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婚的臥室為什麼叫“洞房”

很早之前,人們就習慣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

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枚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的《和詠舞》詩曰:“洞房花燭明,燕舞餘雙輕。”可見,“洞房”的美稱由來已久。

其實“洞房”一詞最初的含義不是新婚夫婦的臥室,如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就曾賦了一首《長門賦》,描述了失寵的陳皇后得知武帝許諾朝往而暮來,於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君王來,

於是她獨自徘徊,只好“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這裡的洞房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

到了唐代,“洞房”一詞頻頻用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藉以描寫“閨情”。如沈佺期《古歌》中的“落葉流風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開”,喬知之《倡女行》中的“莫吹羌笛驚鄰里,不用琵琶喧洞房”等都是例證。這些“洞房”還不是專門指新婚臥房的詞彙。由於盛唐時佛教流行,

洞房還曾用來指僧人的山房,王維的《投道一師蘭若宿》中就有“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的詩句。

直到唐中期以後,洞房才漸漸引申為新婚婚房。詩人朱慶餘在《近試上張籍水部》詩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裡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流傳後世。此後,洞房也就慢慢成為新婚夫婦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