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生態文明之花在息縣絢麗綻放

——記息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余金霞

□葉 欖

我和息縣縣委常委、宣傳部余金霞部長認識已經6年了,

她給我的印象是清正廉潔、勤政敬業、親和慈悲。和她相處,有如沐春風之感。

余部長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在她的推動下,新縣、息縣湧現出一大批國學擁躉,他們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德化人心,教人向善。她和省派駐彎柳樹村第一書記宋瑞聯手打造的彎柳樹德孝文化村,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正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關注者和研究者。在我的記憶中,留存著很多和余部長相處的鏡頭,這一幀幀圖景,基本上可以勾勒出余金霞——這位基層縣委宣傳部部長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8月23日下午4時多,余部長叫上我和文明辦徐海軍主任去息縣人居環境治理辦公室調研。從縣委到人居辦差不多數百米遠,我們三人步行前往,一路上,我們邊走邊撿拾垃圾,因為路上垃圾桶較遠,

我們便把垃圾帶到了位於住建局的人居辦,人居辦的同志趕緊過來把垃圾接過來扔到他們單位的垃圾桶裡。

在人居辦,我們和閆副縣長、徐鑫局長、楊加宇副局長等就息縣人居環境整治一事開了一個短會,明確了職責和分工,制定了路線圖,準備以資源分類為突破口,打一場人居環境改善之戰,改變息縣農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狀態。用余部長的話說就是:變突擊式為常態化,

就像學生做作業一樣,重在平常和可持續。

從住建局出來,我們沿著北大街一路撿去,又撿了一些塑膠、紙屑等垃圾。在兩個冷飲店前,余部長邊撿拾垃圾邊對店主說,一定要做好門前五包,還要有大愛之心,不僅要清潔自己門口的,看到隔壁門口的垃圾也要清理。我看見余部長說這番話時,旁邊一個女服務員一直在撇嘴,她心裡可能在想:哪來的三個人,

這麼多管閒事。

在譙樓廣場,余部長看見幾位老太太在長椅上坐著閒聊,腳邊有幾個垃圾,便走上前去撿了起來,她對幾位老人說:“老人家們,以後有空可以撿撿垃圾。”幾位老人趕緊解釋說,垃圾不是她們扔的,是先前坐在這裡的年輕人扔的。

這只是余部長工作生活的一個片段,發生在她身上的善舉還很多,這些點點滴滴正在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帶動著身邊的人們,

並以知行合一的行動告訴大家“知道更要行道”的道理。對於余部長的好,我經歷了很多。記得2014年夏天,我陪余部長到彎柳樹村,一位村民大姐走過來一把攬住她的腰,大妹長大妹短的叫,場景讓人感慨。我不禁想,幹部和群眾的關係如果都到這個份上,我們的鄉村建設、精准扶貧、人居環境治理還有什麼難的呢!

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一個秋天的夜裡,余部長邀請我去息縣宣講環保和剛剛總結出來的“五行加一資源分類法”。宣傳活動是在一人口密度很大的社區裡舉行的,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先是由文化大篷車來暖場,豐富多彩的節目表演結束後是我的宣講環節,我向台下的觀眾們講了大約半個小時的“五行加一資源分類法”的具體操作方法以及資源分類、環境保護對息縣打造中國生態主食廚房的重要意義。縣裡對這個活動很重視,時任縣委書記余運德、時任息縣政府黨組成員宋瑞親臨現場,在息縣考察學習縣域傳統文化弘揚的湖北省宣傳部副部長也應邀出席。

我的宣講結束後,余部長走上台來做總結,她動情地講述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她的這個故事在傳遞環保理念的同時,還讓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一次心靈的洗禮。事情是這樣的,余部長的家在信陽市區,她一直都有垃圾分類的習慣,每每會把各種生活中可以回收賣錢的廢品分好類放在樓道的門口,因為她知道清掃樓道的環衛工大姐會拿去賣錢補貼家用,但她從不主動說明,主要是為了照顧環衛工大姐的自尊心。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她偶爾在樓道裡遇到環衛工大姐時,可以感受到這位大姐眼神裡和言語中的感恩。有一天,余部長因為有急事,匆匆地出門了,走了近半個小時後,忽然想起鑰匙忘了拔掉,還在門上插著呢。她趕緊往家趕,心裡祈禱著糟糕的場面不要出現。等她急火火地趕到家門口時,發現環衛工大姐正靜靜地守在她的門邊。大姐看她回來了,松了一口氣。大姐告訴她說,早晨清掃樓梯時,發現她家的鑰匙在門上插著,就知道是她走急了疏忽了。大姐擔心有壞人進屋行竊,就放下手頭的工作,守在門邊等候她回返。

余部長聽了環衛工大姐的話,心裡很是感動,沒想到自己平時一些小小的善行,竟會有如此大的善果。大姐因為沒有她的電話,所以無法通知她,只好在門邊守著,足足守了一個多小時!如果沒有大姐的熱心守護,可能會造成一定經濟損失。聽了余部長的講述,下面掌聲雷動,大家為她親力親為資源分類鼓掌,為她的善良鼓掌,為環衛工大姐的感恩之心鼓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很多人認為老祖宗的這句話是唯心主義,是迷信。其實不然,這句話包含著宇宙間最樸素的真理,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同文同種傳遞數千年之久而未斷絕,其實就得益于老祖宗留下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的因果教育理念!

8月18日是息縣第二個生態文明日。余部長帶隊,息縣7個生態文明中心所在鄉鎮的領導和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以及村民代表組成的考察團去平橋中山鋪和新集取經。這種取經是必要的,屬於走出去開眼界的範疇。在中山鋪,大家驚歎于鄉土建築師李開良的巧思妙想和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在新集,大家感歎于資源分類工作人員的不怕髒累的敬業精神。平橋之行,余部長冒著炎熱為大家做了深入細緻的講解,考察團成員們深受教育,收穫滿滿,感動多多。在和大家的交流中,余部長語重心長地講了她對扶貧、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等農村工作的認識。

余部長說,我們已經推動的鄉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資源分類是重點。我們要發動群眾,把幹濕垃圾分開,幹的能賣的賣,能燒的燒,能埋的埋。對濕垃圾,主要是用來堆肥,做有機肥。這些年來,隨著石油農業的發展,我們的大地母親出了問題,大地母親不喜歡農藥、化肥、除草劑,它需要的是有機肥、農家肥,可我們卻不給它,導致了嚴重的土壤污染和生態破壞。有資料顯示,我國已經有五千萬畝耕地受到污染,不再適合種植,這一趨勢不僅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還在呈現出加劇趨勢。我們力推的農戶源頭分類,宣導一筐一桶一池,就是要重新把老祖宗的好傳統拾起來,惜物惜福,把濕垃圾堆肥做好,還給大地母親,做大地的孝子,改變今天城鄉互害、易毒而食的不正常狀態。

余部長始終記掛著群眾的冷暖,她動情地對大家說: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也是生產力,如果把他們當做成本,就是要背負的,要壓縮的。而把他們看做資本,就是要投入的,要呵護的。這一點是我們鄉村謀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首先要注意到的。因為群眾一定是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有奔頭的未來。我們在帶領群眾實施垃圾分類打造清潔美麗家園的過程中一定注意到這一點,要通過我們幹部走在前率先垂范,在行進過程中昇華大家的愛心,從而輝映黨心,感召民心。

做大地的孝子!這是幹濕垃圾分類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最終目的,彰顯的是一種情懷、責任和擔當。做大地的孝子!這是從自然農法到有機農業到生態農業再到孝心農業的高度提升,是一位縣領導對100萬息州兒女所發出的召集令和最強音!

宣傳活動是在一人口密度很大的社區裡舉行的,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先是由文化大篷車來暖場,豐富多彩的節目表演結束後是我的宣講環節,我向台下的觀眾們講了大約半個小時的“五行加一資源分類法”的具體操作方法以及資源分類、環境保護對息縣打造中國生態主食廚房的重要意義。縣裡對這個活動很重視,時任縣委書記余運德、時任息縣政府黨組成員宋瑞親臨現場,在息縣考察學習縣域傳統文化弘揚的湖北省宣傳部副部長也應邀出席。

我的宣講結束後,余部長走上台來做總結,她動情地講述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她的這個故事在傳遞環保理念的同時,還讓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一次心靈的洗禮。事情是這樣的,余部長的家在信陽市區,她一直都有垃圾分類的習慣,每每會把各種生活中可以回收賣錢的廢品分好類放在樓道的門口,因為她知道清掃樓道的環衛工大姐會拿去賣錢補貼家用,但她從不主動說明,主要是為了照顧環衛工大姐的自尊心。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她偶爾在樓道裡遇到環衛工大姐時,可以感受到這位大姐眼神裡和言語中的感恩。有一天,余部長因為有急事,匆匆地出門了,走了近半個小時後,忽然想起鑰匙忘了拔掉,還在門上插著呢。她趕緊往家趕,心裡祈禱著糟糕的場面不要出現。等她急火火地趕到家門口時,發現環衛工大姐正靜靜地守在她的門邊。大姐看她回來了,松了一口氣。大姐告訴她說,早晨清掃樓梯時,發現她家的鑰匙在門上插著,就知道是她走急了疏忽了。大姐擔心有壞人進屋行竊,就放下手頭的工作,守在門邊等候她回返。

余部長聽了環衛工大姐的話,心裡很是感動,沒想到自己平時一些小小的善行,竟會有如此大的善果。大姐因為沒有她的電話,所以無法通知她,只好在門邊守著,足足守了一個多小時!如果沒有大姐的熱心守護,可能會造成一定經濟損失。聽了余部長的講述,下面掌聲雷動,大家為她親力親為資源分類鼓掌,為她的善良鼓掌,為環衛工大姐的感恩之心鼓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很多人認為老祖宗的這句話是唯心主義,是迷信。其實不然,這句話包含著宇宙間最樸素的真理,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同文同種傳遞數千年之久而未斷絕,其實就得益于老祖宗留下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的因果教育理念!

8月18日是息縣第二個生態文明日。余部長帶隊,息縣7個生態文明中心所在鄉鎮的領導和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以及村民代表組成的考察團去平橋中山鋪和新集取經。這種取經是必要的,屬於走出去開眼界的範疇。在中山鋪,大家驚歎于鄉土建築師李開良的巧思妙想和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在新集,大家感歎于資源分類工作人員的不怕髒累的敬業精神。平橋之行,余部長冒著炎熱為大家做了深入細緻的講解,考察團成員們深受教育,收穫滿滿,感動多多。在和大家的交流中,余部長語重心長地講了她對扶貧、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等農村工作的認識。

余部長說,我們已經推動的鄉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資源分類是重點。我們要發動群眾,把幹濕垃圾分開,幹的能賣的賣,能燒的燒,能埋的埋。對濕垃圾,主要是用來堆肥,做有機肥。這些年來,隨著石油農業的發展,我們的大地母親出了問題,大地母親不喜歡農藥、化肥、除草劑,它需要的是有機肥、農家肥,可我們卻不給它,導致了嚴重的土壤污染和生態破壞。有資料顯示,我國已經有五千萬畝耕地受到污染,不再適合種植,這一趨勢不僅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還在呈現出加劇趨勢。我們力推的農戶源頭分類,宣導一筐一桶一池,就是要重新把老祖宗的好傳統拾起來,惜物惜福,把濕垃圾堆肥做好,還給大地母親,做大地的孝子,改變今天城鄉互害、易毒而食的不正常狀態。

余部長始終記掛著群眾的冷暖,她動情地對大家說: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也是生產力,如果把他們當做成本,就是要背負的,要壓縮的。而把他們看做資本,就是要投入的,要呵護的。這一點是我們鄉村謀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首先要注意到的。因為群眾一定是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有奔頭的未來。我們在帶領群眾實施垃圾分類打造清潔美麗家園的過程中一定注意到這一點,要通過我們幹部走在前率先垂范,在行進過程中昇華大家的愛心,從而輝映黨心,感召民心。

做大地的孝子!這是幹濕垃圾分類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最終目的,彰顯的是一種情懷、責任和擔當。做大地的孝子!這是從自然農法到有機農業到生態農業再到孝心農業的高度提升,是一位縣領導對100萬息州兒女所發出的召集令和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