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說人人都可以成為預言家?

1、

在《先發影響力》這本書裡面,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講到了自己的一次算命經歷,

特別有意思:

西奧迪尼有一次參加一個家庭聚會,為了和諧氣氛,和主人套個近乎,他就說他會看手相,可以給主人算個命。

然後西奧迪尼就把主人的手拿過來若有所思,說了一句話:你是一個很固執的人。

主人立即就呆掉了,問:你怎麼知道的?

西奧迪尼沒有回答,他等過了一會兒,又把主人的手拿過來看了一下,說:你其實在很多事情上也是很靈活的。

主人覺得西奧迪尼更神了,因為當西奧迪尼說他是一個固執的人的時候,他立即就回憶起生活中他固執的一面;當西奧迪尼說他其實也很靈活的時候,他就按照“靈活”這個關鍵字搜出一大堆東西。

這有點像搜尋引擎,什麼詞你只要輸進去,都能出來一堆網頁,我們的意識就是這樣一個很神奇的搜尋引擎:當別人給出一個關鍵字,也就鎖定了你的注意力,你的意識自動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個關鍵字上,

然後就會從你一生經歷的豐富回憶中調出和這個詞有關的那些畫面。

我們的大腦資料庫非常的大,而且性格不是一種特徵,而是一種傾向性。內向的人不是說永遠內向,而是在大部分場景是偏向內向,但是也有部分場景是偏向外向的。所以根據不同的性格傾向,人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亞自我。這些亞自我分別出現在你的日常中,

給你創造出很多行為和記憶。

更不用說行為之外還有想法,一個內向的人心中沒准有很多外向的想法。這些行為和想法像大海一樣包羅萬象,只要用特定的方式去注意某一個要素,隱藏在大海裡的那些要素就會一一浮現在你的面前——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正向檢驗策略”。

2、

“正向檢驗”是指,為了判斷一種可能性是否成立,人們經常會尋找他說中而不是漏掉的東西,尋找他證實而不是證偽的地方。

甚至包括預言家、算命先生我們都存在著“正向檢驗”這樣一種判斷。

培根說過“預言家之所以老讓人覺得神奇,是因為我們只記住了他說中的地方,自動忽略了他沒有說中的東西。”我們的頭腦是我們的,但是很多時候並不是由我們說了算,記憶有太多的不由主,有太多的不聽話的的時候,甚至還會欺騙你自己。

當你特別喜歡一樣的東西,記憶甚至會進行二次創作,

比如一些經典的電影片段,你喜歡的那種讓你親自描述細節,結果和真相往往千差萬別;同樣的道理,對於你厭惡不想回憶的東西,記憶也會刪刪減減,最後讓真相不在是真相,這也是為什麼目擊者在刑事案件的證據中會有特殊規定。

這是人性的弱點,也是大腦科學裡面必然的結果,

3、

特別狡猾的犯罪販子都有反偵察能力,我們日常理解的反偵察可能是那種細心到隨時消滅證據讓你找不到他,但是真正牛逼的反偵察是要智造一連串的的假線索,讓偵探和經常去自己進行正向驗證:

先製造一個跡象,引導偵探和員警朝一個方向想,比如犯罪分子故意用不同的左右手習慣,比如故意在監控錄影裡面露面。然後偵探和員警會接連的發現1-2個跡象來證明他們的判斷,然後把他們的思路帶到天邊去,而狡猾的罪犯有了充足的時間逃跑。

而老練的員警就有一個特點,他懂得人性中的這個弱點,於是就會反其道而行之,運用“反正向驗證策略”。

就行菲茨傑拉德說的:一個真正偉大的頭腦中是同時能運行兩套規則而並行不悖的。任何事情出現的時候都嘗試用兩套策略。

正向檢驗最可怕的是當你的第一印象深入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然後越來越多的外在跡象和內在記憶湧上來,讓你越來越相信這個印象,不管它到底是對是錯。

在商業、社交、行銷上,越來越多的人運用”正向檢驗策略”來達成他們的目的。比如面試的第一印象和自我介紹,比如行銷上隱而不漏,比如人際交往中手上戴個什麼表,開著什麼車直接影響了結果。

4、

偏見正是這樣形成的,當你給你自己大腦輸入一個關鍵字的時候,所調出來的資料就是為了證明這個關鍵字的正確性,然後你就被套牢了。

有時候對一個人有一種看法,後來事實證明他就是這樣的人,這是偏見?還是自己給自己下的套?

當你覺得天下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總是可以輕易在茫茫資訊網路中找到那些渣男的新聞和事蹟。

當你覺得你老公就是出軌了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自證預言的時候了,就算當時沒出軌,最後也會出軌,因為你想證明它,潛意識就會推進這件事的發生。

因為當你對一個人形成了初步的判斷,你就會不自覺的陷入到手機相關證據的遊戲中。證據越來越充分的時候,你自己的語言、態度、行為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你的這種行為本身一定會出發對方相應的反應。

但是你的行為和態度在前,他的反應和行為災後。

反過來,當你對一個人越來越具有善意的時候,你的行為也會越來越激發對方的善意。

很多預言,都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但是真正牛逼的反偵察是要智造一連串的的假線索,讓偵探和經常去自己進行正向驗證:

先製造一個跡象,引導偵探和員警朝一個方向想,比如犯罪分子故意用不同的左右手習慣,比如故意在監控錄影裡面露面。然後偵探和員警會接連的發現1-2個跡象來證明他們的判斷,然後把他們的思路帶到天邊去,而狡猾的罪犯有了充足的時間逃跑。

而老練的員警就有一個特點,他懂得人性中的這個弱點,於是就會反其道而行之,運用“反正向驗證策略”。

就行菲茨傑拉德說的:一個真正偉大的頭腦中是同時能運行兩套規則而並行不悖的。任何事情出現的時候都嘗試用兩套策略。

正向檢驗最可怕的是當你的第一印象深入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然後越來越多的外在跡象和內在記憶湧上來,讓你越來越相信這個印象,不管它到底是對是錯。

在商業、社交、行銷上,越來越多的人運用”正向檢驗策略”來達成他們的目的。比如面試的第一印象和自我介紹,比如行銷上隱而不漏,比如人際交往中手上戴個什麼表,開著什麼車直接影響了結果。

4、

偏見正是這樣形成的,當你給你自己大腦輸入一個關鍵字的時候,所調出來的資料就是為了證明這個關鍵字的正確性,然後你就被套牢了。

有時候對一個人有一種看法,後來事實證明他就是這樣的人,這是偏見?還是自己給自己下的套?

當你覺得天下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總是可以輕易在茫茫資訊網路中找到那些渣男的新聞和事蹟。

當你覺得你老公就是出軌了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自證預言的時候了,就算當時沒出軌,最後也會出軌,因為你想證明它,潛意識就會推進這件事的發生。

因為當你對一個人形成了初步的判斷,你就會不自覺的陷入到手機相關證據的遊戲中。證據越來越充分的時候,你自己的語言、態度、行為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你的這種行為本身一定會出發對方相應的反應。

但是你的行為和態度在前,他的反應和行為災後。

反過來,當你對一個人越來越具有善意的時候,你的行為也會越來越激發對方的善意。

很多預言,都是自我實現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