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與iPhone這十年

謹以此文,送給Steve Jobs

01 MacWorld

2007年1月,在國內一家一線商業類雜誌工作的我,

接到蘋果公司的邀請,去參加三藩市的MacWorld大會。

當時的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一方面約伯斯回歸後的Think Different,讓蘋果公司有了新的光環。

但另一方面,在這個新光環底下,它在中國市場的所有舉措卻有點“燈下黑”,遠不如今天如此開放。

可能除了供應商、管道商略知蘋果在中國的打法外,外界對其時的蘋果,在中國要做成什麼樣並無概念。因此我和另外幾家媒體同行的此行,

被蘋果中國的人稱為“開了先例”。

一路上,一位同去的媒體同行成了“消息靈通人士”,不斷告訴我蘋果可能要發佈手機。但當時,我等凡人想像力的頂點,要麼是類似諾基亞或摩托羅拉的升級版,要麼是iPod改裝版,並沒有太多excited。

到了會場,坦白說MacWorld大會一開始並不那麼吸引人,除了迴圈的背景音樂外,大家都在乾等約伯斯上場。期間我還跑到會場門口透透氣,

看到工作人員舉著Keynote即將開始的牌子走動提醒後,才回到了座位上。

終於等到約伯斯出場,他如同搖滾巨星一般光芒四射。在做完各種鋪墊,把市面上的手機“批判一番”後,他第一次展示了iPhone,現場無不震撼,“現實扭曲力場”的確存在。

約伯斯開創了產品發佈會的搖滾模式

我們同去的所有媒體也是驚呆了。冷靜之餘,再看看坐在同一個區域的亞洲媒體們,印度媒體反映最為激烈,似乎iPhone誕生在天竺;而韓國媒體一直保持了一貫的高冷,似乎沒有聽懂約伯斯的英語。

站起來往前看去,做在前排的幾個大拿,如KPCB的John Dorr、Google的埃裡克·施密特、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等,也同樣興奮異常。

約伯斯對現場節奏的控制能力非常強,製造一個又一個懸念,

然後公佈謎底。而且大幅的螢幕投影也非常流暢。

劃時代的產品功能

後來聽到了一個小細節,足見約伯斯對場控的重視。自從有一次iPod發佈出現延時的小狀況後,蘋果就做了很多演講的細緻改進。比如Keynote在投影時,其實是兩張一模一樣的頁面投影疊加在一起,

如果有一張出現問題,另一張就會自動顯現出來。觀眾絲毫看不到任何不妥。對比在看看現在仍在不斷出錯的國產手機公司的PPT,就知道差距了。

“我們將它命名為iPhone”

大會尾聲部分,是約伯斯拿著iPhone請台下媒體拍照。他展示了少有的配合,始終保持了微笑,不斷轉換角度讓閃光燈亮起。可能足足有十多分鐘。

手中的iPhone

回過頭來看,也許這是約伯斯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刻。

02 Cupertino

這次大會改變了我們接下來的行程。在相關事項弄完後,我們同去的所有人,包括蘋果中國的員工,都直接去了三藩市Apple Store,排隊買iPhone。然後包了一輛車,去Cupertino的蘋果總部“朝聖”。

當時的三藩市蘋果店

蘋果總部的大樓,外觀看起來已經不那麼時髦。在有限的幾個對外開放參觀區域,當我看到一個巨幅的iPhone條幅,上面寫著“hello world”從四五樓高的樓頂落下來的時候,還是驚得嘴都合不攏了。準備拿相機拍照,但黑人保安小哥跑過來制止,只好作罷。

當時的蘋果Infinite Loop總部

很有戲劇性的是,在回酒店的路上,我收到了一個諾基亞中國區高管的一個短信,問:對iPhone感覺怎麼樣。我回復:很牛逼。隨後的短信交流中,這哥們似乎仍然不願意相信的樣子。大概當時大家都沒有完全回過神來吧。

畢竟,我和諾基亞的這位朋友都無法預知,這個手上的小玩意會在接下來的十年,改變整個科技行業的進程。

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看,iPhone創造了科技史上回報率最大的記錄。美國《WIRED》雜誌曾還原了iPhone誕生的過程,揭示其當時有兩個團隊同時在研發手機項目,研發投資金額總投入是1億美元左右。最終在代號“紫色專案”(Project Purple)中出生的iPhone,助力蘋果在十年間攀升成為8000多億美金市值的超級公司。

在產業進化方面,“移動互聯網”這個詞,自從iPhone出現後,就被生生的發明了出來。而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黑莓、諾基亞等公司被陸續幹掉;一大堆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的供應商被養肥;三星成了全球最大的手機公司,國產手機公司也突然有了世界級的雄心;手機公司和運營商之間的關係被改寫……當然,無意中,Google也突然從朋友變成了對手。

03 sjobs@apple.com

iPhone的火爆,讓全世界的媒體再次燃起採訪約伯斯的熱情。作為經常拿跨國公司全球CEO當封面人物的雜誌,我們也不例外。但這事蘋果中國無能為力,我只好求助在蘋果公司的朋友,拿到了約伯斯常用的郵箱地址。

於是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並列舉這對中國讀者的意義,但意料之中,這封信石沉大海。不過由於蘋果公司這位朋友的關係,我對蘋果在中國的瞭解也慢慢多了起來,燈下也那麼黑了。

比如約伯斯對中國其實是很喜歡的,但更多的是個人情感。他曾以個人身份去過西藏和其他地方遊玩、對中國文化也比較喜歡等等。

而在商業上,約伯斯卻很矜持,不認為中國市場會在蘋果全球體系中有很高的排序。在他心中,中國是消費型大國,Mac和iPhone賣得好就行。因而幾經調整,最終挑選了來自摩托羅拉的盧雷擔任當時蘋果大中國區的老大,彙報對象是亞太區老大,而且職責主要也是銷售。

不過,即便只是賣產品,也不妨礙蘋果的格調。蘋果在中國的第一家AppleStore(現在名字改成了逼格更高的Apple Town Square),當時在北京同時有幾處選址考慮。約伯斯最中意的不是現在的三裡屯,而是前門大街——那裡正在進行街區改造,按照當時市政管理部門的雄心,前門大街會成為新的黃金地段,融合現代商業和北京歷史於一體,充滿設計感,且有一線知名國際品牌入駐。

據說,三層樓的Apple Store設計方案也已經遞到了約伯斯的案頭。這個三層樓門臉是中式的佈局,但裡面的玻璃幕牆又完美融合,比星巴克不知道高到那裡去了。然而,最終因為種種原因,前門大街的商業化改造問題多多,蘋果Apple Store最終去了第二選址三裡屯。

中國第一家蘋果店如果在這裡亮相,意義就完全不一樣

在格調之外,銷售的事情就簡單、直接了。一些以前行業內屬於小型的管道商如英龍華辰,一下翻身發了大財,很多關聯的人也發了大財。同行都羡慕得要死。

iPhone本身除了正常的銷售管道外,還被炒成“期貨”。上午用幾千萬拿下萬台iPhone,下午每台iPhone加價200元,甚至更多,再出貨。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賺幾百萬甚至千萬。這樣的場景隨時在發生。而且後來這個賺錢的方式也被國產手機的各路銷售商、中間商們複製。

這種情況,讓約伯斯都覺得中國市場有些不可思議。但他當時並沒有太多精力顧及遠東,產品依然是最重要的選項。

04 北京亮

2014年的某一天,我在銀泰中心的“北京亮”餐廳等下行電梯的時候,旁邊走來一個瘦高個的歪果仁按了上行鍵。定睛一看,是蒂姆·庫克。他身邊並無隨從前呼後擁,只有一個助理和他在安靜的站著。當時我已經離開了媒體,並沒有了沖上去採訪幾個問題的衝動。但能在這樣的場合看到庫克,還是有些意外。

後來才知道,庫克當時約了優酷的CEO古永鏘面談。大概在庫克的心中,iPhone北美的出廠配置自帶YouTube,在中國因為牆的原因,出廠配置也應該有類似的產品。因而優酷成為了合作方。

當然,優酷進入iPhone更多是古永鏘努力的結果。在2011年的時候,古永鏘作為第二位中國企業家的代表,參加了美國的太陽穀(SunValley)峰會。在那次的峰會上,古永鏘見到了約伯斯。後來古永鏘繼續參加了此峰會,遇到的人則是庫克。或許合作就是那時打下了基礎。

儘管如此,庫克能“屈駕”到中國市場見合作夥伴,在約伯斯時代還是不可想像的。約伯斯治下的蘋果中國,銷售的本土團隊有點自主權外,線下Apple Store和線上銷售業務以及iTunes Store和App store等,都是美國總部直管,而約伯斯本人也從未以CEO官方的身份來過中國。

現在,庫克一方面大唱中國市場讚歌,一年往返數次,一方面還敢把資料中心放到貴州,幾乎是達到了跨國公司在華縱深的極限。

庫克對中國市場的一直有獨特的理解

與此同時,在蘋果中國內部,則悄悄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App的開發者,在最初的時候要瞭解相關資訊,都需要直接給美國總部寫郵件,一般一周內會有回復;後來會有人操著港式普通話從香港打來電話問有什麼需要幫助;再後來,開發者基本都可以直接和北京或上海的蘋果團隊溝通了。

2015年更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超過美國本土。雖然隨後又出現下滑,但大中國區的作用開始發生根本改變。

可以看一個細節。現在,在蘋果全球官網介紹管理團隊的頁面上,出生于遼寧瀋陽的葛越位列其中。她是新上任的蘋果副總裁兼大中國區負責人,直接彙報物件是CEO蒂姆·庫克和首席運營官。而且除她之外,並無第二個國家市場的老大出現在這個頁面上。這個情況,在所有頂級跨國公司中,都不多見。

左下第一,即為蘋果大中國區負責人葛越

05 “黑洞”

2011年,我加盟了國內最好的商業書籍出版社。在當年10月初,有幸提前看到了《史蒂夫·約伯斯傳》(《Steve Jobs》)這本書的內容。

當時出版社以重金擊敗對手,拿到了中文版的版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組織翻譯。在翻譯完稿後,一位副總編輯看我還在加班,說要不要來幫忙一起再審校一下。於是我拿到了厚厚的一摞剛列印出來,還有熱氣的A4紙樣稿。

《約伯斯傳》成為當年最暢銷的商業書籍

一頁頁看完,感慨萬千。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約伯斯曾計畫做蘋果電視,而且也有了思路。但還沒有來得及打磨,就離開了人世。

直到今天,蘋果電視依然沒有面世。這幾年,雖然有各種爆料,但蘋果官方始終沒有正式證實這個產品。

也許,這就是一個“黑洞”,蘋果電視在這個“黑洞”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iPhone十周年的時刻,再來看這個“黑洞”,吞噬的不僅是蘋果電視,以及另一個傳說中的產品蘋果汽車這麼簡單。誇張點說,吞噬的可能是全球科技界的創新能力。

因為,自從iPhone誕生以來,這十年間再也沒有震撼的硬體產品面世。偶爾有汽車界的特斯拉,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亞馬遜Echo音箱外,其他產品都乏善可陳。甚至連蘋果自己的Apple Watch,也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最讓人遺憾的是,蘋果公司本身除了市值不斷攀高、銷售額不斷增長外,似乎離“創新”、“酷”這些詞也越來越遠。可能只有新發佈的iPhone X,還稍微有些新意。

06 HTC們

鐵打的iPhone,流水的安卓機。

蘋果公司在趨於平庸,或者正常化的同時,還是有巨大的產業貢獻,就是開啟了智慧手機時代。由此一大堆安卓機公司也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儘管諾基亞此時基本退出舞臺,但留下的“機海戰術”卻被安卓機公司們作為遺產,很好地加以沿用——諾基亞信奉通過用大量不同的機型來佔領中、高、低端市場,從而提升市場佔有率。但約伯斯卻堅信,靠一款產品就能打下天下——第一個靠此嘗到甜頭的是HTC。

在iPhone推出第二年,HTC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機 T-Mobile G1。頭幾年HTC的表現的確不錯。到2011年的時候,HTC的市值竟然超過了諾基亞。要知道在2006年之前,HTC還只是一個代工為核心業務的公司。

誰還記得HTC G1?

但沒有“掌握核心科技”的HTC還是很不自信,“機海戰術”也沒有延緩生命線——在2007 年至 2012 年,蘋果發佈了5 部 iPhone,而2008年到2012年,HTC發佈了超過50款手機。

城頭變幻大王旗。在HTC之後,三星、LG,以及中國手機公司陸續登場。這些公司的市占率不斷在攀高,也的確有不少亮點。但平心而論,每個演講宣佈要超越蘋果的CEO們,其實都心裡明白,與iPhone還是存在差距。

至少,還沒有哪家企業能同時系統性的擁有和iPhone匹敵的“四架馬車”:工業設計、作業系統、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晶片。

工業設計上,安卓機一直在迎頭趕上。有局部地方已經比iPhone更好,但從整體來看,iPhone還是在領先;作業系統上,至少iOS從來沒有把“不卡頓”當做亮點;供應鏈控制上,大部分安卓機以鴻海能代工為榮,而鴻海對蘋果來說,只是下游廠商;晶片上,華為最近新發佈了麒麟970,這是國產手機公司重大的進步,但估計所有人也承認,麒麟970比高通驍龍835還差一點點,而驍龍835比蘋果最新發佈的A11,也還差一點點。

換句不客氣的話說,安卓機公司們玩的這麼熱鬧,但HTC命運曲線的陰影依然存在。三星似乎已經站在了這個曲線的邊緣上。

而且功能機時代的舊事,在其他公司身上再重演一次也並非不可能。

當時波導、康佳等手機公司佔據過中國市場前三的位置,也有人喊過要成為世界級手機企業的口號,但很快曇花一現都進入下滑通道。“手機中的戰鬥機”們現在已經不見蹤影。其中應變能力強一點的人,去非洲搞了一個名叫傳音的安卓機。這是後話。

iPhone誕生前一年,波導被評為“ 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50強”

只有iPhone,至今依然堅挺。雖然不喜歡它的人也越來越多。

尾聲

iPhone誕生這十年,除了供應鏈上的公司賺的盆滿缽滿外,在早期的時候,還有不少App開發商也看到了希望。在2008年-2012年間,幾乎每週都能看到App開發商獲得融資的消息。

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投身到這個領域。一位最鐵杆的兄弟曾鼓搗出了全球使用者過百萬的App產品,甚至其中有一款,還上過蘋果在中國播出的電視廣告。然而,如同大多數開發商一樣,一直沒有賺到錢。

後來,調整方向,他終於堅韌地在微信上通過“內容+文化”電商的模式,做出了一家年銷售過千萬RMB的公司。(有了錢,他決定預訂一台iPhone X 給我做紀念。雖然不是頂配。)

或許,這就是這十年來,全球移動互聯網權力變遷的一個身邊小隱喻吧。

本文由出海傳媒出品,轉載請標明出處。

始終保持了微笑,不斷轉換角度讓閃光燈亮起。可能足足有十多分鐘。

手中的iPhone

回過頭來看,也許這是約伯斯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刻。

02 Cupertino

這次大會改變了我們接下來的行程。在相關事項弄完後,我們同去的所有人,包括蘋果中國的員工,都直接去了三藩市Apple Store,排隊買iPhone。然後包了一輛車,去Cupertino的蘋果總部“朝聖”。

當時的三藩市蘋果店

蘋果總部的大樓,外觀看起來已經不那麼時髦。在有限的幾個對外開放參觀區域,當我看到一個巨幅的iPhone條幅,上面寫著“hello world”從四五樓高的樓頂落下來的時候,還是驚得嘴都合不攏了。準備拿相機拍照,但黑人保安小哥跑過來制止,只好作罷。

當時的蘋果Infinite Loop總部

很有戲劇性的是,在回酒店的路上,我收到了一個諾基亞中國區高管的一個短信,問:對iPhone感覺怎麼樣。我回復:很牛逼。隨後的短信交流中,這哥們似乎仍然不願意相信的樣子。大概當時大家都沒有完全回過神來吧。

畢竟,我和諾基亞的這位朋友都無法預知,這個手上的小玩意會在接下來的十年,改變整個科技行業的進程。

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看,iPhone創造了科技史上回報率最大的記錄。美國《WIRED》雜誌曾還原了iPhone誕生的過程,揭示其當時有兩個團隊同時在研發手機項目,研發投資金額總投入是1億美元左右。最終在代號“紫色專案”(Project Purple)中出生的iPhone,助力蘋果在十年間攀升成為8000多億美金市值的超級公司。

在產業進化方面,“移動互聯網”這個詞,自從iPhone出現後,就被生生的發明了出來。而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黑莓、諾基亞等公司被陸續幹掉;一大堆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的供應商被養肥;三星成了全球最大的手機公司,國產手機公司也突然有了世界級的雄心;手機公司和運營商之間的關係被改寫……當然,無意中,Google也突然從朋友變成了對手。

03 sjobs@apple.com

iPhone的火爆,讓全世界的媒體再次燃起採訪約伯斯的熱情。作為經常拿跨國公司全球CEO當封面人物的雜誌,我們也不例外。但這事蘋果中國無能為力,我只好求助在蘋果公司的朋友,拿到了約伯斯常用的郵箱地址。

於是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並列舉這對中國讀者的意義,但意料之中,這封信石沉大海。不過由於蘋果公司這位朋友的關係,我對蘋果在中國的瞭解也慢慢多了起來,燈下也那麼黑了。

比如約伯斯對中國其實是很喜歡的,但更多的是個人情感。他曾以個人身份去過西藏和其他地方遊玩、對中國文化也比較喜歡等等。

而在商業上,約伯斯卻很矜持,不認為中國市場會在蘋果全球體系中有很高的排序。在他心中,中國是消費型大國,Mac和iPhone賣得好就行。因而幾經調整,最終挑選了來自摩托羅拉的盧雷擔任當時蘋果大中國區的老大,彙報對象是亞太區老大,而且職責主要也是銷售。

不過,即便只是賣產品,也不妨礙蘋果的格調。蘋果在中國的第一家AppleStore(現在名字改成了逼格更高的Apple Town Square),當時在北京同時有幾處選址考慮。約伯斯最中意的不是現在的三裡屯,而是前門大街——那裡正在進行街區改造,按照當時市政管理部門的雄心,前門大街會成為新的黃金地段,融合現代商業和北京歷史於一體,充滿設計感,且有一線知名國際品牌入駐。

據說,三層樓的Apple Store設計方案也已經遞到了約伯斯的案頭。這個三層樓門臉是中式的佈局,但裡面的玻璃幕牆又完美融合,比星巴克不知道高到那裡去了。然而,最終因為種種原因,前門大街的商業化改造問題多多,蘋果Apple Store最終去了第二選址三裡屯。

中國第一家蘋果店如果在這裡亮相,意義就完全不一樣

在格調之外,銷售的事情就簡單、直接了。一些以前行業內屬於小型的管道商如英龍華辰,一下翻身發了大財,很多關聯的人也發了大財。同行都羡慕得要死。

iPhone本身除了正常的銷售管道外,還被炒成“期貨”。上午用幾千萬拿下萬台iPhone,下午每台iPhone加價200元,甚至更多,再出貨。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賺幾百萬甚至千萬。這樣的場景隨時在發生。而且後來這個賺錢的方式也被國產手機的各路銷售商、中間商們複製。

這種情況,讓約伯斯都覺得中國市場有些不可思議。但他當時並沒有太多精力顧及遠東,產品依然是最重要的選項。

04 北京亮

2014年的某一天,我在銀泰中心的“北京亮”餐廳等下行電梯的時候,旁邊走來一個瘦高個的歪果仁按了上行鍵。定睛一看,是蒂姆·庫克。他身邊並無隨從前呼後擁,只有一個助理和他在安靜的站著。當時我已經離開了媒體,並沒有了沖上去採訪幾個問題的衝動。但能在這樣的場合看到庫克,還是有些意外。

後來才知道,庫克當時約了優酷的CEO古永鏘面談。大概在庫克的心中,iPhone北美的出廠配置自帶YouTube,在中國因為牆的原因,出廠配置也應該有類似的產品。因而優酷成為了合作方。

當然,優酷進入iPhone更多是古永鏘努力的結果。在2011年的時候,古永鏘作為第二位中國企業家的代表,參加了美國的太陽穀(SunValley)峰會。在那次的峰會上,古永鏘見到了約伯斯。後來古永鏘繼續參加了此峰會,遇到的人則是庫克。或許合作就是那時打下了基礎。

儘管如此,庫克能“屈駕”到中國市場見合作夥伴,在約伯斯時代還是不可想像的。約伯斯治下的蘋果中國,銷售的本土團隊有點自主權外,線下Apple Store和線上銷售業務以及iTunes Store和App store等,都是美國總部直管,而約伯斯本人也從未以CEO官方的身份來過中國。

現在,庫克一方面大唱中國市場讚歌,一年往返數次,一方面還敢把資料中心放到貴州,幾乎是達到了跨國公司在華縱深的極限。

庫克對中國市場的一直有獨特的理解

與此同時,在蘋果中國內部,則悄悄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App的開發者,在最初的時候要瞭解相關資訊,都需要直接給美國總部寫郵件,一般一周內會有回復;後來會有人操著港式普通話從香港打來電話問有什麼需要幫助;再後來,開發者基本都可以直接和北京或上海的蘋果團隊溝通了。

2015年更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超過美國本土。雖然隨後又出現下滑,但大中國區的作用開始發生根本改變。

可以看一個細節。現在,在蘋果全球官網介紹管理團隊的頁面上,出生于遼寧瀋陽的葛越位列其中。她是新上任的蘋果副總裁兼大中國區負責人,直接彙報物件是CEO蒂姆·庫克和首席運營官。而且除她之外,並無第二個國家市場的老大出現在這個頁面上。這個情況,在所有頂級跨國公司中,都不多見。

左下第一,即為蘋果大中國區負責人葛越

05 “黑洞”

2011年,我加盟了國內最好的商業書籍出版社。在當年10月初,有幸提前看到了《史蒂夫·約伯斯傳》(《Steve Jobs》)這本書的內容。

當時出版社以重金擊敗對手,拿到了中文版的版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組織翻譯。在翻譯完稿後,一位副總編輯看我還在加班,說要不要來幫忙一起再審校一下。於是我拿到了厚厚的一摞剛列印出來,還有熱氣的A4紙樣稿。

《約伯斯傳》成為當年最暢銷的商業書籍

一頁頁看完,感慨萬千。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約伯斯曾計畫做蘋果電視,而且也有了思路。但還沒有來得及打磨,就離開了人世。

直到今天,蘋果電視依然沒有面世。這幾年,雖然有各種爆料,但蘋果官方始終沒有正式證實這個產品。

也許,這就是一個“黑洞”,蘋果電視在這個“黑洞”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iPhone十周年的時刻,再來看這個“黑洞”,吞噬的不僅是蘋果電視,以及另一個傳說中的產品蘋果汽車這麼簡單。誇張點說,吞噬的可能是全球科技界的創新能力。

因為,自從iPhone誕生以來,這十年間再也沒有震撼的硬體產品面世。偶爾有汽車界的特斯拉,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亞馬遜Echo音箱外,其他產品都乏善可陳。甚至連蘋果自己的Apple Watch,也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最讓人遺憾的是,蘋果公司本身除了市值不斷攀高、銷售額不斷增長外,似乎離“創新”、“酷”這些詞也越來越遠。可能只有新發佈的iPhone X,還稍微有些新意。

06 HTC們

鐵打的iPhone,流水的安卓機。

蘋果公司在趨於平庸,或者正常化的同時,還是有巨大的產業貢獻,就是開啟了智慧手機時代。由此一大堆安卓機公司也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儘管諾基亞此時基本退出舞臺,但留下的“機海戰術”卻被安卓機公司們作為遺產,很好地加以沿用——諾基亞信奉通過用大量不同的機型來佔領中、高、低端市場,從而提升市場佔有率。但約伯斯卻堅信,靠一款產品就能打下天下——第一個靠此嘗到甜頭的是HTC。

在iPhone推出第二年,HTC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機 T-Mobile G1。頭幾年HTC的表現的確不錯。到2011年的時候,HTC的市值竟然超過了諾基亞。要知道在2006年之前,HTC還只是一個代工為核心業務的公司。

誰還記得HTC G1?

但沒有“掌握核心科技”的HTC還是很不自信,“機海戰術”也沒有延緩生命線——在2007 年至 2012 年,蘋果發佈了5 部 iPhone,而2008年到2012年,HTC發佈了超過50款手機。

城頭變幻大王旗。在HTC之後,三星、LG,以及中國手機公司陸續登場。這些公司的市占率不斷在攀高,也的確有不少亮點。但平心而論,每個演講宣佈要超越蘋果的CEO們,其實都心裡明白,與iPhone還是存在差距。

至少,還沒有哪家企業能同時系統性的擁有和iPhone匹敵的“四架馬車”:工業設計、作業系統、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晶片。

工業設計上,安卓機一直在迎頭趕上。有局部地方已經比iPhone更好,但從整體來看,iPhone還是在領先;作業系統上,至少iOS從來沒有把“不卡頓”當做亮點;供應鏈控制上,大部分安卓機以鴻海能代工為榮,而鴻海對蘋果來說,只是下游廠商;晶片上,華為最近新發佈了麒麟970,這是國產手機公司重大的進步,但估計所有人也承認,麒麟970比高通驍龍835還差一點點,而驍龍835比蘋果最新發佈的A11,也還差一點點。

換句不客氣的話說,安卓機公司們玩的這麼熱鬧,但HTC命運曲線的陰影依然存在。三星似乎已經站在了這個曲線的邊緣上。

而且功能機時代的舊事,在其他公司身上再重演一次也並非不可能。

當時波導、康佳等手機公司佔據過中國市場前三的位置,也有人喊過要成為世界級手機企業的口號,但很快曇花一現都進入下滑通道。“手機中的戰鬥機”們現在已經不見蹤影。其中應變能力強一點的人,去非洲搞了一個名叫傳音的安卓機。這是後話。

iPhone誕生前一年,波導被評為“ 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50強”

只有iPhone,至今依然堅挺。雖然不喜歡它的人也越來越多。

尾聲

iPhone誕生這十年,除了供應鏈上的公司賺的盆滿缽滿外,在早期的時候,還有不少App開發商也看到了希望。在2008年-2012年間,幾乎每週都能看到App開發商獲得融資的消息。

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投身到這個領域。一位最鐵杆的兄弟曾鼓搗出了全球使用者過百萬的App產品,甚至其中有一款,還上過蘋果在中國播出的電視廣告。然而,如同大多數開發商一樣,一直沒有賺到錢。

後來,調整方向,他終於堅韌地在微信上通過“內容+文化”電商的模式,做出了一家年銷售過千萬RMB的公司。(有了錢,他決定預訂一台iPhone X 給我做紀念。雖然不是頂配。)

或許,這就是這十年來,全球移動互聯網權力變遷的一個身邊小隱喻吧。

本文由出海傳媒出品,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