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使用了1000多年的簡牘,製作方法是這樣的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文字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石頭、陶片、動物骨骼、龜甲、絹帛、竹片等等。隨著時代發展,甲骨不再被使用,石刻不便攜帶,絹帛造價昂貴,那麼在紙張沒有普及之前,

簡牘成為了人們記錄事件的重要載體。簡牘作為我國古代文字的書寫載體,始於春秋戰國或更早,盛于秦漢,衰于魏晉,先後使用了一千餘年,是我國文字史上輝煌的一筆。

簡與牘的區別

簡和牘往往被連起來讀,但其形制有著一定的區別。《說文》中記載:“牘,

書板也”,即用於書寫的木、竹板。一塊板子上可以書寫數行,比簡寬,一根簡一般只能書寫一行。簡牘的製作一般需要四個步驟:備料、片解與刮削、殺青(上膠液)、編聯。

製作簡牘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其中以竹木最為廣泛。大體上南方以竹為主,北方以木為主。主要的材料有:毛竹、苦竹、剛竹、短穗竹、杉木、雲杉、松、水柳、胡楊、毛白楊、蘆葦等。在選好材料後用木鋸子截取所需尺寸的材料,

然後用斧、刀、削、刨刀等工具將竹木進行片解和刮削,使簡牘符合規範,保持其寬度和平整,便於書寫。

簡牘進行片解後要在火上燒烤,使其失去水分並使竹內有機質凝固,這個步驟叫做殺青,烘烤起到防蠹和易於墨書的作用。木簡也要進行乾燥處理,

一般在其表面塗上一層膠液,書寫時不滲墨暈散。處理好簡牘要進行編聯,簡冊一般由絲或麻編聯成冊,或系聯成束。少則幾枚,多則幾十枚,依內容而定。編繩一般是二道,可三道,多的達五道。簡冊是先寫後編,還是先編後寫沒有規定。一般長篇文章是先編後寫,帳目、劄記則先寫後編。

簡牘的發現

商周時期的簡牘暫未發現,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簡牘已經被普遍使用。

戰國時期的簡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時期的簡牘,這一時期簡牘集中發現于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1978年3月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竹簡共240枚,這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簡牘實物。此簡記載了車馬器和車上的兵器裝備,對於研究戰國時期的曾、楚兩國關係以及車馬制度、喪葬制度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一座戰國晚期的秦墓中出土。內容是秦軍中的士卒黑夫和驚寫的家信。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書實物,年代為秦王嬴政二十四年(西元前223年)。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盜者》篇記錄的是盜者為何人、相貌特徵、所盜之物藏匿何處等的占卜文書。其十二地支日緊接一種動物,與後代流行的生肖應屬同一系統,是十二生肖的最早記錄。

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中也有類似的記錄。1986年3月,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中出土竹簡總數460枚。木板地圖7幅。內容主要是《日書》和紀年文書,是研究秦國社會和思想文化、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地圖木牘繪有山川、河流、關隘、道路,並注明地名。所繪地形是戰國時期秦國郡縣(今天水市北道區)的行政區域圖。

1914年,羅振玉和王國維合著的《流沙墜簡》,對二十世紀初出土的敦煌漢簡進行了精闢的考釋和研究,其成果為當時東西方學者所望塵莫及的,至今仍是為近代簡帛學的奠基之作。簡牘的存在讓我們得以瞭解古人生活、作業等方面的細節,讓我們查漏補缺,並且對一些史料加以補充或者修正,簡牘是研究古代歷史的珍貴資料,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與後代流行的生肖應屬同一系統,是十二生肖的最早記錄。

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中也有類似的記錄。1986年3月,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中出土竹簡總數460枚。木板地圖7幅。內容主要是《日書》和紀年文書,是研究秦國社會和思想文化、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地圖木牘繪有山川、河流、關隘、道路,並注明地名。所繪地形是戰國時期秦國郡縣(今天水市北道區)的行政區域圖。

1914年,羅振玉和王國維合著的《流沙墜簡》,對二十世紀初出土的敦煌漢簡進行了精闢的考釋和研究,其成果為當時東西方學者所望塵莫及的,至今仍是為近代簡帛學的奠基之作。簡牘的存在讓我們得以瞭解古人生活、作業等方面的細節,讓我們查漏補缺,並且對一些史料加以補充或者修正,簡牘是研究古代歷史的珍貴資料,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