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秋時節,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遊客們品嘗美味心兒醉了……

寫在前面的話——

金秋時節,綠珠醉醒,又遇吐魯番的葡萄飄香時。進入8月,吐魯番的葡萄溝裡處處充滿甜的味道——這裡的風是甜的,水是甜的,田野鄉村是甜的......

這個甜,是葡萄的味道。

古詩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勤勞的吐魯番人釀造的甜蜜,甘馨醉人,引來了天下遊客前來品嘗。

我們的導遊,是烏魯木齊的一個漢族小姑娘。幾天前,我們在南疆的工作快結束時,熱情的當地朋友給我們在烏魯木齊聯繫到這個導遊。

當時電話裡說好:我們一行四人由導遊帶著玩兩天,分別是天山風景區、烏魯木齊大巴紮、達板城、交河故城和吐魯番葡萄溝。

從交河故城出來,我們驅車直奔吐魯番葡萄溝。這葡萄溝,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北11公里處。是火焰山下的一處峽谷,南北長約8公里,

東西寬約2公里。維語中,葡萄溝叫布依魯克,意思是盛產葡萄的地方。

葡萄溝內栽種著近百種葡萄,使其形成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館。葡萄溝風景區為5A級景區。

一則新疆民謠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個水果之鄉,

而吐魯番獨居榜首。

這裡的葡萄到8月,滿大街都有賣的。在葡萄溝一邊欣賞歌舞,一邊吃葡萄,那可就是頂級享受。

旅行車從具有濃郁新疆民族建築風格的大門進入,穿過寬敞的大型葡萄架,便算是到了葡萄溝了。這裡的葡萄晶瑩如珍珠,

有的鮮豔似瑪瑙,而有的綠若翡翠,五光十色、翠綠欲滴的鮮葡萄,令人垂涎不止。

在連成片的葡萄架下,為方便慕名而來的遊人,修建了數條葡萄長廊。與普通公園大不相同的是,長廊兩側和小亭四周,全是成熟的葡萄,任遊人欣賞。

更有當地帥氣漂亮的小夥和少女們,在歡快的音樂伴奏下,跳起新疆舞,歡迎遠方的客人。

此時的遊人無不隨著音樂,開心地唱起那首著名的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

最誘人的還是那掛滿枝頭的葡萄,似遮天的綠雲、鋪地的綠毯,綠得純潔而耀眼,綠得滴翠而迷人。

有的葡萄晶瑩如珍珠,有的鮮豔似瑪腦,而有的綠若翡翠,還有的潔白象水晶,使人眼花繚亂。五光十色、翠綠欲滴,令人垂涎不止。

吐魯番葡萄溝有如下特色——溝內流水潺潺,瓜果飄香,涼爽宜人。品種多樣,品質上乘。溝內風光旖旎,景色秀美。

庭院之內,葡萄架下,碩大的一張床,白天乘陰涼,晚上看星星。隨手摘兩顆葡萄,滿嘴香甜,快意人生!

床真的很大,當然不是拿來睡覺的,這是飯桌......

葡萄溝,一個火焰山下的人間奇跡。

90多分鐘後,小導遊帶著我們行走在去往農家樂的街道上。沿途可見各式色彩鮮豔的維族小工藝品,引起眾人極大興趣,有心詢價挑選幾件帶回內地。

卻無奈導遊催促的緊,只好戀戀不捨地離開。

我們來到一戶土牆圍繞,沒有任何標識的農家門前。這裡已經有了一個30多人的團隊,像是在等著我們一同進入。一個操著“維普”(維族人說的普通話)的漢子,自稱叫買買提,在門口熱情迎接。

買買提把右手放在左胸前,把身體向前傾側30度,連聲說:“薩拉木來坤(維語祝福之意)。”

進入院內,頓時飄來優美歡快的維族音樂。一個漂亮的“古麗”(新疆人將姑娘統稱古麗,將小夥子統稱兒子娃娃)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歡迎我們。眾人紛紛與她合影拍照。

另一廂,一個維族婦女正在切大西瓜。桌子上早已經擺滿了一盤盤的葡萄。眼前這情景兒,一下子就將眾遊客們的情緒調動上來了。

葡萄架下鋪著豔麗色彩地毯,可容幾十人。大鬍子買買提讓男士坐在裡邊,女士與男士相對而坐;然後,特別推薦男士要戴一頂維族小綠帽。

維族人認為綠帽子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戴綠帽子;因為在無垠的荒漠中,綠色是一線生機。

隨著導遊一聲“開始吃呵!”的招呼,眾人紛紛圍桌而坐,大快朵頤。

吃完了西瓜和葡萄,眾人又在這個維族大鬍子買買提的帶領下學跳新疆舞。一時間,寬敞的農家樂庭院裡,音樂聲聲、笑語陣陣,人們玩的極是開心和快樂。

吃過了,跳完了,將我們帶到院落一角,那裡一溜兒擺放著十多個盛滿葡萄乾的鐵盒子。大鬍子買買提開始操著陳佩斯式的語言,進行出色的表演性推銷。

每個鐵盒子裡都有一塊招牌,標出葡萄乾的名稱和價位。徘徊在鐵盒子間,發現價格最高的一種叫“索索”的葡萄乾。呈土黃色,粒小不起眼,價格高達160元一公斤。

導遊說:吐魯番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的長壽之鄉,唯一奧妙就在於當地人每頓飯一塊饢、一把價值百元以上的葡萄乾,營養全有了。大家到了葡萄乾的產地,不買點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對得起誰?!

想想也是,這葡萄乾買的真值——免費吃了人家新鮮的葡萄、免費品嘗了人家甜甜的西瓜、免費觀賞了人家跳的新疆舞、還免費學會了新疆特色的舞蹈。再不花點自已的錢,對得起誰?

眾人大包小拎走出農家樂,導遊見我空著兩手,便問我乍不買點葡萄乾帶回去送家人?

我笑答:我就是從新疆調出來的。

聞聽,導遊狠狠剜了我一眼,轉身進了那農家樂。

在與另一個團隊遊客的聊天中,得知他們是參加吐魯番一日遊。交220元不包括去火焰山景點,只進了一個人工景點。中途進兩家購物店花費3個小時,中餐每人一盤見不到羊肉只有紅蘿蔔塊的手抓飯。

然後就是到這兒買葡萄乾,共計花費6800多元。

等呀、等呀......直等得“花兒也謝”的時候,終於,我們的導遊臉上帶著“豐收”後的喜悅,出現在大夥視線中。

她請大夥兒上車,沖著司機大聲說:向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達板城,前進!

就在我們的車子離開買買提農家樂的時候,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我看見,前方,又是一撥幾十人的團隊,在一面小紅旗的引導下,浩浩蕩蕩走過來了......

此時的遊人無不隨著音樂,開心地唱起那首著名的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

最誘人的還是那掛滿枝頭的葡萄,似遮天的綠雲、鋪地的綠毯,綠得純潔而耀眼,綠得滴翠而迷人。

有的葡萄晶瑩如珍珠,有的鮮豔似瑪腦,而有的綠若翡翠,還有的潔白象水晶,使人眼花繚亂。五光十色、翠綠欲滴,令人垂涎不止。

吐魯番葡萄溝有如下特色——溝內流水潺潺,瓜果飄香,涼爽宜人。品種多樣,品質上乘。溝內風光旖旎,景色秀美。

庭院之內,葡萄架下,碩大的一張床,白天乘陰涼,晚上看星星。隨手摘兩顆葡萄,滿嘴香甜,快意人生!

床真的很大,當然不是拿來睡覺的,這是飯桌......

葡萄溝,一個火焰山下的人間奇跡。

90多分鐘後,小導遊帶著我們行走在去往農家樂的街道上。沿途可見各式色彩鮮豔的維族小工藝品,引起眾人極大興趣,有心詢價挑選幾件帶回內地。

卻無奈導遊催促的緊,只好戀戀不捨地離開。

我們來到一戶土牆圍繞,沒有任何標識的農家門前。這裡已經有了一個30多人的團隊,像是在等著我們一同進入。一個操著“維普”(維族人說的普通話)的漢子,自稱叫買買提,在門口熱情迎接。

買買提把右手放在左胸前,把身體向前傾側30度,連聲說:“薩拉木來坤(維語祝福之意)。”

進入院內,頓時飄來優美歡快的維族音樂。一個漂亮的“古麗”(新疆人將姑娘統稱古麗,將小夥子統稱兒子娃娃)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歡迎我們。眾人紛紛與她合影拍照。

另一廂,一個維族婦女正在切大西瓜。桌子上早已經擺滿了一盤盤的葡萄。眼前這情景兒,一下子就將眾遊客們的情緒調動上來了。

葡萄架下鋪著豔麗色彩地毯,可容幾十人。大鬍子買買提讓男士坐在裡邊,女士與男士相對而坐;然後,特別推薦男士要戴一頂維族小綠帽。

維族人認為綠帽子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戴綠帽子;因為在無垠的荒漠中,綠色是一線生機。

隨著導遊一聲“開始吃呵!”的招呼,眾人紛紛圍桌而坐,大快朵頤。

吃完了西瓜和葡萄,眾人又在這個維族大鬍子買買提的帶領下學跳新疆舞。一時間,寬敞的農家樂庭院裡,音樂聲聲、笑語陣陣,人們玩的極是開心和快樂。

吃過了,跳完了,將我們帶到院落一角,那裡一溜兒擺放著十多個盛滿葡萄乾的鐵盒子。大鬍子買買提開始操著陳佩斯式的語言,進行出色的表演性推銷。

每個鐵盒子裡都有一塊招牌,標出葡萄乾的名稱和價位。徘徊在鐵盒子間,發現價格最高的一種叫“索索”的葡萄乾。呈土黃色,粒小不起眼,價格高達160元一公斤。

導遊說:吐魯番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的長壽之鄉,唯一奧妙就在於當地人每頓飯一塊饢、一把價值百元以上的葡萄乾,營養全有了。大家到了葡萄乾的產地,不買點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對得起誰?!

想想也是,這葡萄乾買的真值——免費吃了人家新鮮的葡萄、免費品嘗了人家甜甜的西瓜、免費觀賞了人家跳的新疆舞、還免費學會了新疆特色的舞蹈。再不花點自已的錢,對得起誰?

眾人大包小拎走出農家樂,導遊見我空著兩手,便問我乍不買點葡萄乾帶回去送家人?

我笑答:我就是從新疆調出來的。

聞聽,導遊狠狠剜了我一眼,轉身進了那農家樂。

在與另一個團隊遊客的聊天中,得知他們是參加吐魯番一日遊。交220元不包括去火焰山景點,只進了一個人工景點。中途進兩家購物店花費3個小時,中餐每人一盤見不到羊肉只有紅蘿蔔塊的手抓飯。

然後就是到這兒買葡萄乾,共計花費6800多元。

等呀、等呀......直等得“花兒也謝”的時候,終於,我們的導遊臉上帶著“豐收”後的喜悅,出現在大夥視線中。

她請大夥兒上車,沖著司機大聲說:向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達板城,前進!

就在我們的車子離開買買提農家樂的時候,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我看見,前方,又是一撥幾十人的團隊,在一面小紅旗的引導下,浩浩蕩蕩走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