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鄭成功能與清朝對抗多年,竟是此憤青遠見卓識!

家貧出浪子,國弱多憤青。弘光朝廷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一些正直文臣的極大憂慮與無比憤慨,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就是“憤青”中的一個。

作為兵科的言官,陳子龍並不打算跟“南混”同流合污,而是殫精竭慮地為國效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籌畫,陳子龍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遠見卓識的國防策

在六月十九日的上疏中,陳子龍率先提出了募練水師的倡議。陳子龍認為,“君父之仇不可不報,中原之地不可不複”,而要光復故土,首先應確保江淮穩固,

作為“中興之根本”。東南一隅想要固若金湯,水師無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國防力量。陳子龍向弘光皇帝建議,朝廷應迅速任命專人、撥出專款募練水師,以備不時之需。另外,陳子龍還提出了具體的人選和方針,並保證“一月之內,可以就緒”。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陳子龍的提議並非異想天開。此前,松江知府陳亨已經開始在籌辦船隻和士兵。山陰知縣錢世貴等人已購買三十五艘沙船,

還招募了一千多士兵。如果朝廷出面招募,必然能夠得到各方的回應,迅速成軍。另外,明朝在兵器、造船、火炮方面的技術都是非常先進的,能夠為水師提供最具殺傷力的火器配備。

有此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旦弘光政權的水師建成,對清軍的威懾必然是非同尋常的。清軍長期在關外作戰,以騎射和陸戰見長,卻不習水戰,更談不上有什麼水師。與此相反,

南方特別是東南一帶,卻是以水戰見長。新組建起來的弘光水師既可以協助四鎮和京營防守淮河、長江一線,又能從海上突襲敵人後方,令清軍始終擔心後院起火,難以放開手腳、大舉南下。

陳子龍雖然官階不高,但洞察力是極其非凡的。後來,鄭成功依靠強大的武裝海軍船隊收復臺灣,常年盤踞在江南與清軍對抗多年,充分證明了陳子龍的遠見卓識。只是陳子龍的建議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弘光朝廷的認同,

一氣之下,陳子龍黯然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