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皇帝特別愛吃這種肉,但處理不好,就跟“吃河豚”差不多了

今天來聊聊“禁臠”。

先別汙,“禁臠”這詞名留青史時,指的是“豬頸肉”。

皇帝喜歡的肉

“禁臠”一詞源自1700年前的東晉。

《晉書•謝安傳》記載,東晉初期的晉元帝司馬睿,偏愛吃豬頸肉。當時的官員們,

吃豬肉時會把豬頸肉特別留出來,獻給晉元帝,自己是不敢嘗的。

因此,豬頸肉就被當時的人叫做“禁臠”了——只供皇帝享用(禁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宮廷的”“皇帝的”,臠是“切成小塊的肉”)。

至於“禁臠”被用作比喻已經有主的很搶手的東西,別人不得染指,則是後人的引申。

▼ ▼ ▼

話題轉回到豬肉上。

很多人更青睞豬裡脊、梅肉、排骨、臀尖、五花,而認為豬頸肉綿軟、口感欠佳。其實,豬頸肉也有十分不錯的部位,就是位於豬頸兩旁的肌肉。

這部分肉,油脂分部均勻、入口爽滑細膩,咬勁適中,適合全年齡段品嘗——時至今日“炭燒豬頸肉”這道菜依然流行,也是它美味的佐證。

某種意義上的“河豚”

回到本文題目,好吃的“禁臠”豬頸肉和“河豚”有什麼關係?

是這樣的,並不是豬脖子上的每一塊肉都適合食用,其中有些部分吃了會食物中毒。

這就好像,河豚也不是全身都能吃,人們吃河豚,肯定要先摘除河豚的毒腺。

同理,吃豬頸肉,也要先摘除豬脖子上的甲狀腺,以及病變的淋巴結(如果有的話)。

當然,正規流程下,檢疫員會把這些都搞定的。

以前,牲畜甲狀腺中毒,是相當常見的食物中毒。

元代《飲膳正要》等書中,提到了各種吃牲畜肉中毒的話題……

甲狀腺是分泌甲狀腺素以維持生物正常新陳代謝的器官,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而言,都非常重要。豬的甲狀腺,就位於喉部甲狀輭骨的後方,呈棕紅色,有個俗稱叫“栗子肉”。

等到豬被屠宰後,甲狀腺有時留在氣管上,有時帶在脖肉上。

我們知道,人體內的甲狀腺素必須保持一個正常值,超出正常值就會危害健康。而誤食大約3克的新鮮豬甲狀腺後,人體就會受到影響。

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多汗、厭食、頭痛耳鳴、煩躁不安等食物中毒症狀,嚴重的可能出現抽搐、惡性心律失常,

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偏偏,甲狀腺素需加熱到600℃才被破壞,烹飪時很難達到這個溫度,所以,按照規定,宰殺生豬後必須在45分鐘內摘除甲狀腺。

但以往有些個體屠戶,豬屠宰後不注意驗疫,會把沒摘除甲狀腺的豬頭肉、豬脖肉賣出去。而買了這些肉的人沒注意,將豬甲狀腺一起吃下去,導致食物中毒。

除了甲狀腺,豬的頸部下方還分佈著下頜淋巴結、腮腺淋巴結和咽後淋巴中心等重要淋巴結——豬體內有300多個淋巴結。

正常的淋巴結可以食用(俗稱“花子肉”),但病變的淋巴結(表現為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不能食用,吃了容易中毒或患傳染病,必須要去掉。

不過豬身上病變淋巴結畢竟是少數,在正常檢疫過程中,會由檢疫員將它摘除。

安全吃肉

其實,不能吃的除了甲狀腺、病變淋巴結,還有腎上腺,它們一起被稱為家畜的“三腺”。

這“三腺”在豬、牛、羊、馬、驢、騾、兔等動物身上都存在,它們對家畜的健康生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人吃了,就會危害健康。

不過,只要摘除了“三腺”,並按照正規屠宰工藝加工、達到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的畜肉,無論是哪一種肉,都是可以上市的。

事實上,隨著近些年來私屠亂宰現象的減少,誤食“三腺”導致中毒的事件已經很少見了。不過就算如此,為了健康著想,我們也還是要養成良好的肉食習慣,比如:

外出選擇安全靠譜的餐廳就餐(注意看看餐廳“食品安全等級”,一般和執照掛在一起,儘量選擇A級和B級的餐廳);

在家吃飯也挺好。

我們覺得,關注、轉發、留言、點贊都挺好的。

您乾脆每樣都來點兒吧?

橘子科普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正常的淋巴結可以食用(俗稱“花子肉”),但病變的淋巴結(表現為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不能食用,吃了容易中毒或患傳染病,必須要去掉。

不過豬身上病變淋巴結畢竟是少數,在正常檢疫過程中,會由檢疫員將它摘除。

安全吃肉

其實,不能吃的除了甲狀腺、病變淋巴結,還有腎上腺,它們一起被稱為家畜的“三腺”。

這“三腺”在豬、牛、羊、馬、驢、騾、兔等動物身上都存在,它們對家畜的健康生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人吃了,就會危害健康。

不過,只要摘除了“三腺”,並按照正規屠宰工藝加工、達到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的畜肉,無論是哪一種肉,都是可以上市的。

事實上,隨著近些年來私屠亂宰現象的減少,誤食“三腺”導致中毒的事件已經很少見了。不過就算如此,為了健康著想,我們也還是要養成良好的肉食習慣,比如:

外出選擇安全靠譜的餐廳就餐(注意看看餐廳“食品安全等級”,一般和執照掛在一起,儘量選擇A級和B級的餐廳);

在家吃飯也挺好。

我們覺得,關注、轉發、留言、點贊都挺好的。

您乾脆每樣都來點兒吧?

橘子科普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