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作者:子凡shine

又是一年三月三,花紅柳綠,草長鶯飛。這是一個春光燦爛的季節,美好的愛情在這個季節裡如同萬物生長的春光一樣,潛滋暗長著。早在2500多年前的周朝,

《詩經·鄭風·溱洧》裡就記載了青年男女在三月三相會的故事: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因為這首詩,溱洧二水成了男女私情的代名詞,“洧外”、“洧津”也演化成了男女談情說愛之處的代指。

也因此,三月三被看作是中國的“情人節”。

“三月三”是陰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原稱上巳節。

在民間三月三又稱“女兒節”,是女孩子們踏青、遊春、放風箏的日子。

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

描述了楊氏兄妹上巳節遊春的旖旎風光。

崔護的一首《題都城南莊》也描述了三月三踏青的一段“豔遇”往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 桃花依舊笑春風。

在《紅樓夢》中也有一位和三月三關係非常密切的女孩,她就是“俊眼修眉,

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的賈探春,她的生日正是三月初三。

說道賈府四春,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按照脂批的意思是“原應歎息”的諧音。但按照名字的本來意思也很好,“最是一年春好處”,四個女孩代表了最美好,最富有生命力的季節——春,同時也是最短暫的季節,雖然春光無限,很快就落紅成泥。

賈元春的生日是元月初一,一年的第一天,萬象更新,“怨不得她的福大,

作了貴妃娘娘”,生日就這樣的不同凡響。

按照這個思路,忽然有了個有趣的想法,元春的生日是元月初一,探春的生日是三月初三,那麼,迎春的生日是不是二月初二,惜春的生日是不是四月初四呢?

二月二,龍抬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天,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 “入蟄”的動物都開始活動了,人們希望龍能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

帶來一年的平安和豐收。賈迎春一生為人懦弱,婚後更是備受欺淩,如果賈迎春的生日在二月二,“龍抬頭”的寓意和賈迎春的性格命運可以形成強烈的反差。

四月初四則是文殊菩薩的聖誕日,文殊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我國民間長期以來都信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大智”的象徵,又名智慧佛。《放缽經》載:“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因此,文殊菩薩被稱為“三世佛母”,擁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如果賈惜春的生日是四月初四,是不是與其最終出家,與“青燈古佛”相伴一生的命運相契合了呢!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罷了,賈探春的生日三月初三可是書中明確寫出的。三月初三是上巳節,女兒節,放風箏是這個節日的傳統遊樂項目,風箏直上雲霓,然而卻不知道最終落在何處,一去不返,這也同時預示了賈探春的命運。

第5回賈探春的判詞:

後面又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第22回賈探春的燈謎謎底也是風箏: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第70回描寫了賈探春的壽日,之後姐妹們一起放風箏玩耍嬉戲:

嫣紅姑娘放了一個大蝴蝶風箏掛在竹梢上了;

賈寶玉、林黛玉放的都是個美人風箏;一個大魚的風箏被晴雯放走了,一個螃蟹的風箏給了賈環;

寶琴的是一個大紅蝙蝠風箏;

寶釵取了一個一連七個大雁的風箏;

寶琴笑道:你這個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個軟翅子大鳳凰好。“三姐姐”指的就是賈探春。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因道:“這也不知是誰家的。”眾人皆笑說:“且別剪你的,看他倒象要來絞的樣兒。”說著,只見那鳳凰漸逼近來,遂與這鳳凰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眾人笑道:“這一個也來絞了。且別收,讓他三個絞在一處倒有趣呢。”說著,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賈探春的一隻軟翅子大鳳凰風箏豔冠群芳,不過沒等她自己絞斷線,就被另一隻鳳凰風箏和一隻玲瓏喜字帶響鞭的風箏糾纏在一起,一起飛上了天際。若干年來,人們猜測著這一情節的預示意義。

探春遠嫁作王妃,已成定論。但究竟遠嫁何處,如何遠嫁並無一定的意見。從此處兩隻鳳凰風箏來看,賈探春的悲劇或許和王昭君很類似,代替皇帝的女兒遠嫁和番。因為只有皇家的女兒或者後妃才堪稱為“鳳凰”。當然這也只是猜測。風箏飄飄搖搖,一去不返,用這樣的意蘊來象徵賈探春的悲劇命運而已,遠嫁他鄉,歸省遙遙無期,猶如斷了線的風箏一樣。

這一天桃飄李飛,柳絮纏綿,裙釵爭寫柳絮詞,探春也作了一首《南柯子》,不過只填了上半闕: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寶玉見該詞沒完,反倒動了興,提筆續道: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從詞牌名來看就充滿了不祥之兆。《南柯子》原名為《南歌子》,是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因為漢張衡有一首《南都賦》,其中有一句對於歌舞的描述:“齊僮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白鶴飛兮繭曳緒,修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因“坐南歌兮起鄭舞”句,唐教坊取以為曲調名。隋唐以來,曲多稱“子”,因此,曲調調名《南歌子》。

《詞律》注:“歌又作柯”;毛先舒《詞學全書》記載:“《南歌子》題,采于淳於棼事,一名《南柯子》”。據說是全真教主王重陽還把《南柯子》改為《悟南柯》,正是來源於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的典故。《辭海》解釋“柯”為樹枝。後人經常用“南柯一夢”來渲染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飄渺的境況。

賈探春的這首《南柯子》正是其悲劇命運的寫照。柳絮輕薄無跟,翩飛隨風,不知道最終落在何處,“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正是賈府子孫流散的寫照。賈寶玉的續句又增添了一絲希望,“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然而,飛散了就是失去了,明年再見的柳絮已經不再是今年的那一叢一簇了。

又是一年三月三

風箏飛滿天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

走回到童年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大觀園的女孩子們都會長大,悲劇命運正在一天一天地向她們靠攏。

愛讀書,更愛生活,子凡小築與你同行!歡迎關注訂閱號子凡小築(zifanxiaozhushenghuo)發現不一樣的精彩,尤其是喜歡《紅樓夢》,關注明清史、民國史的朋友,這裡不會讓你失望喲!

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因此,文殊菩薩被稱為“三世佛母”,擁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如果賈惜春的生日是四月初四,是不是與其最終出家,與“青燈古佛”相伴一生的命運相契合了呢!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罷了,賈探春的生日三月初三可是書中明確寫出的。三月初三是上巳節,女兒節,放風箏是這個節日的傳統遊樂項目,風箏直上雲霓,然而卻不知道最終落在何處,一去不返,這也同時預示了賈探春的命運。

第5回賈探春的判詞:

後面又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第22回賈探春的燈謎謎底也是風箏: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第70回描寫了賈探春的壽日,之後姐妹們一起放風箏玩耍嬉戲:

嫣紅姑娘放了一個大蝴蝶風箏掛在竹梢上了;

賈寶玉、林黛玉放的都是個美人風箏;一個大魚的風箏被晴雯放走了,一個螃蟹的風箏給了賈環;

寶琴的是一個大紅蝙蝠風箏;

寶釵取了一個一連七個大雁的風箏;

寶琴笑道:你這個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個軟翅子大鳳凰好。“三姐姐”指的就是賈探春。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因道:“這也不知是誰家的。”眾人皆笑說:“且別剪你的,看他倒象要來絞的樣兒。”說著,只見那鳳凰漸逼近來,遂與這鳳凰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眾人笑道:“這一個也來絞了。且別收,讓他三個絞在一處倒有趣呢。”說著,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賈探春的一隻軟翅子大鳳凰風箏豔冠群芳,不過沒等她自己絞斷線,就被另一隻鳳凰風箏和一隻玲瓏喜字帶響鞭的風箏糾纏在一起,一起飛上了天際。若干年來,人們猜測著這一情節的預示意義。

探春遠嫁作王妃,已成定論。但究竟遠嫁何處,如何遠嫁並無一定的意見。從此處兩隻鳳凰風箏來看,賈探春的悲劇或許和王昭君很類似,代替皇帝的女兒遠嫁和番。因為只有皇家的女兒或者後妃才堪稱為“鳳凰”。當然這也只是猜測。風箏飄飄搖搖,一去不返,用這樣的意蘊來象徵賈探春的悲劇命運而已,遠嫁他鄉,歸省遙遙無期,猶如斷了線的風箏一樣。

這一天桃飄李飛,柳絮纏綿,裙釵爭寫柳絮詞,探春也作了一首《南柯子》,不過只填了上半闕: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寶玉見該詞沒完,反倒動了興,提筆續道: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從詞牌名來看就充滿了不祥之兆。《南柯子》原名為《南歌子》,是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因為漢張衡有一首《南都賦》,其中有一句對於歌舞的描述:“齊僮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白鶴飛兮繭曳緒,修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因“坐南歌兮起鄭舞”句,唐教坊取以為曲調名。隋唐以來,曲多稱“子”,因此,曲調調名《南歌子》。

《詞律》注:“歌又作柯”;毛先舒《詞學全書》記載:“《南歌子》題,采于淳於棼事,一名《南柯子》”。據說是全真教主王重陽還把《南柯子》改為《悟南柯》,正是來源於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的典故。《辭海》解釋“柯”為樹枝。後人經常用“南柯一夢”來渲染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飄渺的境況。

賈探春的這首《南柯子》正是其悲劇命運的寫照。柳絮輕薄無跟,翩飛隨風,不知道最終落在何處,“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正是賈府子孫流散的寫照。賈寶玉的續句又增添了一絲希望,“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然而,飛散了就是失去了,明年再見的柳絮已經不再是今年的那一叢一簇了。

又是一年三月三

風箏飛滿天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

走回到童年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大觀園的女孩子們都會長大,悲劇命運正在一天一天地向她們靠攏。

愛讀書,更愛生活,子凡小築與你同行!歡迎關注訂閱號子凡小築(zifanxiaozhushenghuo)發現不一樣的精彩,尤其是喜歡《紅樓夢》,關注明清史、民國史的朋友,這裡不會讓你失望喲!