public, private and partnership。而我今天在這裡提出的“PPP”定位,則是北大PPP研究中心的任務與責任。這裡的PPP,分別是Platform, Provider and Promoter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Platform——平臺。由財政部和北京大學聯合設立的PPP研究中心具有財政部的政策優勢、北京大學的科研優勢和社會各界參與方的資源優勢。借助各方優勢,中心將搭建起“政產學研聯盟平臺”、“創新理論研究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專業人才培養平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

Provider——提供者。通過北大PPP研究中心這個平臺,來提供PPP的基礎理論,提供政策諮詢、提供國際經驗,提供中國案例,提供專業人才,提供國際對話。通過各方努力和扎實工作,將中心打造成為中國PPP研究的高地。

Promoter——促進者。通過北大PPP研究平臺,促進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路徑的理論探索,促進資源配置最佳方式的實踐探索;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不懈探索,為中國、乃至世界PPP理論及實踐的發展,提供卓越的智力支援。

北大,是中國的北大,是世界的北大。北大的使命是“守正創新、引領未來”。中心將秉承國家新的治國理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推動PPP事業的良性、健康發展而努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