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年前,約伯斯是怎樣發明iPhone的?

“這一天我期待了兩年半。”

2007年1月9日,約伯斯掏出他的寶物(第一代iPhone)深情地說。

隨後,一個新時代的大幕開啟。

為什麼要做iPhone?

從未涉足過通訊領域的蘋果公司要做手機,並不是約伯斯一時的心血來潮。

約伯斯重回蘋果公司後,於2001年推出數位多媒體播放機iPod。到2015年,其年銷量已達2000萬台。蘋果由此成為時尚科技的代名詞。

但早在2004年,約伯斯就“總在擔心有什麼會讓我們陷入困境”,並得出結論:“能搶我們飯碗的設備是手機。”

彼時,移動手機開始配備攝像頭,數碼相機市場出現萎縮。約伯斯推斷,同樣的劇情也可以在iPod上演,當手機中可以內置音樂播放機時,人們還需要iPod嗎?

當時的手機市場已呈爆發趨勢,2004年全球手機銷量已超過6億部。一旦擔憂成真,iPod的毀滅將在一夜之間。但此時的約伯斯並不打算做手機,

一方面,不同品牌的手機訪問網路受到運營商的控制,約伯斯向來不喜歡受制於人;另一方面,他希望蘋果繼續保持專注。

綜合考量的結果是,與當時風頭正勁的摩托羅拉合作,在其帶有攝像頭的手機刀鋒(RAZR)系列內置iPod,也就是摩托羅拉的ROKR音樂手機。

約伯斯是在ROKR發佈會前才拿到產品,他被嚇到了。

這款由摩托羅拉、蘋果、無線運營商共同拼湊而成的手機,既沒有延續兩者原有的外形優勢,

成了“四不像”,也在音樂功能上存在局限,下載困難,且只能容納100首歌曲。

約伯斯的第一反應是:“我們還能做什麼來彌補?”

但一切都晚了,發佈會上,他不得不硬著頭皮展示這款再也不想見到的產品。在他宣佈這是“全世界第一部帶iTunes的手機”時,

他內心已決定:要讓ROKR永遠消失。

著名雜誌《連線》也在封面上毫不掩飾地嘲諷ROKR:“你們管這叫未來的手機?”

這將約伯斯的憤怒推向了極點。一次會議上,喬氏風暴再次上演:“我受夠了跟摩托羅拉這些愚蠢的公司打交道,我們自己來!”

他逐一審視同事們的手機,“它們都很爛,就像以前的可擕式音樂播放機一樣。它們太複雜,有些功能沒人能槁明白,包括通訊錄”;“簡直就跟拜占庭一樣混亂不堪”;“這完全就是‘腦殘’設計”。

一番數落後,會議室裡鴉雀無聲。

不久,約伯斯的臉上流露出了興奮,他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iPhone應該是什麼樣子?

儘管對與摩托羅拉合作的手機非常不滿,但約伯斯和蘋果團隊對自己應該做怎樣的手機,也一度是非常的迷茫。

唯有一點很明確,黑莓手機已經具備收發郵件的功能,約伯斯希望自己打造的手機除了打電話、聽音樂,也能收發郵件。

這一思路下,他們出了兩套方案:一,直接把廣受歡迎的iPod做成手機,技術上也相對容易實現。二,讓Mac電腦變形為微型的觸摸型(多點觸控)、可打電話的平板電腦。

事實上,在此之前,蘋果就開始研發多點觸控式平板電腦,即後來的iPad,並略見成果。但由於手機被提上了日程,平板電腦項目被暫緩了。

兩套方案面前,所有人都清楚,無論採用哪套方案,付出的艱辛都將非同尋常。尤其是觸摸型,從內部結構到外部設計、呈現,每一個零部件、每一個部位、所有軟、硬體都是極大的挑戰。

蘋果作為上市公司,能否適時推出新產品直接影響股價波動。在約伯斯看來,最後的期限是2007年1月,他們必須推出一項新產品。在其他研發讓位的情況下,手機成了最後的賭注。

為節省時間,約伯斯將團隊分成兩組P1和P2,同時攻關。

6個月後,約伯斯開始做抉擇了。P1團隊研發的滾輪模型進展較快,但始終沒有找到簡單的撥號方式;P2團隊多點觸控方案完成率大概只有8%,但大家一致認為它更讓人激動,也更有前景,最重要的是,它贏得了約伯斯的青睞。

討論現場不同意見的交鋒激烈。一位元行銷主管強烈主張配備物理鍵盤,理由是士氣正盛的黑莓、諾基亞都有物理鍵盤,並稱選擇觸控方案是“在做出錯誤的決定!”

但誰都知道,一旦約伯斯做出了決定,上帝也難改變。

約伯斯認為,物理鍵盤佔用螢幕空間,而且不如觸控式螢幕鍵盤靈活。“如果我們能用軟體把鍵盤放在螢幕上,那你想想,我們能在這個基礎上作多少創新?”

隨後,蘋果團隊開始向約伯斯的要求努力。

當最終產品完成時,約伯斯手裡的手機已經是,想撥號,可以調出數位鍵盤;想寫文字,調出的是打字鍵盤。一切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簡潔而流暢。

為做到這一點,蘋果付出了巨大代價。

到2006年,蘋果已設計開發出了三款不同版本的iPhone,此後又開發出6款功能完整的原型機,每一款都各具特色,每一次變化都牽一髮而動全身,背後是浩瀚的複雜工程。

約伯斯曾要求把Mac電腦中運行的OS X系統修改後放進iPhone,這意味要將OS X變成原來的1/10大小,需要重寫幾百萬的代碼,還要類比晶片速度和電池耗電情況,因為真正的手機晶片彼時還沒出現。且這套系統只是為使用滑鼠而設計,在觸控式螢幕上使用還需要做出更多的改變。

團隊中有人因為長期全情投入而家庭解體,有人因精疲力竭而選擇離開。項目的主管之一Tony Fadell說:“我原本已經習慣了一個項目有各種未知因素,但iPhone項目堪比人類首次登陸月球,有太多太多的新狀況出現,連我都覺得難以置信。”

完美的細節

約伯斯最被津津樂道的是追求極致,這既緣於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也因為在他看來,重複與別人一樣的事情毫無價值。有人說“消費者想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約伯斯的信念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麼”。

在決定讓iPhone重新定義手機那一刻,約伯斯就已下定決心:要讓它的每一個細節都與眾不同、領先於時代。

他曾花了半年時間協助完善螢幕顯示,多數情況下是按照他的意圖進行的一次次頭腦風暴。

例如:手機放在口袋裡不小心碰到會播放音樂或撥號,解決方案裡有一種是開關切換,但約伯斯很討厭這個動作。他覺得手指輕輕劃過的動作更優雅。於是,螢幕上的滑塊應運而生。

普通智慧手機通話時,如果臉部碰到了螢幕會觸動某些功能,iPhone則讓感測器作出準確判斷,不會把臉或耳朵誤認為手指。

這些參與的過程讓約伯斯感受到樂趣,“這是我所擁有過最複雜的樂趣。”

這些樂趣建立在工程師們的痛苦之上,尤其當約伯斯突然叫停推倒重來的時候。

那是外部設計進行了9個月後的一個早晨,約伯斯跟主管說:“我昨晚一夜沒睡,因為我意識到我就是不喜歡這個設計。”

他說的設計是指將玻璃螢幕嵌入鋁合金外殼,這讓整個設備看起來過於男性化。

他明白,一旦修改,內部的電路板、天線和處理器等一系列硬體都要改動,換作其他公司,做了這麼久可能都已經發貨了。

所以這次他有些歉疚:“夥計們,在過去9個月,你們為了這個設計拼死拼活,恨不得殺了自己,但是我們要改掉它。我們要沒日沒夜沒有週末地工作,如果你們願意,我現在就給你們發幾把槍,把我們全幹掉。”

出乎他意料的是,團隊成員並沒有遲疑,同意修改。約伯斯覺得:“這是我在蘋果最值得驕傲的時刻之一。”

新的設計出來,手機正面的金剛玻璃一直延伸到邊緣,與不銹鋼斜邊緊密連接,簡約大氣,“讓人忍不住想要觸摸”。

iPhone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薄,因為約伯斯的審美中,薄即是美。但這要以電池固定不能更換為代價。

這一點約伯斯也並不介意,他剛好不希望有人亂動設備的內部,就像蘋果早期的電腦產品一樣,於是索性把整個手機封得死死,哪怕修理店也不可以輕易打開。

因為不能換電池,也沒有物理鍵盤,在iPhone推出的早期,曾被嘲諷為 “世界上最愚蠢的手機”。

但約伯斯知道,人們會需要什麼。“簡單比複雜更難,你必須付出巨大艱辛,化繁為簡。”

“動動腦子,你能做到”

“動動腦子,你能做到”,這是約伯斯的口頭禪。

這句話對蘋果的員工充滿著魔力。每當遇到他們認為的不可能,約伯斯就會拋出這句話。結果往往是,“我們真的做到了,是那麼不可思議!”

約伯斯曾抱怨Mac電腦開機啟動時間太長,希望縮短10秒鐘。工程師本能地解釋種種不可能,但這被約伯斯打斷了:“如果能救人一命,你願意想辦法嗎?”

對方不再強硬,“或許可以。”

約伯斯接著說,“如果有500萬人使用Mac電腦,而每天開機都要多用10秒,加起來每年就要浪費大約3億分鐘,這相當於至少100個人的終身壽命。”

工程師大吃一驚。

幾周過後,Mac電腦啟動時間縮短了28秒。

員工們將約伯斯的這種能力稱為“現實扭曲力場”。在iPhone誕生的過程中,這種能力不僅在內部被頻頻運用,百試不爽,還被約伯斯用到了供應商身上。

為讓心目中的iPhone更有品質、更優雅,約伯斯決定把普通手機的塑膠螢幕變成玻璃,但當時沒有這樣的玻璃生產商。

約伯斯決定去培養一個,目標最終落在了紐約的康寧公司,20世紀60年代康寧就曾研發出一種非常結實的“金剛玻璃”,但因沒有市場而停產。

約伯斯擔心他們的玻璃不夠好,於是向康寧CEO威克斯解釋他想要的玻璃應該如何製成。

對方被逗樂了,“你能閉嘴嗎,讓我來給你講講科學好嗎?”

在更專業的威克斯面前,約伯斯打消了疑慮,但卻提出一個天大的難題:希望對方在6個月內生產盡可能多的金剛玻璃。

“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的工廠現在都不生產這種玻璃。”威克斯直接否定了他的要求。

約伯斯很平靜地回答:“別害怕。”

威克斯很無語。沒人比他更瞭解自己的工廠,約伯斯提出的難題不是靠“別害怕”就能克服的。

但任憑威克斯如何解釋,約伯斯都在拒絕,而且使出了他的“現實扭曲力場”。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威克斯說:“行的,你們能做到,動動腦子,你們能做到的。”

不到6個月,康寧做到了。

他們把一家生產液晶顯示器的工廠一夜間改頭換面,全面生產金剛玻璃,並把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集中到該項目上,“我們成功了”。

iPhone推出後,約伯斯發來資訊表達感謝:“如果沒有你,我們做不到。”

但康寧更感謝約伯斯:“我們生產出了從未製造過的玻璃。約伯斯和蘋果讓我們更優秀,我們所有人都對自己的產品非常狂熱。”

提心吊膽的發佈會

約伯斯決定在2007年1月推出iPhone,但直到發佈會前幾天,他用來現場演示的原型機還不能正常工作。

因為有很多東西沒有完成,100台iPhone每台的品質都不統一,有的系統存在大量bug;有的螢幕和塑膠邊緣有明顯的縫隙;有的螢幕有劃痕。

更大的麻煩是,他計畫當年6月上市,但產品線都還沒建立。

所有參與人員的壓力都達到了頂點,工程師們則又迎來一場噩夢。

最後5天的數百次排練中,幾乎每次都出差錯,要麼系統在播放歌曲或視頻時中途崩潰,要麼不能接通電話、不能聯網,或者系統直接宕了機。

每到此時,約伯斯都會直接開罵:“你他媽毀了我的公司”,“如果我們失敗了,你要負全責。”

工程師們只能默默地全力解決問題。

當時iPhone的Wi-Fi軟體很不穩定,工程師們只好在台下藏好Wi-Fi信號發射設備,以縮短信號傳輸距離。

為了確保信號強度,他們甚至讓合作運營商帶來一個可擕式手機信號塔,並經約伯斯的同意,在iPhone裡預設一個程式,讓iPhone螢幕始終顯示滿格信號。

但是,這些都沒能解決最大的問題:記憶體容量僅有128MB,當同時處理的任務超過一定數量,系統常常會提示記憶體不足,一些演示程式也會失靈或被迫重啟。

直到最後一天的排練,這種情況依然在出現。

最後,團隊研究出“黃金通道”,也就是按照特定的方式和順序操作,以讓iPhone看起來很正常。同時,他們還為約伯斯在舞臺上準備了多台機子,輪流使用。

1月9日,約伯斯從容地走上台,告訴世界,iPhone來了。

彈指十年過去,改變了世界的約伯斯已經離開世界,但他還在鼓舞和影響著無數人: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被教條所限活在別人的觀念裡”。

也能收發郵件。

這一思路下,他們出了兩套方案:一,直接把廣受歡迎的iPod做成手機,技術上也相對容易實現。二,讓Mac電腦變形為微型的觸摸型(多點觸控)、可打電話的平板電腦。

事實上,在此之前,蘋果就開始研發多點觸控式平板電腦,即後來的iPad,並略見成果。但由於手機被提上了日程,平板電腦項目被暫緩了。

兩套方案面前,所有人都清楚,無論採用哪套方案,付出的艱辛都將非同尋常。尤其是觸摸型,從內部結構到外部設計、呈現,每一個零部件、每一個部位、所有軟、硬體都是極大的挑戰。

蘋果作為上市公司,能否適時推出新產品直接影響股價波動。在約伯斯看來,最後的期限是2007年1月,他們必須推出一項新產品。在其他研發讓位的情況下,手機成了最後的賭注。

為節省時間,約伯斯將團隊分成兩組P1和P2,同時攻關。

6個月後,約伯斯開始做抉擇了。P1團隊研發的滾輪模型進展較快,但始終沒有找到簡單的撥號方式;P2團隊多點觸控方案完成率大概只有8%,但大家一致認為它更讓人激動,也更有前景,最重要的是,它贏得了約伯斯的青睞。

討論現場不同意見的交鋒激烈。一位元行銷主管強烈主張配備物理鍵盤,理由是士氣正盛的黑莓、諾基亞都有物理鍵盤,並稱選擇觸控方案是“在做出錯誤的決定!”

但誰都知道,一旦約伯斯做出了決定,上帝也難改變。

約伯斯認為,物理鍵盤佔用螢幕空間,而且不如觸控式螢幕鍵盤靈活。“如果我們能用軟體把鍵盤放在螢幕上,那你想想,我們能在這個基礎上作多少創新?”

隨後,蘋果團隊開始向約伯斯的要求努力。

當最終產品完成時,約伯斯手裡的手機已經是,想撥號,可以調出數位鍵盤;想寫文字,調出的是打字鍵盤。一切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簡潔而流暢。

為做到這一點,蘋果付出了巨大代價。

到2006年,蘋果已設計開發出了三款不同版本的iPhone,此後又開發出6款功能完整的原型機,每一款都各具特色,每一次變化都牽一髮而動全身,背後是浩瀚的複雜工程。

約伯斯曾要求把Mac電腦中運行的OS X系統修改後放進iPhone,這意味要將OS X變成原來的1/10大小,需要重寫幾百萬的代碼,還要類比晶片速度和電池耗電情況,因為真正的手機晶片彼時還沒出現。且這套系統只是為使用滑鼠而設計,在觸控式螢幕上使用還需要做出更多的改變。

團隊中有人因為長期全情投入而家庭解體,有人因精疲力竭而選擇離開。項目的主管之一Tony Fadell說:“我原本已經習慣了一個項目有各種未知因素,但iPhone項目堪比人類首次登陸月球,有太多太多的新狀況出現,連我都覺得難以置信。”

完美的細節

約伯斯最被津津樂道的是追求極致,這既緣於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也因為在他看來,重複與別人一樣的事情毫無價值。有人說“消費者想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約伯斯的信念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麼”。

在決定讓iPhone重新定義手機那一刻,約伯斯就已下定決心:要讓它的每一個細節都與眾不同、領先於時代。

他曾花了半年時間協助完善螢幕顯示,多數情況下是按照他的意圖進行的一次次頭腦風暴。

例如:手機放在口袋裡不小心碰到會播放音樂或撥號,解決方案裡有一種是開關切換,但約伯斯很討厭這個動作。他覺得手指輕輕劃過的動作更優雅。於是,螢幕上的滑塊應運而生。

普通智慧手機通話時,如果臉部碰到了螢幕會觸動某些功能,iPhone則讓感測器作出準確判斷,不會把臉或耳朵誤認為手指。

這些參與的過程讓約伯斯感受到樂趣,“這是我所擁有過最複雜的樂趣。”

這些樂趣建立在工程師們的痛苦之上,尤其當約伯斯突然叫停推倒重來的時候。

那是外部設計進行了9個月後的一個早晨,約伯斯跟主管說:“我昨晚一夜沒睡,因為我意識到我就是不喜歡這個設計。”

他說的設計是指將玻璃螢幕嵌入鋁合金外殼,這讓整個設備看起來過於男性化。

他明白,一旦修改,內部的電路板、天線和處理器等一系列硬體都要改動,換作其他公司,做了這麼久可能都已經發貨了。

所以這次他有些歉疚:“夥計們,在過去9個月,你們為了這個設計拼死拼活,恨不得殺了自己,但是我們要改掉它。我們要沒日沒夜沒有週末地工作,如果你們願意,我現在就給你們發幾把槍,把我們全幹掉。”

出乎他意料的是,團隊成員並沒有遲疑,同意修改。約伯斯覺得:“這是我在蘋果最值得驕傲的時刻之一。”

新的設計出來,手機正面的金剛玻璃一直延伸到邊緣,與不銹鋼斜邊緊密連接,簡約大氣,“讓人忍不住想要觸摸”。

iPhone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薄,因為約伯斯的審美中,薄即是美。但這要以電池固定不能更換為代價。

這一點約伯斯也並不介意,他剛好不希望有人亂動設備的內部,就像蘋果早期的電腦產品一樣,於是索性把整個手機封得死死,哪怕修理店也不可以輕易打開。

因為不能換電池,也沒有物理鍵盤,在iPhone推出的早期,曾被嘲諷為 “世界上最愚蠢的手機”。

但約伯斯知道,人們會需要什麼。“簡單比複雜更難,你必須付出巨大艱辛,化繁為簡。”

“動動腦子,你能做到”

“動動腦子,你能做到”,這是約伯斯的口頭禪。

這句話對蘋果的員工充滿著魔力。每當遇到他們認為的不可能,約伯斯就會拋出這句話。結果往往是,“我們真的做到了,是那麼不可思議!”

約伯斯曾抱怨Mac電腦開機啟動時間太長,希望縮短10秒鐘。工程師本能地解釋種種不可能,但這被約伯斯打斷了:“如果能救人一命,你願意想辦法嗎?”

對方不再強硬,“或許可以。”

約伯斯接著說,“如果有500萬人使用Mac電腦,而每天開機都要多用10秒,加起來每年就要浪費大約3億分鐘,這相當於至少100個人的終身壽命。”

工程師大吃一驚。

幾周過後,Mac電腦啟動時間縮短了28秒。

員工們將約伯斯的這種能力稱為“現實扭曲力場”。在iPhone誕生的過程中,這種能力不僅在內部被頻頻運用,百試不爽,還被約伯斯用到了供應商身上。

為讓心目中的iPhone更有品質、更優雅,約伯斯決定把普通手機的塑膠螢幕變成玻璃,但當時沒有這樣的玻璃生產商。

約伯斯決定去培養一個,目標最終落在了紐約的康寧公司,20世紀60年代康寧就曾研發出一種非常結實的“金剛玻璃”,但因沒有市場而停產。

約伯斯擔心他們的玻璃不夠好,於是向康寧CEO威克斯解釋他想要的玻璃應該如何製成。

對方被逗樂了,“你能閉嘴嗎,讓我來給你講講科學好嗎?”

在更專業的威克斯面前,約伯斯打消了疑慮,但卻提出一個天大的難題:希望對方在6個月內生產盡可能多的金剛玻璃。

“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的工廠現在都不生產這種玻璃。”威克斯直接否定了他的要求。

約伯斯很平靜地回答:“別害怕。”

威克斯很無語。沒人比他更瞭解自己的工廠,約伯斯提出的難題不是靠“別害怕”就能克服的。

但任憑威克斯如何解釋,約伯斯都在拒絕,而且使出了他的“現實扭曲力場”。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威克斯說:“行的,你們能做到,動動腦子,你們能做到的。”

不到6個月,康寧做到了。

他們把一家生產液晶顯示器的工廠一夜間改頭換面,全面生產金剛玻璃,並把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集中到該項目上,“我們成功了”。

iPhone推出後,約伯斯發來資訊表達感謝:“如果沒有你,我們做不到。”

但康寧更感謝約伯斯:“我們生產出了從未製造過的玻璃。約伯斯和蘋果讓我們更優秀,我們所有人都對自己的產品非常狂熱。”

提心吊膽的發佈會

約伯斯決定在2007年1月推出iPhone,但直到發佈會前幾天,他用來現場演示的原型機還不能正常工作。

因為有很多東西沒有完成,100台iPhone每台的品質都不統一,有的系統存在大量bug;有的螢幕和塑膠邊緣有明顯的縫隙;有的螢幕有劃痕。

更大的麻煩是,他計畫當年6月上市,但產品線都還沒建立。

所有參與人員的壓力都達到了頂點,工程師們則又迎來一場噩夢。

最後5天的數百次排練中,幾乎每次都出差錯,要麼系統在播放歌曲或視頻時中途崩潰,要麼不能接通電話、不能聯網,或者系統直接宕了機。

每到此時,約伯斯都會直接開罵:“你他媽毀了我的公司”,“如果我們失敗了,你要負全責。”

工程師們只能默默地全力解決問題。

當時iPhone的Wi-Fi軟體很不穩定,工程師們只好在台下藏好Wi-Fi信號發射設備,以縮短信號傳輸距離。

為了確保信號強度,他們甚至讓合作運營商帶來一個可擕式手機信號塔,並經約伯斯的同意,在iPhone裡預設一個程式,讓iPhone螢幕始終顯示滿格信號。

但是,這些都沒能解決最大的問題:記憶體容量僅有128MB,當同時處理的任務超過一定數量,系統常常會提示記憶體不足,一些演示程式也會失靈或被迫重啟。

直到最後一天的排練,這種情況依然在出現。

最後,團隊研究出“黃金通道”,也就是按照特定的方式和順序操作,以讓iPhone看起來很正常。同時,他們還為約伯斯在舞臺上準備了多台機子,輪流使用。

1月9日,約伯斯從容地走上台,告訴世界,iPhone來了。

彈指十年過去,改變了世界的約伯斯已經離開世界,但他還在鼓舞和影響著無數人: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被教條所限活在別人的觀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