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的角力:中國區域金融中心評價

3月29日,由21世紀經濟研究院、21世紀經濟報導、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出品的《2016年城市金融競爭力指數報告》(下稱《報告》)正式發佈。

《報告》選取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副省級城市、部分省會城市等共25個城市,從宏觀、金融機構實力、融資能力、金融績效、軟環境、監管機構和交易所6大二級指標入手,根據50多項三級指標,測算城市金融競爭力指數。

從測算結果看,前十名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重慶、武漢、杭州、南京、成都。

除了北上廣深外,

其他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除了自身有強大的綜合經濟實力外,成規模的金融機構數量、核心區位優勢下的輻射能力、先行先試的金融開放政策紅利,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這些城市能否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報告》對全國各地的區域金融中心,分別做了評價。

一、東部地區金融中心評價:

溫州:民間金融風向標

在中國金融版圖內,溫州因為發達的民間金融,

具有獨特的重要性。

資料顯示,浙江省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超過80%,而溫州的民營經濟占比高達98%,民間資金充足。2013年11月,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這是全國首部規範民間金融的地方性法規。

2012年3月28日,中央批准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在金改方案推動下,溫州出現全國首批民營銀行試點城市;首創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資本管理公司;首創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成立全國首個地方金融管理局;首創民間金融組織非現場監管系統;首創民間融資立法,

為全國首個地方金融監管執法類別城市;首創“溫州指數”;成立全國首個地級市人民銀行征信分中心;首創“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等。

寧波:資金利用率全國最高

寧波市金融特色是資金利用率全國最高,貸存比一度超過100%。

寧波貸存比從2007年就一直超過90%,

其中2011年、2013年、2014年超過100%,2016年末為97.84%。貸存比的高起,從銀行盈利的角度來講,意味著銀行盈利變好;對地方金融而言,又說明寧波市資金利用率很高,金融生態環境良好。區域貸存比的高低與當地經濟環境、金融生態密不可分:寧波民營經濟較發達,企業效益好,銀行信貸自然傾斜,拉高貸存比。

直接融資再創新高。2015年,寧波市直接融資額突破千億規模,達到1371億元,同比增長279%,

且呈現股、債雙旺的局面。全年有6家企業首發上市,募集資金38億元,是2014年的8.9倍;非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活躍,全年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54家,通過定向增發實現融資3.2億元。債券融資品種日益多樣,如2015年超短融融資94億元,是2014年的15.7倍等。

二、南部地區金融中心評價:

東莞:產業金融助力外向型經濟

依託于發達的製造業,東莞外向型經濟特徵比較明顯。金融業發展與外向型經濟漸漸融合。東莞利用外資突出。2015年實際利用外資占當年GDP的5.88%,在25個樣本城市中,僅低於天津。

貿易融資及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占“半壁江山”。截至2015年末,東莞全市銀行機構中長期貸款餘額3598.2億元,主要投向製造業、基礎設施、能源交通等領域,著力支援優勢產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中小企業貸款餘額2532.1億元,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貿易融資餘額251.2億元,有效支持外經貿平穩發展。

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互聯網金融企業成為東莞出口製造業企業、中小企業融資機制的重要載體,湧現出團貸網等一批專注為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互聯網金融資訊平臺,為科技企業、初創期企業和消費領域開闢了新的融資管道。

2015年末,東莞已基本形成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機構協調發展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是廣東省唯一擁有信託、證券總部(東莞信託、東莞證券)的地級市。

廈門:金融業均衡發展領跑閩南金三角

廈門市金融業表現不俗,且發展較為均衡。

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繼續以較快速度擴張。至2015年末,廈門市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主體41家,較上年末增加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41萬億元,增長21.4%,負債總額1.35萬億元,增長21.0%。

經營機構業績在快速增長。至2015年末,廈門市市共有法人證券公司1家,證券公司分公司11家,比上年末增加3家,證券營業部77家,比上年末增加7家;法人期貨公司2家,期貨分公司2家,非法人期貨公司營業部29家,比上年末增加1家。

上市公司融資大幅增長。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33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總市值3 260.64億元,總股本182.46億股;全年上市公司通過首發融資、定向增發、非公開發行股票等管道實現融資232.52億元,增長45.6%。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擁有單獨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融資的資格。2015年,廈門全年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共計90億元。

福州:國家戰略疊加海西金融中心

福州擁有國家級新區、自貿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等多個身份加持。作為較早開放的東南沿海城市,其金融業的外向型特徵也頗為明顯。

至2015年末,福州市共有外資銀行10家(含在籌2家)和外國銀行代表處1家,外資銀行總資產129.45億元,存款餘額39.05億元,貸款餘額58.65億元。福州海西現代金融中心新增地區總部以上金融機構41家。

由於興業銀行(601166)、興業證券(601377)的總部設在福州,在法人銀行資產指標上,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4位,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深圳,是第5名廣州市的近2倍;在法人證券資產指標上,亦在25個樣本城市中處於前列,排在第8位。

三、北部地方金融中心評價:

瀋陽:東北區域金融調控和監管中心

瀋陽法人金融機構資產實力較強,尤其是法人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2015年末,瀋陽法人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12449.83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9位。

瀋陽金融機構總部及分部增加較快。僅2015年新增2家金融總部、2家外資銀行分部、2家保險分部、4家證券分部、1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目前,瀋陽市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機構140家(金融總部16家),其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55家,保險機構66家,證券、期貨機構19家。

瀋陽也是東北地區區域金融調控和監管中心。東北地區的金融調控機構——中國人民銀行瀋陽分行設在瀋陽。瀋陽分行是中國人民銀行9個大區分行之一。此外,銀監、證監、保監省級三大金融監管機構設在瀋陽,瀋陽已具備區域性金融政策優勢和監控優勢。

青島:首個財富管理金融綜改試驗區

2014年2月,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正式獲批,青島由此成為中國首個以財富管理為主題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財富管理試驗區獲批以來,政策“窪地”效應形成,跨境財富管理、綜合經營、綜合監管等創新政策為金融機構營造了開放、便利的財富管理創業環境,在全國率先開展從韓國借入人民幣貸款試點、擴大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投資範圍試點等創新工作。

青島私人銀行達到11家,管理資產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末已超過700億元。此外,青島市政府與10多家金融機構總部簽署財富管理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定,達成百余項合作意向,與英國、新加坡、韓國、香港、日內瓦、蘇黎世、盧森堡、愛丁堡等金融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機制,突出財富管理特色。

哈爾濱:間接融資迎合投資驅動

從經濟增長來看,哈爾濱投資驅動比較明顯。形成了投資驅動下的金融模式。

信貸占GDP比重較高。根據統計公報計算,2015年哈爾濱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303億,約占當年GDP的22.66%。這一比值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8位。相應地,2015年哈爾濱直接融資比例較低,僅為19.35%,在25個樣本城市中倒數第四。

固定資產貸款占比較高。截至2015年末,哈爾濱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餘額3473.2億元,約占貸款餘額的40%。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期限一般在3-5年,一般對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貸款。

哈爾濱法人信託機構資產實力較強。中融信託註冊在哈爾濱,2015年末中融信託資產總額188.52億,在業內資產總額僅次於平安信託、重慶信託和中信信託。

大連:國內期貨價格“指南針”

目前,大商所期貨品種價格已成為國內市場的權威價格,為相關各類生產經營提供了價格“指南針”和“避風港”的作用,並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了有效的價格參考。

2012年末,大連率先在東北地區率先設立區域股權交易中心,已掛牌企業98家,託管企業160家;股權投資和債券市場亦的都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截至2015年末,全市各類機構741家,其中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託等金融機構264家;小額貸款、融資擔保、私募基金、股權投資、融資租賃、金融仲介、後臺服務等融資服務類機構477家。金融營業網點3500余個,金融從業人員8萬余人。已初步形成金融、融資及仲介服務等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四、中部地區金融中心評價:

長沙:直接融資領跑中部城市

長沙法人證券公司資產實力較強。2015年末長沙法人證券公司資產總額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七位元。轄區有方正證券(601901.SH)上市券商,還有掛牌新三板的湘財證券,以及財富證券。

作為區域中心城市,長沙直接融資表現不俗。2015年IPO規模為37.28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六位元;長沙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再融資規模為167.09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八位元。

長沙城投債發行表現較好。2015年長沙發行城投債規模為388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8位。股權融資占比較高。2015年,長沙股權融資占融資總額比重為7.34%,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9位元。長沙擬上市企業較多。2015年末,長沙擬上市企業193家,其中“十二五”期間,新增擬上市企業98家。

武漢: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科技金改創新區

武漢是一座同時具備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三要素的城市。

武漢市金融聚集效應日益凸顯。至2015年底,武漢市擁有各類金融機構227家,總部設在武漢的金融機構22家。

武漢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加快。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6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達到147家,居全國城市第5位,新三板的“武漢板塊”已經形成;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共掛牌802家,“科技板”公司215家,掛牌企業通過股權質押和股權累計融資189.84億元。

武漢發力科技金融改革創新。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委印發了《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2015年底,武漢市銀行業對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1467.87億元,推出了針對中小科技企業的“科技板”、“科技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等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金融產品。

鄭州:期貨領銜逐鹿中原金融中心

儘管在法人銀行資產規模指標上,鄭州市在25個樣本城市中排名並不顯眼,但其中的變數值得關注。

2014年12月16日,位於鄭州市的中原銀行正式開業。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的2016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中,中原銀行以50.92億美元的一級資本位居第210位,在國內上榜的全部119家銀行和73家城商行中分別位居第31位和第9位。

2015年,鄭州銀行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繼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錦州銀行之後,第7家在港交所掛牌的城市商業銀行,也是河南地區首家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銀行。

在武漢、鄭州、長沙這三座逐鹿中部省份區域金融中心的城市中,鄭州的一大重要特點在於:坐擁全國四大期貨交易所之一——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

《2016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鄭州商品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10.7億手,同比增長58.25%;當年累計成交額為30.98萬億元,同比增長33.30%。儘管市場占比離其競爭對手大連商品交易所尚有距離,但增長速度明顯快過大連商品交易所同期,追趕勢頭迅猛。

五、西部地區金融中心評價:

烏魯木齊:絲綢之路區域金融中心

烏魯木齊提出打造絲綢之路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五個細分的具體措施,包括構建具有創新和服務功能的金融組織體系、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等等。

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度顯著增強。在西北五省省會城市中,烏魯木齊金融業增加值僅低於西安,高於其他四個省會城市。

烏魯木齊直接融資表現突出。2015年直接融資比例高達60%,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三位元,僅次於北京、大連。考慮到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非直接融資未納入融資規模,這一比例可能高估。

烏魯木齊基本形成了以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依託,多種機構並存的開放式金融體系。

西安: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

在25個樣本城市中,西安的金融績效居於中間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西北部地區唯一的跨省級分行——西安分行所在地,下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五個省份和自治區的央行派出機構。

2016年1月,陝西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出,今後五年,需要重點發展金融服務業,具體目標包括加快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和加快建設三大金融區。這無疑將推動西安金融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該《實施意見》稱,要著力打造能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旅遊金融、離岸金融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開展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和國家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

六、其他金融中心評價

香港: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升級全球金融中心

目前,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 (Nylonkong),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

2015年,香港GDP總量折算成人民幣約為19300億元,儘管總量上已被內陸的北京、上海等數個城市超越,但超過42000美元的人均GDP相比內陸城市,依舊遙遙領先。

香港股市非常發達,以資本市值計算,截至2015年底,香港股市總市值達3.2萬億美元,是亞洲第四大和全球第七大證券市場;香港還多次佔據年度IPO集資榜首位置,2015年,共有121家公司在香港新上市,IPO集資額為2614億港元,較2014年分別上升11%和12%,使香港重登全球IPO集資榜首。

人民幣國際化的東風,是香港蛻變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關鍵。

香港金融管理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末,香港人民幣存款8511億元,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不過,人民幣存款在香港市場的總盤子裡占比依舊較小,2015年底,香港存款總額達10.75萬億港元,較2014年底增加6.7%;外幣存款總額5.44萬億港元,同比增加3.1%。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繼續推進,人民幣市場的增長潛力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也為香港債券市場發展提供新的機遇。與股票市場相比,香港債券市場發展較為緩慢,但隨著近年香港政府推行政府債券計畫,港元債券市場逐漸成為銀行體系和股票市場以外的融資選擇,人民幣點心債有力地推動了香港債券市場發展。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人民幣在更多的區域中心使用,同時取消境內企業、商業銀行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地域限制,將擴大境內企業的融資管道,有助於深化債券市場發展,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融資能力。

東莞利用外資突出。2015年實際利用外資占當年GDP的5.88%,在25個樣本城市中,僅低於天津。

貿易融資及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占“半壁江山”。截至2015年末,東莞全市銀行機構中長期貸款餘額3598.2億元,主要投向製造業、基礎設施、能源交通等領域,著力支援優勢產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中小企業貸款餘額2532.1億元,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貿易融資餘額251.2億元,有效支持外經貿平穩發展。

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互聯網金融企業成為東莞出口製造業企業、中小企業融資機制的重要載體,湧現出團貸網等一批專注為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互聯網金融資訊平臺,為科技企業、初創期企業和消費領域開闢了新的融資管道。

2015年末,東莞已基本形成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機構協調發展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是廣東省唯一擁有信託、證券總部(東莞信託、東莞證券)的地級市。

廈門:金融業均衡發展領跑閩南金三角

廈門市金融業表現不俗,且發展較為均衡。

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繼續以較快速度擴張。至2015年末,廈門市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主體41家,較上年末增加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41萬億元,增長21.4%,負債總額1.35萬億元,增長21.0%。

經營機構業績在快速增長。至2015年末,廈門市市共有法人證券公司1家,證券公司分公司11家,比上年末增加3家,證券營業部77家,比上年末增加7家;法人期貨公司2家,期貨分公司2家,非法人期貨公司營業部29家,比上年末增加1家。

上市公司融資大幅增長。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33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總市值3 260.64億元,總股本182.46億股;全年上市公司通過首發融資、定向增發、非公開發行股票等管道實現融資232.52億元,增長45.6%。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擁有單獨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融資的資格。2015年,廈門全年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共計90億元。

福州:國家戰略疊加海西金融中心

福州擁有國家級新區、自貿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等多個身份加持。作為較早開放的東南沿海城市,其金融業的外向型特徵也頗為明顯。

至2015年末,福州市共有外資銀行10家(含在籌2家)和外國銀行代表處1家,外資銀行總資產129.45億元,存款餘額39.05億元,貸款餘額58.65億元。福州海西現代金融中心新增地區總部以上金融機構41家。

由於興業銀行(601166)、興業證券(601377)的總部設在福州,在法人銀行資產指標上,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4位,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深圳,是第5名廣州市的近2倍;在法人證券資產指標上,亦在25個樣本城市中處於前列,排在第8位。

三、北部地方金融中心評價:

瀋陽:東北區域金融調控和監管中心

瀋陽法人金融機構資產實力較強,尤其是法人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2015年末,瀋陽法人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12449.83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9位。

瀋陽金融機構總部及分部增加較快。僅2015年新增2家金融總部、2家外資銀行分部、2家保險分部、4家證券分部、1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目前,瀋陽市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機構140家(金融總部16家),其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55家,保險機構66家,證券、期貨機構19家。

瀋陽也是東北地區區域金融調控和監管中心。東北地區的金融調控機構——中國人民銀行瀋陽分行設在瀋陽。瀋陽分行是中國人民銀行9個大區分行之一。此外,銀監、證監、保監省級三大金融監管機構設在瀋陽,瀋陽已具備區域性金融政策優勢和監控優勢。

青島:首個財富管理金融綜改試驗區

2014年2月,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正式獲批,青島由此成為中國首個以財富管理為主題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財富管理試驗區獲批以來,政策“窪地”效應形成,跨境財富管理、綜合經營、綜合監管等創新政策為金融機構營造了開放、便利的財富管理創業環境,在全國率先開展從韓國借入人民幣貸款試點、擴大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投資範圍試點等創新工作。

青島私人銀行達到11家,管理資產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末已超過700億元。此外,青島市政府與10多家金融機構總部簽署財富管理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定,達成百余項合作意向,與英國、新加坡、韓國、香港、日內瓦、蘇黎世、盧森堡、愛丁堡等金融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機制,突出財富管理特色。

哈爾濱:間接融資迎合投資驅動

從經濟增長來看,哈爾濱投資驅動比較明顯。形成了投資驅動下的金融模式。

信貸占GDP比重較高。根據統計公報計算,2015年哈爾濱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303億,約占當年GDP的22.66%。這一比值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8位。相應地,2015年哈爾濱直接融資比例較低,僅為19.35%,在25個樣本城市中倒數第四。

固定資產貸款占比較高。截至2015年末,哈爾濱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餘額3473.2億元,約占貸款餘額的40%。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期限一般在3-5年,一般對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貸款。

哈爾濱法人信託機構資產實力較強。中融信託註冊在哈爾濱,2015年末中融信託資產總額188.52億,在業內資產總額僅次於平安信託、重慶信託和中信信託。

大連:國內期貨價格“指南針”

目前,大商所期貨品種價格已成為國內市場的權威價格,為相關各類生產經營提供了價格“指南針”和“避風港”的作用,並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了有效的價格參考。

2012年末,大連率先在東北地區率先設立區域股權交易中心,已掛牌企業98家,託管企業160家;股權投資和債券市場亦的都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截至2015年末,全市各類機構741家,其中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託等金融機構264家;小額貸款、融資擔保、私募基金、股權投資、融資租賃、金融仲介、後臺服務等融資服務類機構477家。金融營業網點3500余個,金融從業人員8萬余人。已初步形成金融、融資及仲介服務等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四、中部地區金融中心評價:

長沙:直接融資領跑中部城市

長沙法人證券公司資產實力較強。2015年末長沙法人證券公司資產總額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七位元。轄區有方正證券(601901.SH)上市券商,還有掛牌新三板的湘財證券,以及財富證券。

作為區域中心城市,長沙直接融資表現不俗。2015年IPO規模為37.28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六位元;長沙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再融資規模為167.09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八位元。

長沙城投債發行表現較好。2015年長沙發行城投債規模為388億,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8位。股權融資占比較高。2015年,長沙股權融資占融資總額比重為7.34%,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9位元。長沙擬上市企業較多。2015年末,長沙擬上市企業193家,其中“十二五”期間,新增擬上市企業98家。

武漢: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科技金改創新區

武漢是一座同時具備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三要素的城市。

武漢市金融聚集效應日益凸顯。至2015年底,武漢市擁有各類金融機構227家,總部設在武漢的金融機構22家。

武漢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加快。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6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達到147家,居全國城市第5位,新三板的“武漢板塊”已經形成;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共掛牌802家,“科技板”公司215家,掛牌企業通過股權質押和股權累計融資189.84億元。

武漢發力科技金融改革創新。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委印發了《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2015年底,武漢市銀行業對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1467.87億元,推出了針對中小科技企業的“科技板”、“科技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等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金融產品。

鄭州:期貨領銜逐鹿中原金融中心

儘管在法人銀行資產規模指標上,鄭州市在25個樣本城市中排名並不顯眼,但其中的變數值得關注。

2014年12月16日,位於鄭州市的中原銀行正式開業。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的2016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中,中原銀行以50.92億美元的一級資本位居第210位,在國內上榜的全部119家銀行和73家城商行中分別位居第31位和第9位。

2015年,鄭州銀行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繼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錦州銀行之後,第7家在港交所掛牌的城市商業銀行,也是河南地區首家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銀行。

在武漢、鄭州、長沙這三座逐鹿中部省份區域金融中心的城市中,鄭州的一大重要特點在於:坐擁全國四大期貨交易所之一——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

《2016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鄭州商品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10.7億手,同比增長58.25%;當年累計成交額為30.98萬億元,同比增長33.30%。儘管市場占比離其競爭對手大連商品交易所尚有距離,但增長速度明顯快過大連商品交易所同期,追趕勢頭迅猛。

五、西部地區金融中心評價:

烏魯木齊:絲綢之路區域金融中心

烏魯木齊提出打造絲綢之路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五個細分的具體措施,包括構建具有創新和服務功能的金融組織體系、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等等。

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度顯著增強。在西北五省省會城市中,烏魯木齊金融業增加值僅低於西安,高於其他四個省會城市。

烏魯木齊直接融資表現突出。2015年直接融資比例高達60%,在25個樣本城市中居第三位元,僅次於北京、大連。考慮到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非直接融資未納入融資規模,這一比例可能高估。

烏魯木齊基本形成了以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依託,多種機構並存的開放式金融體系。

西安: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

在25個樣本城市中,西安的金融績效居於中間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西北部地區唯一的跨省級分行——西安分行所在地,下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五個省份和自治區的央行派出機構。

2016年1月,陝西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出,今後五年,需要重點發展金融服務業,具體目標包括加快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和加快建設三大金融區。這無疑將推動西安金融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該《實施意見》稱,要著力打造能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旅遊金融、離岸金融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開展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和國家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

六、其他金融中心評價

香港: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升級全球金融中心

目前,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 (Nylonkong),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

2015年,香港GDP總量折算成人民幣約為19300億元,儘管總量上已被內陸的北京、上海等數個城市超越,但超過42000美元的人均GDP相比內陸城市,依舊遙遙領先。

香港股市非常發達,以資本市值計算,截至2015年底,香港股市總市值達3.2萬億美元,是亞洲第四大和全球第七大證券市場;香港還多次佔據年度IPO集資榜首位置,2015年,共有121家公司在香港新上市,IPO集資額為2614億港元,較2014年分別上升11%和12%,使香港重登全球IPO集資榜首。

人民幣國際化的東風,是香港蛻變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關鍵。

香港金融管理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末,香港人民幣存款8511億元,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不過,人民幣存款在香港市場的總盤子裡占比依舊較小,2015年底,香港存款總額達10.75萬億港元,較2014年底增加6.7%;外幣存款總額5.44萬億港元,同比增加3.1%。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繼續推進,人民幣市場的增長潛力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也為香港債券市場發展提供新的機遇。與股票市場相比,香港債券市場發展較為緩慢,但隨著近年香港政府推行政府債券計畫,港元債券市場逐漸成為銀行體系和股票市場以外的融資選擇,人民幣點心債有力地推動了香港債券市場發展。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人民幣在更多的區域中心使用,同時取消境內企業、商業銀行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地域限制,將擴大境內企業的融資管道,有助於深化債券市場發展,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融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